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洛神有多美?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又如轻云蔽月,飘雪回风般朦胧。
《洛神赋图》连环画
陈全胜
曹植在他的千古名篇《洛神赋》中写下了他与洛神在洛水之畔恍如梦境的邂逅:
三十一岁的曹植结束了在洛阳被软禁的生活,被兄长曹丕遣返封地鄄城。一身才华的他不但被迫蛰居于贫瘠小城,饱尝迁居颠沛之苦,还要随时遭受兄长的刁难、压迫和监视。
这一天,心情苦闷的曹植率侍从途径洛水,疲惫的一行人在水旁暂歇。此时,一阵微风吹起,恍惚之间,一位伊人映入了他的眼帘。烟波浩渺中,那如朝阳般新鲜的一瞥,瞬间击中了这位孤独旅人忧郁的内心。在随从的提示下,曹植认定这位女子便是洛水之神。旅人与女神互示信物,互表心意,一切如梦似幻。伊人指向流水,萌生的情愫如水波流转。
而残酷的命运却如同水波下的暗流,动无常则,进止难期。
这段情思缱绻的邂逅,却又因人神道殊而怅然若失,便是《洛神赋》的背景。
百余年后,东晋画家顾恺之又根据这篇文学作品创作了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洛神赋图》。
“be美学”的底色是悲剧,也可以称之为“悲剧美学”。
《洛神赋图》便是东方be美学的极致。
由于岁月久远,顾恺之的原作早已失传。
现存《洛神赋图》共九个摹本,藏于国内外数家博物馆机构。故宫和辽博收藏的宋摹本,被认为最贴近顾恺之母本神韵。
《洛神赋图》卷 (局部)
晋,顾恺之(宋摹)
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
藏于 故宫博物院
文字是抽象的,而图像是具象的。
曹植用他“才高八斗”本斗的如花妙笔,描摹出只存在于世人想象中的佳人风姿。
当千年前的顾恺之品读曹植的文字时,号称才绝、画绝、痴绝的他恐怕也有犹疑和惶恐。
究竟怎样的明眸笑靥、皓齿朱唇才能配得上曹植心中的女神呢?
顾恺之决定以“形”写神。
不纠结于毛发毕现的细节,而是用凝练的线条传达人物的思想和心境。
洛神的肌体之美,则是通过如春蚕吐丝般的高古游丝描和对衣饰的细致摹写而展现出来的。
西方艺术中的女性美,很多时候是通过对赤裸人体的直接描绘传达的,比如古希腊雕塑或文艺复兴绘画中女性雪白健美的酮体。
而中国画,除了不入大雅之堂的春宫图外,是不会直接展示人的肉体的。所有的人体之美,都是通过身上的衣纹表现。
这些对衣物的刻画强调了画中人物的身体结构、肌肤弹性、乃至生命的活力。
这种“曲折”表达的肌体之美,正是中国文化性格的体现:半含半露,半隐半显,“犹抱琵琶半遮面”。
中国式园林、戏曲、爱情乃至人情世故,莫不如此。
《洛神赋图》连环画
陈全胜
正如《洛神赋图》中所展示的,“男主角”曹植在与洛神互通心意后,似乎爱情的盟誓尽在咫尺,然而他却因人神殊途,陷入犹豫和猜疑。
天地也为这份无果的相逢而叹息,风神屏翳收敛晚风,水神川后止息波涛,河伯冯夷击响神鼓,女娲则吟唱着清泠的歌谣。
无论如何不舍,画中洛神最终跨上玉鸾,乘六龙云车离去。
如梦初醒的曹植乘舟逆流而上,急急追赶。
却最终追索不得,无奈怅然踏上归途。
《洛神赋图》连环画
陈全胜
似乎再华丽的相遇,也不过是南柯一梦,一切动人心魄的美好都会在暗夜的寒风里消散。
然而,中国绘画手卷的特质却让单向的时间可以“逆转”。
《洛神赋图》以连环画的形式,采用类似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洛神赋图,展示了曹植和洛神相遇、相伴、相思、相别的场景。
《洛神赋图》卷 (局部)
晋,顾恺之(宋摹)
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
藏于 故宫博物院
长达五米的《洛神赋图》长卷要放在书案上,一截截展开观看的。
左手展放,右手收卷,观者每次能看到的画幅,只限于双手之间大概一米的长度。
而画幅,随着观者的动作,如同电影镜头一样缓缓移动:左手的展放如同下一幕的剧情,右手的收卷如同上一场的故事。
这样的观赏方式也让看客随时可以将画面定格,甚至倒放。
《洛神赋图》起始的部分,曹植面向左;而终结的部分,曹植面向右。如果将画幅倒过来由右向左展放,离别时的回望便成了初遇时的对视。
终结,不过是另一个新的开始。
只要心系彼此,在浩瀚时空的某个瞬间,曾经的离人总会不期而至。
《洛神赋图》第一卷 (局部)
晋,顾恺之(宋摹)
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
藏于 故宫博物院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洛神赋图》(局部)
晋,顾恺之(宋摹)
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
藏于 故宫博物院
后记
关于《洛神赋》以及《洛神赋图》的创作背景,有人认为是曹植沿用先秦借香草美人暗喻自己的失意[1],有人认为是曹植怀念被赐死的结发妻子崔氏,也有很多人猜测这段唯美爱情实际是一段叔嫂的不伦之恋,莫衷一是。
其实真相究竟如何,对于史学家之外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洛神赋图,又有什么关系呢?
洛水中映出的究竟是缠绵悱恻的爱情,还是失意之人在穷途之际的幻想,最终不过都落在爱别离、求不得的人生至苦之上。
魏晋南北朝,三百年的乱世,人的个体意识在社会秩序瓦解的苦痛中觉醒。
绘画也第一次冲破记录、祭祀和教化的桎梏,转而向个体情感和多元价值的表达。
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洛神。
她从具象的人物成为一种情感的寄托,这也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洛神赋图》(局部)
晋,顾恺之(宋摹)
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
藏于 故宫博物院
[1]曹植从小便被父亲给予厚望,天资聪颖的他十岁便可出口成章。但是曹植绝不仅仅是只会挥文舞墨的文弱书生,少年时的他便与父亲曹操一同上阵杀敌,征战四方。在那个乱世穿空、惊涛拍岸的时代,曹植目睹着父亲的英姿与智谋,渴望如同父亲一样在政治上建功立业,以“金石之功”扬名后世。然而这一切,在兄长曹丕登基称帝后戛然而止。他只能在无尽的排挤、猜忌和冷落中,任岁月一点点消磨尽曾经的意气风发、豪情万丈。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