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甓残砖何处寻

1947年,广西省文献委员会提交的兴安古迹采访报告书中,曾经分析过秦城遗址的形势。

1957年5~7月,广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人对兴安文物古迹进行调查,提交了一份报告书,认为当时秦城遗址较显著的有四处,即马家渡口南岸的“城墙埂子”,七里圩南端的“王城”,通济村、太和堡之间的“汉城”,水街北端的“漕田”。当时钻探过水街北的城基,证明确是人力所筑。

秦城距兴安县城西南25公里,处大溶江与灵渠汇合的三角洲上。传说是秦戍五岭时所筑,唐光化年间(898~901)马殷引兵取桂州,静海帅刘士政遣将王武屯兵秦城,就是这里。宋以前文献无记载,宋代及其以后的文献都称之为“秦城”。北宋诗人曹辅、南宋诗人张孝祥都有《古秦城》诗,刘克庄有《秦城》诗。

周去非《岭外代答》对其地理位置及形胜有较详细记载:“湘水之南,灵渠之口,大溶江小溶江之间,有遗堞存焉,名曰秦城……”

城址东临灵渠,西薄溶江。尚存四处:

一处在马家渡灵渠南岸至大园村东北1.5公里,现存从南到北板筑残垣一道。

一处在通济村与太和堡之间,城呈长方形,南北长880米,东西宽410米。西城墙在修筑桂黄公路和水渠时已毁,城东、城西分别紧临灵渠和大溶江,城外有城壕和外城卫护。

一处在水街北端,位于大溶江与灵渠汇合处北面,只存数段土筑残墙。

一处在七里圩南侧,俗称“王城”,是一座长方形土城,西、南面为大溶江,城西、北部以及东部有土丘,地势偏高,略有起伏;南部地势偏低,较平坦。城内地势西北偏高,东南偏低,城址范围内大部分已辟为田地。城墙保存完整,东西长246米,南北宽156米,厚6~10米,残高2~4米,城墙四角向外突出,北墙和东墙各有一处向外突出的台基。城外四周有宽10~20米的护城壕。

这处城址自宋以后,一直传为秦始皇谪戍五岭时所筑,但也有人认为是南越城或汉城。从城址地表上多见秦汉时期遗物,推测为秦汉古城的可能性最大。但是,它的始筑年代、使用年限、后代增筑和改造情况等学术问题,还没得到考古学资料的证实。秦城处在湘桂走廊一片肥沃的稻田区,历来兴修水利、修建房屋和耕作,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不作抢救性发掘,众多科学资料将会受到不可弥补的损失。为此,我们在1985年向国家文物局申报了一个勘测试掘计划,第二年获得考古发掘证照。

钻探发掘尚未明

1990年11月第一次发掘时,在王城西北角台地上选点开了一条18×2米的探沟。11月24日,在深1米处挖到一节完整的陶水管,出土了一些残花纹铺地砖。在北部发现一个灰坑,有一件夹砂硬陶罐,有两处红漆痕迹,各约400平方厘米。在南段灰土层中出现一窝十来个圆球形器,估计是抛击性的兵器。这次发掘初步探明了城内文化堆积情况,揭露的遗迹有建筑物地基,夯土墙、灰坑,出土板瓦、筒瓦、陶球形器、陶水管、滑石器残片,都是汉代遗物。

第二次发掘是1991年11月8日至1992年1月17日,我们请核工业三一O地质测绘大队协助,对王城进行了测量,绘制了一张1∶500的平面图。测得城墙东西长272.5米,南北宽73米,墙厚5~8米,高2~4米;城外周围还筑有10米宽的城壕和城墙残垣;内外城基本都是长方形,整座城像一个“回”字;城四角的城墙高而且厚,都往外突出,可能出于军事目的,便于防守。

这次发掘解剖了东城墙,开了一条2×10米的探沟,横着将城墙截切开。发现城墙是用黄土夯筑成的,但夯层和夯打的痕迹不清楚,筑得很坚实,墙内的填土很纯,不含其他任何遗物,在距墙上部深1.6米外,墙的内外两侧都有一层鹅卵石砌放在一起,石块的外侧为后来加筑的城墙,墙内夹有烧土、大量瓦片和陶、铁、铜器。墙的横断面呈梯形,内侧护坡较明显。

