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三代人,能做什么?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而在这千百种可能之中,有这么一批人,用一棵棵树丈量光阴,为祖国大地添加一抹又一抹绿。

他们,就是塞罕坝人。他们的故事,从1962年正式开始。

1962年,来自全国18个省区市、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369人豪迈上坝。他们肩负的使命,是将“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塞罕坝,变成茫茫林海。

此时的塞罕坝,早已不是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美丽的高岭”。自清朝末年“开垦围场各地藉筹军饷”,这里逐渐变成一望无际的荒漠。

塞罕坝_塞罕坝_塞罕坝

建场前的荒原

塞罕坝地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塞罕坝,而浑善达克沙地与北京的直线距离仅180公里,前者海拔高度1400米左右,后者仅43.71米。作家李春雷曾描述“如果这个离北京最近的沙源堵不住,那就是站在屋顶上向院里扬沙。”

国家气象资料表明:上世纪50年代,北京年平均沙尘天数56.2天。改变这荡荡黄沙的迫切性,不言自明。一个初生的共和国,能否成功筑起一道绿色屏障?

塞罕坝_塞罕坝_塞罕坝

塞罕坝_塞罕坝_塞罕坝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第一代创业者打响了绿色战役。他们住窝棚、仓库、马棚,喝的水是地上的雪化出来的,最好的饭菜“不过是黄豆沾点油”……

塞罕坝_塞罕坝_塞罕坝

塞罕坝_塞罕坝_塞罕坝

然而,辛勤耕耘并没有立即得到回报。

1962年,林场种植了1000亩树苗。到了秋天,成活率不足5%。

1963年春,塞罕坝又种植1240亩树苗,成活率不足8%。

惨淡的现实,迎来的是创业者们更加猛烈的攻坚。探索原因、寻找方法:外来树苗难以适应高寒气候,就自己创造性育苗,通过早春播种、夏秋管护、冬季雪藏,终于孕育出“大胡子、矮胖子”的优质壮苗。

1964年春天,林场职工集中在三面环山的马蹄坑,连续大干3天,在516亩荒地上种满了精心培育的落叶松幼苗。经过20天焦急和不安的等待,奇迹出现了——96.6%的幼苗开始放叶!

塞罕坝_塞罕坝_塞罕坝

塞罕坝_塞罕坝_塞罕坝

万事开头难。自此之后,塞罕坝的造林事业开足马力,春秋两季造林,每天造林超过2000亩,最多时一年造林达到8万亩。十年之后,这里已有60多万亩树木。

万事坚持更难。1977年雨淞灾害,20万亩林木毁于一旦;1980年大旱,12万亩树木又被旱死……一路走来遇到的困难如何胜数?可就是凭借着一如往昔的恒心和意志,凭借着代代传承的塞罕坝精神,一代代塞罕坝人艰苦奋斗,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拔地而起,浑善达克沙地的南侵步伐戛然而止。

如今塞罕坝,林场内林地面积达到112万亩,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2016年,北京沙尘天仅有5天。

三代人,55年,平均为每3个中国人种下一棵树。今年6月30日,塞罕坝机械林场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生态文明建设范例”。这里生动地诠释了:生态退化的进程并非不可逆,只要人不负绿,绿定不负人。

塞罕坝_塞罕坝_塞罕坝

塞罕坝_塞罕坝_塞罕坝

塞罕坝_塞罕坝_塞罕坝

启示

这场轰轰烈烈的绿色战役,足以给人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

“河北北部的围场,早年树海茫茫、水草丰美,但从同治年间开围放垦,致使千里松林几乎荡然无存,出现了几十万亩的荒山秃岭。这些深刻教训,我们一定要认真吸取。”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清朝末年的塞罕坝,因只顾眼前利益而毁于一旦。如今,再一次面临绿色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命题,无论是塞罕坝人,还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都已经形成了深刻共识,能够做出最明智的回答。

早在1993年,塞罕坝的森林旅游业已经基本形成“吃、住、行、游、购、娱”配套产业链。去年,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接待旅游者5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到4400万元。按照规划,塞罕坝完全可以承受100万人次接待量,再轻松增加收入4000多万元。

塞罕坝_塞罕坝_塞罕坝

塞罕坝_塞罕坝_塞罕坝

塞罕坝_塞罕坝_塞罕坝

塞罕坝_塞罕坝_塞罕坝

在这几乎不用任何投入就可落袋的真金白银面前,塞罕坝人做出决定:严格控制入园人数、控制入园时间、控制开发区域、控制占林面积。

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掌舵者、第二代塞罕坝人刘海莹说,“这个林子存在,这个场子才存在,这个场子这么多人才存在,林子是这个场赖以生存的基础。这个场过去取得很多荣誉,只有这块林子存在,才能跟着去荣耀。”

林场党委副书记安长明说:“如果生态效益没有了,用再多的经济效益也难以挽回。经济账和生态账、小账和大账孰轻孰重,头脑必须清醒。”

林场旅行社经理闵学武说:“塞罕坝再未批过旅游项目用地,再未增加过酒店床位,对超过限额的游客,我们只好拒之门外。”

事实证明,塞罕坝人越惜绿,大自然的回馈就越慷慨。建场55年,塞罕坝资源总价值达到202亿元。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不因小失大,不寅吃卯粮,不急功近利。塞罕坝人的艰苦创业,创造了沙地成绿洲的人间奇迹。塞罕坝人的坚定守业,践行着一条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开创出一条生态文明新境界的希望之路。

塞罕坝_塞罕坝_塞罕坝

塞罕坝_塞罕坝_塞罕坝

塞罕坝从绿而荒、从荒而绿的变迁,正像一种隐喻。诗人说:清朝的第一粒死亡细胞诞生在木兰围场的废弃里。而今天我们说,一个绿色时代的兴盛也正隐含在对塞罕坝的关注里、致敬里、学习里。

※图文资料来源于人民日报、新华社、河北日报、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官网等。

塞罕坝_塞罕坝_塞罕坝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发布或推送的所有内容,除注明来源外,版权均属北京日报社所有。欢迎合作,拒绝剽窃。同道者可直接留言或后台联系。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声明: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