王羲之(303—361年)是中国书法艺术集大成者,把汉字书写从实用推进到讲究技法、追求艺术的境界,把汉魏朴拙书风转变为笔法精致的行、草书体,在书法史上被尊为“书圣”,无人能与王羲之比肩。历代帝王权贵与文人墨客对王羲之书迹心慕手追,不惜重金遍地搜寻,但因时代久远,朝廷变换,屡遭兵乱,王羲之墨宝劫掠散尽,故此史学与文博界认为王羲之没有真迹传世。

近年收藏界爆出民间发现王羲之真迹书帖,有的应用先进科技手段鉴定了书帖纸张、墨迹年代获得认可,但社会舆论颇有争议,科技手段不能解读书画内容与艺术评价是重大缺憾,古书画鉴定究竟是信任科技、还是遵从专家,依然是困扰业界的问题。

民间发现王羲之真迹,本是文化文博界幸事,然而在物欲膨胀的社会环境,缺失对文化研究的兴趣,少有关注王羲之书迹发现的历史文化意义,多是关注市场价值或是揣摩收藏者动机,足见社会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但有些收藏人士不为社会浮躁干扰,坚守保护先祖遗存的初心,研究考证王羲之真迹,在此奉上一件稀世罕见王羲之巨幅壁挂大字书法,提供书法、文史、收藏界及社会读者鉴赏(图1)。

笔顺规则_毕笔顺_笔顺是什么意思

笔顺是什么意思_笔顺规则_毕笔顺

这件作品不就是中堂书法吗?何以称巨幅壁挂?请看以下数字:

单字规格:字高12-13cm、字宽11-12cm,如把数字转换为可视形象,每个单字大小是比手机高度略小些 ,比手机宽度要大一些。

书帖规格:总高356cm(画芯260cm),宽度150cm,(画芯135cm),以可视形象描述,高度大体相当150cm宽的两个宅门累加起来。

这幅作品可称是中堂书法,中堂书画规格一般高不足二米、宽不足一米。这件高约三点六米的挂幅,至少需要五米高墙方可悬挂,显然已非普通民宅装饰儒雅之物,应是王室权贵悬挂于宫殿府邸、高屋大堂的正中与两侧或左右侧壁位置,所以称为壁挂更为合适。

书法最早起源于古代公文书信记事,未发明造纸术之前是写于木简或绫绸称尺牍,魏晋前期造纸业尚不发达,造出的纸幅宽度有限,价格金贵,书法多是写小字,单字大小约3cm见方居多,晋唐时代有许多传世书帖都是写的小字。古代把书写5cm以上的字称为大字或是大字书法,书法史上甚至有说王羲之没有写过大字,传世王羲之法帖都是小字,王羲之大字书法巨幅壁挂的发现,无疑为史料纠错提供了物证。

一般人认为书法写大、小字没啥区别,大字书法不就是把字写大些吗。书法界人士不是这么看,写大字与写小字的书法功力不可类比,不是会写小字的就能写好大字。写小字是提笔转腕,徐缓落笔,讲究豪端精致,着意书体秀丽。写大字是悬书挥臂,动作迅疾,一气呵成,笔痕见力,字字体现粗犷浑厚气势。此外,在大、小字的组字结构、运笔技法、书艺审美等方面也有许多不同,完全不可用小字书法来类比大字进行评价。如王羲之书写最美的《兰亭序》,卷本纵高24.5cm,每列书写十余字,每字见方约2cm,与王羲之大字书法每字见方12cm对比,《兰亭序》书卷一列只能写下两个大字,或者说大字写一个点就相当于《兰亭序》写一个字的大小。所以书法审美有说,大字看气势,小字讲精致。对于研究王羲之书艺者,勿以小字或放大小字对照看待王羲之大字书法,两者风格不同,不具校短量长的比较基础。下图按相等比例将大字书法与《兰亭序》小字书法作对比(图2)。

毕笔顺_笔顺是什么意思_笔顺规则

古人书法内容题材广泛,有抄录名人诗作词赋,有缮写宗教经文启智,有自书得意之作,有附和风雅即兴随笔等等。王羲之大字书法内容与以上题材完全不同,抄录了春秋时期编篡的《国语》(又名《春秋外传》)其中“单子知陈必亡”篇一段话:

定王使单襄公聘于宋,遂假道于陈,以聘于楚。火朝觌矣,道茀不可行也。侯不在疆,司空不视涂,泽不陂,川不梁,野有庾积,场功未毕,道无列树,垦田若艺,膳宰不致饩,司里不授馆,国无寄语,县无旅舍。民将筑台于夏氏。及陈,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南冠以如夏氏,留宾弗见。单子归,告王曰:陈侯不有大咎,国必亡。王曰:何故?对曰:夫辰角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涸,本见而草木节解,驷见而陨霜,火见而清风戒寒。故先王之教曰: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草木节解而备藏,陨霜而冬裘具,清风至而修城郭宫室。

释文是:(周)定王派单襄公出使宋国,又借道陈国访问楚国。已是清晨可见大火星季节,道路杂草丛生无法通行,负责接待宾客的官员不在边境迎候,司空不巡视道路,湖泽不筑堤坝,河流不架桥梁,野外堆放着谷物,谷场还没有修整,路旁没有种植树木,田里庄稼稀稀拉拉,膳夫不供应食物,里宰不安排住处,都邑内没有客房,郊县没有旅舍,百姓将去为夏氏(美妇)修筑台观。到了陈国都城,陈灵公与大臣孔宁、仪行父穿戴楚地流行服饰到夏氏家玩乐,丢下客人不会见。单襄公回朝告诉周定王:陈侯如果不遭凶灾,国家也一定要灭亡。周定王问:为什么呢?单襄公答道:角星在早晨出现时表示雨水结束,天根在早晨出现时表示河流将干枯,氐星在早晨出现时表示草木将凋落,房星在早晨出现时便要降霜了,大火星在早晨出现时天气已冷,该准备过冬了。所以先王的教诲说:雨季结束便修整道路,河流干枯便修造桥梁,草木凋谢便储藏谷物,霜降来临使备好冬衣,寒风吹起就修整城郭宫室。

这段话描述了公元前600年东周单襄公奉命出使宋国,借道陈国访问楚国,所见陈国管理无方,田园一片败像,推断国家不遭凶灾必取灭亡。所以王羲之大字书法是一幅以史为鉴、纵论国是的壁挂,壁挂所写完全不是民间喜书乐见题材,而是治国醒世警语,由此佐证壁挂内容是写王者忧思抄录挂堂,训诲百官,祈望国家太平,当治下官员上朝议事,抬头可望大字壁挂,字如对照明镜,驱策满朝文武官员勤政理事。

据公开资料检索,王羲之存世数百件书帖目录中未发现书写春秋单襄公帖子,由此将大字书帖命名为《单襄公帖》。

《单襄公帖》书写布局纵有十列,每列书写二十字,全篇约二百字,行书笔法风格,每字独立书写。若将《单襄公帖》矗起远望,气势磅礴,立如字碑,首尾相顾,笔走龙蛇,师法自然,行云流水,酣畅淋漓,翰逸神飞。

向前一步近观《单襄公帖》,古墨幽香,疾书奋笔,功夫深厚,力透纸背,苍劲朴拙,风格秀媚,字字展现出书法艺术的叹为观止,大师书道的登峰造极。

以下选取部分单字放大去看,大字书法把字放大看,更能感受大字书法的豪放风格与恢弘气势,你在手机或电脑屏幕上看到的大字书法图片,远没有达到单字实际规格大小,以下放大展示的每个字,都可是王羲之书体集字的范本图例(图4-6)。

笔顺是什么意思_笔顺规则_毕笔顺

笔顺规则_毕笔顺_笔顺是什么意思

笔顺规则_笔顺是什么意思_毕笔顺

王羲之书法行楷书体的特点是,结构端庄沉稳,组字灵活多变,书体秀逸俊美,笔墨意境耐看。王羲之在《兰亭序》写了21个“之”字各具不同,在《单襄公帖》相同字最多的是写了11个“而”字,还有其它数字各有3-5个相同,都写出了不同风格,限于篇幅以下仅列出6个相同字(图7-8)。