在城东南角顺着东墙的走向开了5个5×5米的探方。发现不少板瓦、筒瓦、铁器、陶器和铜器。其中陶球数量较多,在第五探方出土50多个,有30个堆放在一起,每个直径8厘米,重600克左右,表面有长方形戳孔,可能作为投掷武器。铁器锈蚀严重,能看得出器形的主要是生产工具。

第三次发掘是1993年10月,这次勘探是普探,勘探工具是洛阳铲,采用任意直角坐标法布孔,行、孔距离普遍为20米,城垣部为10米,卡边距离一般为5米。经钻探,城面积为38376平方米,周长1070米,城墙面宽10米,用黄褐色泥土和褐色沙土夯筑而成。护城壕地面可见痕迹,经钻探,城壕环绕城墙一周,距离城墙5米左右,宽度在10~20米之间,壕内淤泥厚2.5米左右。在城东北变开阔,折向东南,流入大溶江。城门在地面不见明显缺口,经钻探,北垣偏东有城门一座,门道宽7米,长20米,城门外护城壕中断。城门两端城墙内突。在城墙拐角的地方发现楼橹建筑基址。城内钻探出夯土建筑遗址五处。

第四次发掘是1996年10~12月。掘方深到1米时,只见唐宋瓷片。后来到1.2米深,才到真正的汉代文化层,出土大量残瓦、陶器残片和一只大陶瓮。

我们对王城进行多次勘探和发掘,出土较多的陶、铜、铁制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兵器和建筑构件,以及大量筒瓦、板瓦、卷云纹瓦当、几何纹铺地砖等建筑材料。从城址地表散布着大量的板瓦、筒瓦残片和在城内出土饰有精美图案的瓦当、铺地砖来看,七里圩王城不是一般的民用建筑。高大的城墙,宽而深的城壕,以及角楼、马面、单城门的设置等,透露出军事防御的气息。出土的铜器、铁器大多数为予、镞等兵器,还有大量投掷用的陶球,都说明这座王城是一座军事色彩较浓的古城,也可能是一座军政合一的重要城堡。初建于西汉中期,在东汉时进行过一次加筑,到魏晋时期废弃。

秦城难道不是始建于秦吗?

整个秦城遗址范围较广,我们揭露的面积还只是冰山之一角,更大范围还没有进行钻探和发掘,秦代部分也可能深埋在通济村古城,那里向灵渠的一方有一处较低的城门或码头,可能是最早的城址所在。我们在1983年发掘附近石马坪汉墓群时,在石榴江地发掘到的11号墓,是一座长方形坚穴土坑墓,随葬附耳球形鼎、覆钵形盖圜底盒、长劲圆腹圜底壶等陶器,有楚墓的遗风,疑是秦墓。

洮水之阳始为县

在全州县永岁乡大塘村梅潭屯湘江西岸的背城墙的土石山上有一座古城,俗称“城墙上”。1960年文物普查时称梅潭古城,原以为是汉零陵故城。1966年5月,我们再到全州调查,才确定它为汉洮阳故城。

汉洮阳故城城址分为内外两层城垣,依山夯土筑城,南墙及底建在山边,东、西、北三面座在山上。东面有一缺口,正对改州滩,疑为城门。清代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洮阳废县,(全)州北三十五里,汉置县,以洮水经其南而名。”清康熙年间广西巡抚郝浴主修的《广西通志》说:洮阳古城址“在州北三十五里,地名改州滩”。民国时修的《全县县志》说:洮阳故城在治北三十五里,即今改州滩。汉置,属零陵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废。

明代嘉靖首辅、全州邑人蒋冕有《洮水考》一文,考证《史记·高祖本纪》所载“汉将别击(英)布军洮水南北”就在此地。并写有一首《洮水名县最先》诗:“零陵置郡初,洮阳始为县。”汉代洮阳县在今全州县境。

我们这次调查,在城址东北面的松山里发现一方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明清两朝蒋思益全家众墓”碑,记载:“原此山地名上改州,地以名而取,名因地而成,自古为洮阳县。今山即上改州松山里是也。”显然,这里就是洮阳县故城。

