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明确一下,「港三」和「港五」通常指综合排名均在世界前100的几所香港顶尖大学,分别是:
港三:香港大学(HKU)、香港中文大学(CUHK)、香港科技大学(HKUST)。
港五:港三的基础上+香港理工大学(PolyU)、 香港城市大学()。
、THE综排,截图自官网
顺着这个定义的逻辑来看——排名上,与港校的“错落有致”不同,内地 集中稳居世界前50的“北清复交浙” 985强力老组合则有些“一骑绝尘”——其后从47~133, 内地院校在榜单上都是空白。 或许这个明显的断层,可以成为我们今天讨论的入口。
综排,截图自官网
貌似香港作为留学选择,总是一个“缓冲地带”,提供着两难之间可以折中的空间——想去英语国家留学,又觉得太远/贵;想继续在内地读研,又觉得卷/疲;或者就像我一个学生说的,“我就是想在能力范围内去一个排名最好的,留学体验感强的地方,综合性价比高的。内地qs前50的985我够着太费劲,100开外的我又觉着亏,所以觉得香港好像还不错”。
截图自教育部官网
那么具体在艺术&设计领域,应如何对标港3/5与内地985院校的关系?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事儿。(当然,每所院校的优势、风格、申请难度、专业认可度,在不同行业领域也都不尽相同。我今天的说法也只是给大家一个大致的定位参考,若有不同意见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进行讨论。
01
先说港三
都是当地乃至世界拔得头筹的选手,以上院校的实力无需多言,只是在艺术设计领域,有些得分类讨论的地方,要单拎出来说,比如港大和清华可以突出对标的强项: 建筑。
截图自QS官网
港大作为香港历史最悠久的高校,创立于1912,1950年设立建筑系;清华也是差不多的时间线,1911创校,1946开设建筑系。
具体的专业设置上,可以看到二校的不同之处——港大偏向于以建筑为基础,根据城市的发展节奏不断延展更多新颖的分支专业, 进行跨学科交流,相对动态。比如2022年开设的 城市设计与交通硕士,2023年开设的高级建筑设计硕士专业。清华则是另一种稳扎稳打的传统画风,主要通过课程的更新来发展创新,大家可以对照自己的性格与志向进行参考。
截图自港大官网
截图自清华官网
而在建筑之外,清华还是压过港大一头。毕竟,清华美院这一驰名高岭之花,设置全水准高,像工业设计、视觉传达都是十分能打的。而港大在艺术设计领域的相关专业则是相对偏向于理论、历史和文化研究——通过在人文社科学院中涵盖了艺术史、媒体文化创意城市研究、表达艺术治疗等专业,来体现艺术与设计的融合交叉,而非实际应用设计技能的直接培训。
顺带提一嘴,QS还有一项艺术史专业的榜单,只不过略显干净,供参考。截图自QS官网
从这个角度来说,港大和港中文差不太多,对标的大概是内地985中的北大、复旦。
校如其名, 港中文和复旦这两所文科更强势的院校,在艺术设计领域也都更有着一丝国风书卷气—— 像港中文的中国艺术专业,复旦的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从院校的合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 北大与港大的联系尤为密切,双方合作项目及人数均居双方合作院校首位,可以说是双向奔赴了。与 港中文交流更多的则是 复旦大学。
截图自北大官网
二者在艺术设计领域都更讲求工程学与设计的跨学科结合,比如港科成立了 香港首个艺术与机器创造力学部,计划在2025-26学年提供四个研究生课程。 并且,这两所院校都设有专门的创新创业支持体系。今天想重点说说后者。
截图自港科官网
香港科技大学创业中心成立于 1999 年,是香港地区大学中首家创业中心,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成为各类企业家的可能性——除了师友计划的指导,港科还通过举办百万奖金竞赛、提供多种基金,以及校内的创业教育培训活动,从在校期便开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后续还提供合作机会以及孵化计划,十分紧密的“一条龙”服务。
而这一行为目前已经普及到了40%的覆盖率,也就是港科的学生每5人里就会有2人曾参与过创业相关的课程/活动,目前孵化了1600+初创企业,外部天使轮融资共计达到了6.2亿港币,可以说 创业氛围很是浓厚了。
巴菲特午餐之港科大版,截图自香港科技大学官网
作为教育部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上海交大的 创业学院也是实力非凡—— 饿了么、小红书、米哈游,都是其校友成功作品。只是相对港科拿出的案例,如: 用于家庭隔离的智慧地理围栏技术、智能绿色建筑的新型吸附式制冷系统、轻量且准确的 室内融合定位技术作日常商业应用 等等,明显有些风格化差异,大家可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
02
再说港五
