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成功秘诀9:松

曾国藩:以后做人,当得一“松字诀”。

要义:办任何事都有全局与局部、小处与大处之分,如果不加区别,举轻若重,就会空耗精力,事倍功半。曾国藩积劳之余,一天夜晚顿悟出“松字诀”。做事之时有张有弛。大处抓紧,小处放松,效率更高。诸葛亮是不世出的人杰,结果出师未捷身先死,主要原因,在于他大事小事一把抓。全不懂“松”字的妙处。

1.忙里偷闲,紧张中要有“松”字意味。

曾国藩咸丰九年十一月初三 日记:夜思近日之失,由于心太弦紧,无舒和之意。以后做人,当得一“松字诀”。是夜,睡味甚适,亦略得“松”字意味。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这是中国人很早就总结出来的办事方略。对于办大事的人来说,他们往往面对空前的危机、复杂的变局,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惨败。而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让一个人或几个人承担一切,即使是罗汉也能压弯了腰。在此情况下,就要有轻重缓急,有分寸,有节奏,一张一弛。有时需要集中精力,全力以赴,丝毫疏忽不得不得,有时则要好好地放松自己,养精蓄锐。无论为官、为将,还是从事某些专门的事业,这几乎都是必需的。

曾国藩不谈一张一弛,他把这番道理归纳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字—-松,称之为“松字诀”。

曾国藩一生勤勉,做学问则持之以恒,始终如一,做事则事无巨细,必定躬亲,学诸葛亮的风格,因此他的操劳和付出远多于旁人。他所办之事是扭转危局的大事,其紧张程度非常人可知。然而曾国藩不仅能坚持下来,还卓有成效,可以说,得力于“松字诀”不少。

2.大事必争,小事不妨放松。

曾国藩同治六年四月致吴坤修:鄙意办理洋务,小事不妨放松,大事之必不可从者,乃可出死力与之苦争。当康熙全盛之时,而天主教已盛行中国,自京师至外省名城,几乎无处无天主堂。以今日比之康熙时,则传教一事犹为患之小者,故鄙意不欲过于纠缠,正欲留全力以争持大事耳。

办任何事都有全局与局部、小处与大处的区别,如果不加区分,有些事就很难办成。为此,曾国藩提出,为了达到大目标,保证全局利益,有时在小处应当放松,以使自己有回旋余地,掌握主动。这是曾国藩“松字诀”在处理具体问题上的应用。

在曾国藩眼中,一些礼节性的事情属于小事,他在给一位办洋务的官员写信说,不要在此细枝末节上费心思。他认为,关系到百姓生计和国家发展的就是大事,是不能放松的。他对外国商品在中国的倾销极为关注,对于洋人恣意扩大条约以外诸如在中国建造铁路、私运盐米贩卖剥夺百姓生计等行为,他都进行了激烈抗争,保持了民族气节。他激愤指出:“军兴以来,中国之民久已痛深水火,加以三口、五口通商,长江通商,生计日蹙,小民困苦无告,迫于倒悬。今若听洋人行盐,则场商贩之生路穷矣,听洋人设机,则行应囤积之生路穷矣,听小轮船入内河,则大小舟船水手、舵工之生路穷矣。”铁路、轮船、行盐、商栈等事,若由洋人进行,则害中国百姓生计,所以应竭力相争。与此同时,曾国藩急迫地认识到自己发展这些事业的要求,倡导自强的“洋务运动”,使中国步人了近代化的艰难进程。

3.理财妙法:来得松,销得旺。

曾国藩同治二年五月致李世忠:凡盐务无他谬巧,有六字诀曰:“来得松,销得旺”而已。官运如此,商运亦如此;标商如此,纲商亦如此;甚至大枭私贩,莫不如此。总须依此六字,而后有利可图。

曾国藩军饷全由自己筹措,他也由一介书生成了一个理财专家。他的生财之道,颇得“松字诀”意味。后来他将此经验又转授给李世忠。

曾国藩筹饷方式有多种,他认为,生财之道,以广开财源为首。除了捐、输、厘金之外,还有盐务、海关,这四项是当时最大的财源,也是其筹饷的主要途径。

无论生财之道有多么不同。一个基本原则是不变的。曾国藩极力反对那种巧取豪夺、横征暴敛的方式,这种做法从眼前看似乎可以多得一些,实则挫伤了商民的积极性,影响了长期收入,而且妨碍了正常的经济发展,容易激起民变。因此曾国藩告诫部属,在筹饷中要做到官不与民争利,以达到“兼相利”的目的。官民都有利处,就确保了饷源的充足不绝。

曾国藩要求属下将帅,在筹饷时不要过苛,对百姓应放松。不得影响他们的生计,不可因筹饷而断绝百姓财源。要先兴民利,而后才图筹饷。即使在军饷匮乏、供应困难时,也不能骚扰抢夺,损害百姓利益。在办理盐务中,他更加谨守“松字诀”,告诫部下不可垄断财路,征敛太重,以致商人血本无归。曾国藩还一贯主张盐务助饷应依“商法”,先兴商,使盐商有利可图,然后再从中筹饷。

曾国藩这些做法符合经济的自身规律,因此,他的理财技高一筹,获得了较大的成功。

(文/丁吉念读书笔记)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声明: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