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日前马前卒工作室曾发表五四运动百年纪念文《》,里面提到清朝和民国的海关问题,指出这个机构既是旧中国政府的财政基础,又是整个旧中国积贫积弱的核心原因。
发表后,许多读者留言,希望能进一步了解这个旧中国矛盾的核心点。因此,马前卒工作室策划了【洋关故事】系列,从人事、财务、社会效应等多角度介绍旧中国海关。
五篇历史科普文发表后,通过读者反馈,马前卒工作室意识到大多数普通中国低估了旧中国海关的权限和业务规模,以21世纪海关的相对地位来推断旧中国海关对历史的影响,所以多有偏差。因此,马前卒工作室特意策划了第六篇,介绍旧中国海关这一庞大的“国中之国”,帮助读者更深刻理解“半殖民地社会”的实际运行规律。
本文为【洋关故事】的最后一篇,如须浏览全部内容,请关注【马前卒工作室】微信公号。
正文:
在中美贸易战一触即发的时刻,中国驻美使节和美国驻华使节可谓是地球上最不可能交换的的两个职务了。但是,1个半世纪以前的1868年,中国外交史上出现神奇的一幕,蒲安臣被清政府任命为【代表中国】的外交大使,出访西方列强。
蒲安臣虽然有个中国名字,但他是个地道的美国人,担任中国外交使节之前,他的身份是美国驻华公使。被称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平等条约的《蒲安臣条约》便由他拟定。
所以,毫不意外,《蒲安臣条约》也没有传说中那么平等。该条约对美国最大的好处便是输送廉价华工到美国,用中国人的性命打通了两大洋铁路。
这份条约签订之后,数以万计的的华人被骗上【猪仔屯船】,当作奴隶送到美国。即便“猪仔”华工幸运到达美国,仅塞拉山脉一段铁路,死亡率就超过了10%,很难说这个平等条约起到了多少保护作用。更不要说后面还有“排华法案”了。
但对于数亿人口的中国来说,最令人惊诧的一点,是美国驻华大使转身就能出任中国外交大使,与美国政府签订条约。就算中美都是多民族国家,这“唯才是举”的作风也太骇人听闻了一些。
这个故事还是要从清朝末年的海关说起。
之前五篇【】提到,自鸦片战争后,中国海关成为大英帝国的附属机构,条约明确规定总税务司必须由英国人担任。
大不列颠以商立国,重实利,轻名头,并不是很介意用什么机构来控制自己的地盘。比如1757年到1858年,英国用来统治印度数亿人口的机构就是东印度公司。一旦以世界霸主的身份拿到了中国海关控制权,英国人就开始扩展海关的地盘和权限。
当然,海关首先要收关税,所以它的下属机构首先是各地税关:
从1859年上海海关正式设关开始,各地海关逐年增加,最终形成了一个密布中国主要省份的大网。中国稍微大一点的沿海和沿江城市、以及主要边境商口,都有一个洋人领衔的海关坐镇,都要向英国籍总税务司负责。全国有多少海关,就有多少外籍税务司,以及几千名永远停留在中下层的中国员工。
但除此之外,海关要管的事务还有很多。
否决权
英国人安格联(介绍过)在北洋时代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北洋政府官员对他有一个非正式称呼:“太上财政总长”。
北洋政府16年,换了13任总统(包括临时总统、大元帅等),46届内阁总理。平均14个月一任总统,4个月一个总理,这还不算各分裂政权自封的正国级职务。
可是,从宣统皇帝到张作霖,从1911年到1927年,安格联风雨不动。北洋各派系高官沉浮兴衰,对安格联来说宛如过家家——因为关键的人事变动都是他安排的。安格联控制的海关掌握着旧中国最大一笔机动经费,没有他的同意,无论是总理还是总统,都发不出军饷,而军饷恰恰是北洋所有大佬的命根子。
更重要的是,北洋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至少有五分之一要来偿还外债(大部分年份都不止),一旦积欠外债,列强的军舰就要开进大沽口问罪了。作为偿还外债最重要的财源,海关总税务司就是北洋政府存在的前提,自然也可以对总统总理发号施令。
海关这份权力在1922年的【金法郎案】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按《辛丑条约》规定,中国偿还法国庚子赔款以【法郎】为单位进行交付,结果一战后法国因为战争的创伤,货币严重贬值,觉得按法郎结算吃亏。
于是,1922年法国政府无耻地提出要求,中国必须使用战前币值的【金法郎】偿付赔款,法郎和【金法郎】的汇率差别导致中国实际赔款金额翻一番。
但凡有点常识,官员都知道不能同意这种无理要求。中国舆论一致骂法国贪得无厌,北洋政府也不敢答应,拖着不办。
可是安格联站出来维护欧洲盟友利益了,要求掌握实权的段祺瑞按金法郎赔款,否则扣下关税不给中国,什么时候同意什么时候解冻。
段祺瑞需要钱维持政府运转,需要给自己的嫡系部队发军饷,需要给其他派系的军队发钱安抚,所以明知会因此身败名裂,也只能接受。
在北洋军阀中,段祺瑞自诩袁世凯后北洋首领,个人操守不算非常差,但在英国控制下的海关面前,段祺瑞没有不当奴才的选择。从这个角度看,安格联做“太上财政总长”明显是谦虚了,明明是“太上总理”才对,至少也是拥有否决权的常务副总理
第二外交部
前面提到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可以直接转为中国驻外使节,代表中国签订对外条约,他的任职提名来自英籍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而且是蒲安臣的使节团除了他这个美国人之外,基本上都是海关的外籍职员。可见从19世纪开始,洋人海关就侵占了中国一部分外交权。
最典型的例子是澳门主权割让。
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澳门》非常著名: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这首常见歌曲有个小错误,中国真正失去澳门主权并不是在三百多年前,而是1887年《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割让的。该条约正式承认了葡萄牙永远治理澳门,中国丧失主权。
此时清朝虽然弱,但有铁甲北洋舰队在手,总不怕衰落数百年的葡萄牙。之所以还得割地,原因是英国人赫德——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替中葡两国起草条约。
英国人的赫德,为什么要给葡萄牙争取澳门主权呢?