笔顺是什么意思_毕笔顺_笔顺规则

笔顺是什么意思_笔顺规则_毕笔顺

至此,以上单列放大了30余字,清晰显示每个字的端庄、阳刚、秀美、灵动,似乎可想象王羲之当年创作的英姿勃发、紧袖束衣、握管吮墨、挥臂留迹的身影。那么,巨幅壁挂《单襄公帖》是为谁而写或成为历史之谜,但可从王羲之的身世经历方面探寻谜底。

据史料记载,王羲之生于官宦书香之家,祖父王正为尚书郎,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伯父王导是东晋丞相,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统军将帅。王羲之从七岁起学习书法,幼年随姨母、书法家卫夫人学书,后又临习前辈书法大师李斯、曹喜、张芝、张昶、蔡邕、锺繇和梁鹄等人书法,融合各家所长自成一体。家族父辈的王导、王旷、王异等都是书法高手,对其少年成长与书艺进步提供了极大帮助。少年时代王羲之就表现聪颖,显露才华,伯父王导(丞相)、王敦(大将军)十分喜欢,经常带入官府或军帐,王羲之的博学多才深得朝廷公卿青睐,屡次征召为侍中、史部尚书等职,但他却不喜当官坚辞不受。后至太宁3年(325年)王羲之23岁时,接受初任官职为秘书郎,负责呈递奏文、管理文书、编撰国史等事务。

咸和3年(328年),王羲之调入会稽王府,任会稽王友,“友”是王府的高级官员,由才学出众、品行高洁、声望卓著的人物担任,可能是以家族名望与书技超群入职王府。

咸和9年(334年),王羲之随征西将军庾亮调入征西将军府任参军(军府中层),后被提升为长史,相当于府主副手与随身机要人物,在征西将军府工作时期,书技已臻成熟。

咸康2年(336年),王羲之被征西将军庾亮委任为临川太守,成为独当一面的地方主官。

咸康6年(340年),征西将军庾亮病故,临终向朝廷举荐王羲之“清贵有鉴裁”,王羲之遂被任命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一年后江州刺史一职由王羲之堂兄王允之接任,保留其宁远将军职位。

永和3年(347年),王羲之经好友扬州刺史殷浩推举出任护军将军,护军将军是禁军高级将领,统率独立营兵,为禁军“六军”之一。

永和7年(351年),王羲之被朝廷任命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王右军”称谓由此而来。王羲之任职数年,后因官场恩怨,朝廷变故,看淡仕途,遂向朝廷提出辞官返乡,寄情山水田园生活。据传王羲之辞官前在父母墓前发誓此生不再入仕,果在临终交代诸子如果朝廷赠官拒绝不受。王羲之辞世后朝廷追赠金紫光禄大夫,诸子遵照父嘱辞之不受。

从以上所述王羲之仕途经历看,或与《单襄公帖》壁挂匹配地点有两处,一是会稽王府,二是征西将军府,在此两处王羲之任职均是王帅身边幕僚与随从,负责管理府邸与公文事务,給予了王羲之尽展文采与显露书技的表现舞台。

若是一气呵成写下丈余尺幅二百个大字的《单襄公帖》,既要书技过硬,又是消耗体能的写作,还有所忧不能失手。写大字巨帖与写小字书帖不同,是不能伏案端坐,而是要站立抬臂,转腕悬笔,凝神思定,立断下笔,如有一笔不慎,满纸文墨皆废,所以一般写手是没有胆量提笔落纸。王羲之在会稽王府、征西将军府任职期间,正处青壮年期,时年为26-34岁,精力充沛,年轻气盛,不仅具备书写《单襄公帖》的体能条件,而且书法历练技艺精熟,具有书写巨幅大字《单襄公帖》的功夫实力。从《单襄公帖》书迹似乎可以看出作者的年富力强、气血方刚、坚毅率直、书道老成的墨气个性,书迹写的秀拔雄劲,字迹分明,运笔迅疾,横扫千军,与王羲之后期作品相比,显然少些笔划牵连、转接圆浑、藏锋蓄力、雍容气韵的书风特征。综上分析《单襄公帖》或是在王羲之青壮之年入仕从军时期书写的,是研究王羲之大字书法与早期风格的珍稀资料。