在qs艺术设计专业排行上分别摘得地区桂冠的 港理和同济(建筑专业水平也不相上下),都属于以设计见长的偏理科院校,气质上都比较 硬核先锋,乐于将设计与科技、工程、创新相结合,不愧是从上世纪90年代就携手共进的志同道合之友。
扑面而来的创新气质,截图自同济大学官网
近年来,还特意强调了两校之间设计创意学院的密切合作。港理也是同济最早签署联合培养双博士研究生项目的香港高校。
截图自同济大学官网
2024艺术设计专业排名,截图自QS官网
Art, arts & 专业排名,截图自官网
作为香港地区唯一单独设立的设计学院,今年也是60周岁了。同济的创意艺术学院则是由之前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艺术设计系进化而来,2009年落成。专业设置上,高频出现的“创新”、“智能”等词也可看出二者的一脉相承。
港理和同济的设计学院硕士专业一览,截图自官网
截图自港理官网
再具体一些,港理的创新多媒体娱乐 ( MSc)就是从其20余年的老牌特色专业娱乐设计进化而来(MSc in and ),更新了关于 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以及多媒体技术新趋势的课程内容。
除了游戏设计、虚拟交互设计,还能切实利用AI进行跨媒体叙事创作、研究互动性娱乐产品,学习数字资产相关的知识、还教你如何在文创行业起号创业…可以说是十分与时俱进的新型专业,很适合想要 即刻试验学习成果的同学。
康石石东家 H・ART 23届学员Z同学 获香港理工大学 MSc offer
同济的创意设计学院中,讲求 自动化、智能化、人工智能的 系统设计与智能创新,也是类似的专业。除了建立智能大数据可视化实验室,同济“校长喊话”也显示了其在人机交互、人工智能方向的志愿。
截图自同济官网
其实在比较“理工”的风格上,港城和港理、同济也有着相通之处。只是若我们想要更加清晰的对比定位,排名因素还是无法忽视的,所以暂且没有放到一起。
比如近年,同济也和港城合作联合培养博士双学位项目,截图自官网
另外,从专业领域来看,港城的 创意媒体学院是它的特色,并在香港设立了 首个创意媒体艺术硕士学位( of Fine Arts in Media),旨在培养 技术密集导向的新媒体专业人才。
比如基于计算机的媒体制作,强调艺术、科学、文化和技术的融合——官网上有一个例子可以给大家一些思路来说明这个专业在做些什么: 关于如何把研究转换为艺术/视觉语言、如何用档案内的文献创作艺术作品,声音如何存在于纸质档案内,并强调社会责任感。
截图自香港城市大学官网
内地985中,中传的动画数字艺术学院,则是最早从事 数字媒体艺术以及新媒体设计教学科研的院校之一。在2024年软科全国本科专业排名中,数字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等专业位列全国第一。
特别是其中的文化数字化设计方向,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通过编程、VR等手段,运用于文化产品领域, 与港城的创意媒体有着类似的脉络,只不过相对更加落地,会略微淡化一些所谓的“艺术性”浓度。
03
院校专业水平对标之外,放眼看去的城市环境也很重要
就像开头我学生说到的“留学体验感”,无论大江南北,首先,去到一个没那么熟悉的城市本身就是刷新了部分人生阶段的底色。而在这之上,会落下怎样的笔触与轨迹,经历了几年时光后,你又会获得怎样的灵感,或许冥冥之中都是被所在的城市,那个更加庞大的、必然多少粘连着的环境与社会气息 所感染的。 就像每所院校自身也是这样被孕育出来的。
图源:
像作为亚洲设计中心的香港,周围本身异国面孔就多,自然就会在意多元文化的事情。在北京的院校,通过合作交流,可能就会更多接触政府项目。上海呢,比较小资的气质,想打造chill的环境,或许涉及城市规划、公共艺术的机会就多一些。很多具体的机遇其实都是被笼罩包裹在城市这一气泡里的。
全港唯一的纺织和时装学院,截图自港理官网
所以,相对来说,自然香港院校普遍会有 更丰富的跨学科交流与产业合作,更加重视国际视野与智能设计。在建筑设计、时尚设计、数字艺术领域的国际化程度、更新速度更加领先。
比如港大近2年新开设的 城市设计与交通硕士、高级建筑设计硕士专业。 港理开设的智能制造、智能可穿戴科技、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人文科学硕士等。
康石石东家 H・ART 学员 “超级驼鹿”同学 获 香港大学 创新设计与技术工程 MSc offer
内地985院校则在传统设计基础方面更加强势,尤其是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等学科领域。
总而言之,根据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若更需要 国际化的视野、讲求实际的社会应用,那么 港3/5是更好的选择。如果重视 扎实的基础设计训练和理论研究, 内地985高校则更具优势。如果需要更加具体的线索,可以再仔细读读上文,或者如果有更多关于背景提升、艺术留学、保研、申博相关、作品集创作的问题,欢迎通过以下方式向我提问: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