城址东、南、西三面临湘江,西南有一条小河,古称洮水,向东流入湘江。城址距湘江正常水面高约20米,依山势自然形态用泥土夯筑而成。平面磬折作多角形,正中有六边形台面,东西两翼略低,类似郭城。东西两面都开城门,城墙转角处比周围高,似原为角楼所在。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城墙板筑,残高2~3米,厚5~10米。城内地面散布大量汉代绳纹,筒瓦、板瓦,篮纹、席纹、方格纹以及由方格纹和米字纹组合的陶器残片。

城外的松山里有稀疏的古墓封土,也有一些无封土的砖室券顶墓,在一段水渠上就露出三座。1962年上改州村开荒挖到一座,散存的墓砖有“王君”铭文;1966年4月修水渠又挖到三座。我们于1966年5月22日选择清理了其中的第11号墓。随葬品集中在墓门边,计有绳纹陶釜、青黄釉罐、青瓷双耳罐、四系罐、圈足杯、铁釜及铁釜架等16件。《汉书·地理志》载:“洮阳县属零陵郡。”零陵郡是“元鼎六年置”,元鼎六年是公元前111年,那时应该就有洮阳县了。蒋冕说,《汉书·王子侯表》所载“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定王发之子狩燕为洮阳侯”,说明元朔以前,洮阳已经为县。元朔五年是公元前124年,比元鼎六年又早13年。

在战国时代以前,楚悼王用吴起为令尹,变法富强,曾一度“南平百越”,楚军越过五岭进入岭南地区。洮阳一带最近楚地,当已归入楚国版图。楚国平了百越以后,很可能在这些地方设县管理。楚怀王时这里是鄂君启的船只航行到楚国极南的大站,应是楚国城邑关戍的所在,也就是当时的县邑,所以洮阳立县应在秦以前。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一幅绘在帛上的《西汉初期长沙国南部地图》,在图的西北角标有“桃阳”二字,外加方框。按照这幅地图的图例,方框是县级单位的符号,“桃阳”是县名。其地理位置相当于今全州县西北,湘江西岸,恰好在《汉书·地理志》所在零陵郡范围之内。1960年在长沙的一座属于文景时期的汉墓中出土过两枚滑石印章,一枚印文是“洮阳长印”,另一枚印文是“逃阳令印”,逃与洮也相通假。令、长都是汉代一县的行政长官。按《汉书百官公聊表》所说:“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说明洮阳县在西汉前期已由不满万户的小县发展为超过万户的大县,曾经很繁盛。

雀儿山前观阳城

观阳故城位于灌阳县新街乡湘溪村旁。东临灌江,背靠群山,处湖南溯灌江,经恭城下漓水的必经之地。《灌阳县志》称此地为“雀儿山”,当地老百姓称为“古城冈”,又叫“城池岭”。城址呈长方形磬折,坐北朝南,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95米。城墙用泥土夯筑而成,依山势自山腰作台阶式向山顶延伸。城垣四周高耸,高出附近地面4~11米,基脚厚8~15米,转角处有隆起的城堡式土台,东、西城墙上各有两座城堡,高出墙体约3米。城内地势高低不平,靠西北中央地带有一个高出四周2~3米的长方形台基,地面平整,有数处柱础石。台基南面有30平方米的洼地。东城门通向居民区,西城门通向城外山冈,东南有一大门,为古城主要出入通道。城外有护城壕和护城河,与灌江相通。城内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地面散布大量饰绳纹、米字纹、方格纹的陶片和板瓦、筒瓦、瓦当残片。

城外东北角的土冈上有古墓。1973年12月灌阳县文物管理所的唐一建在紧靠城址的一座小山顶上发掘了一座竖穴土坑墓,随葬品在墓室右侧排成一行,陶器有鼎、杯、壶、罐、三足瓿和纺轮,还有铁削、铁斧。后来又发掘了两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从随葬品分析,应是战国时代墓。推测楚国可能曾在此地设县。

西北约100米处有汉晋墓群,是城址废弃后的墓葬区。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绘地图《西汉初期长沙国南部地图》在都庞岭以西的地方标有“观阳”二字,并用方框标明是县城。

灌阳在唐以前叫“观阳”。最早见于《宋书·州郡志》,说它是三国东吴时立的县,后来各个朝代的地理志书都依照此说,认为到三国时才有观阳县。马王堆汉墓帛书地图的发现,使观阳设县的时间提前到了西汉时代。而古城冈观阳故城的发现,又使这种推断得到了证实。(蒋廷瑜)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声明: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