《单襄公帖》传世近1700年,钤盖有历代收藏传世四十余方印迹(图9),除了数枚年代久远印迹模糊不能辨识以外,其余有南宋皇家图书馆缉熙殿收藏印“缉熙殿宝”、元文宗鉴藏印“天历之宝”、明内府书画鉴藏印“广运之宝”、明代收藏世家项元汴鉴藏印“天籁阁”、“项子京家珍藏”等。余下二十余方是清代钤印,有乾隆、嘉庆、宣统皇帝御览钤印,有“石渠宝笈”、“石渠定鉴”、“宝笈重编”等内府鉴藏印,有官吏富商、书画家、收藏家梁清标、允礼、毕沅、潘仕成、方浚颐、于腾、沈树镛、缪荃孙、汪士元、庞元济等鉴藏印。以上诸位姓名当代听来感到生疏,当年都是官场商界、书画收藏的风云人物,例如梁清标(1620—1691年),曾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并是著名收藏家、文学家。允礼(1697—1738年),原名为爱新觉罗·胤礼,康熙帝第十七子,雍正年封果郡王,乾隆年任总理事务官职,纵情山水不恋权位,工书善诗喜好收藏。潘仕成(1804~1873年),世居广州的官商巨富,实业家、收藏家,私宅海山仙馆收藏古帖古籍古画有“粤东第一”之称。缪荃孙(1844—1919年),中国近代著名藏书、史学、教育家,近代图书馆鼻祖,江南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筹建创办人之一。庞元济(1864—1949年),字莱臣,晚清、民国时期实业家、收藏家,在收藏界与张伯驹并称为“北张南庞”,或称民国收藏“六大家”之首(即庞元济、张伯驹、吴湖帆、张葱玉、王季迁、张大千等六人),尤以书画收藏有许多稀世精品。

笔顺规则_毕笔顺_笔顺是什么意思

从《单襄公帖》传世印迹可以看出,明中期以前收藏印迹稀有,只有数枚宋、元、明皇家内府收藏印,明中晚期辗转嘉兴巨富收藏世家项元汴手里,但不久大清灭明,项家落难,项元汴几代收藏遭到大清官兵劫掠,包括《单襄公帖》在内部分书画珍宝送达京师顺天府,大清有三朝皇帝过目御览,大清中晚期至民国阶段,《单襄公帖》有多位书画收藏、鉴赏名家过目,特别是上述列名的收藏鉴赏大师无不认定《单襄公帖》是王羲之真迹并留私印,这些文史、书画、收藏界大师名流,当代几乎无人在国学修养、书画见识与鉴定认知方面超越上述前辈。遗憾是前人所为,当代并非认可。

王羲之大字书法《单襄公帖》距今一千多年,古风神韵看上去离我们很远,但所写的每个字却与现代书法别无二致,像是离我们很近,“书圣”创造的书法经典笔艺,一直被后世依循沿用至今,一代书风深刻影响一千多年,没有被人突破,没有后人超越,这就是王羲之对中华文化与书坛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永载史册,世代膜拜。

目前,尚未发现王羲之大字书法其它碑帖,《单襄公帖》大字壁挂弥足珍贵,可是王羲之真迹出现,必遭所谓专家断定当代绝迹,有无据打假者泼污,其实是一帮文博、拍卖业既得利益者有意搅浑水,企图控制文博鉴定话语权,把他们手里的古书画说成是真品孤品,把别人手里的古书画说成是假的、赝品,恶意颠倒黑白真假。如是近距离细察《单襄公帖》,可见卷面笔顺关系的书写墨痕,包浆纸色的历史留迹。或可反向思考,此幅书法佳作不是王羲之所写,又是何人可比肩王羲之,写下这般鸿篇巨制。笔者在多篇文章申明民间藏品以实物证据说话,颠覆历史文献,颠覆专家认知,颠覆社会观念,颠覆知名馆藏的镇馆之宝。王羲之《单襄公帖》无疑是为实现以上颠覆的古代艺术品之一, 将与民间许多惊世珍宝共同完成颠覆责任,向社会宣告民间收藏艺术珍品的本来面目,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

初稿写于 2020年7月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声明: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