因为葡萄牙承诺拿到澳门主权后,把【鸦片厘金税】让给中国海关。这样赫德的权力进一步扩大,葡萄牙得到澳门主权,清政府可以多分一点税金弥补财政窟窿,给法国付中法战争赔款,三方都觉得很满意。所以赫德包办中国外交,反而成了中葡两国的功臣。
赫德的行事逻辑代表了近代中国海关的行为作风,英国人把中国海关看做自己经营的公司,为了扩大这家公司的营业收入,中国主权不过是随时可以出让的筹码。
赫德的后任,1932年第四任海关总税务司梅乐和也继承了这一原则,跳过中国政府与日本谈判,承认伪满洲国,换取日本继续承认英国统治全中国海关。
总之,旧中国对外不断赔款割地,其中相当一部分外交手续就是由海关代办的。
半个交通部。
清朝被迫开口通商后,列强对中国沿海沿江的交通水平极为不满,认为阻碍了外国商品输入中国。此外各港口引水权(指挥商船进入港口水域的资格)由中国本国控制,不利于列强控制港口实际运行。所以,1867年,驻北京的外国公使团向中国政府施压,要求制定一份全国性的引水法规。
中国政府接受了要求,而在公使团的操纵下,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接受了这个任务,制定《中国引水总章》,并得到了清政府总理衙门及公使团的认可。
试行一年后,赫德又对这份章程稍作修改,于1868年(清同治七年)再次颁行各港“试行”。虽说是“试行”,却一直沿用了66年,直到民国才宣告结束。《总章》规定,凡是与中国签订了通商条约的国家,其公民与中国人一样,都有资格申请担任通商港口的引水员。同时,全国的引水权都由海关总税务司控制。税务司向各港派遣人员考核引水员。
考虑到港口安全和航运秩序,引水员一般都是本地资深船长、大副出任,在外来船只入港时担任临时船长。但在洋人海关的操纵下,外籍引水员排挤中国引水员。从1871年开始,上海港从未增补中国引水员。
1903年,因为外籍引水员的压力,上海港最后一名中国引水员被迫退休。此后25年里,上海竟然没有中国引水员执业,其他港口情况也差不多。引水业的“国际性”特意排斥了中国自己。
引水权丧失,不仅是把一个高薪行业送给外国,而是威胁中国整个社会的安全。1884年中法战争,上海港英籍引水员托马斯(J. )引领法国军舰长驱直入闽江,参加中法马尾海战,把清朝福建水师打到全军覆没。清政府居然无法对外籍引水员做出惩处。这种助敌行为,中国政府竟然毫无办法!更严重的问题是,由于引水权彻底丧失,到了20世纪初,大多数中国人甚至不知道世上有引水员行业,连追索此项权力的想法都没有。
1934年,中国政府组织上海引水委员会,外籍引水员毫不理睬,国内舆论也没有支持,最后不了了之。1948年,解放军部队已经到达长江北岸,还有几个月就要炮轰英国舰队了,上海港引水权才在名义上还给国民党政府。
此外,中国沿海、沿长江的灯塔、航标、航线管理,都由海关负责,1949年解放军接管时,上海海关大部分员工和资产是由交通部接管的,可见旧中国的水运主权完全是一个名义。
财政部 发改委
1897年3月,赫德高兴地表示:“前几天户部的两位尚书奉皇帝谕旨,将土产鸦片管理事宜交给我办,我正草拟计划中。恐怕厘金、盐税,甚至田赋都可能照样交给我办。”
旧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最基础的税收是土地田赋,其次是专卖几千年的盐税,最后是半殖民化时代的海关税收。按照部门职能划分,赫德本来只能控制关税,但按照英国人的计划,整个中国的财政都将被海关包办。虽然这一计划未能彻底实施,但也落实了一大半。
甲午战争失败,中国要付巨额赔款,英国控制的海关欣喜若狂——过去只管关税,但现在清朝财政压力大,要借款还债。还债就要有抵押,抵押品要有人监管,外国借款人往往就是欧洲列强,和洋人海关是一个阵营的。所以,我们看到下列财源被纳入海关管理:
货厘是商业税,盐厘是盐税,中国的盐业专卖从几千年前开始,2017年废除,但在晚清到民国这段时间,海关控制了这份重要权利。
近代盐业不仅仅意味着专卖税收,还意味着重要的化工原料供应权,可以决定整个化工产业链的生死。英国人的海关很快就把盐业专卖局玩成了发改委。
海关也不断地侵蚀中国的财政权力,在民国就上演过这样荒唐的一幕。
马前卒工作室曾有专文介绍,民国年间永利碱厂凭借独家发明,一度将英国卜内门公司打得节节败退,是旧中国工业难得的亮点。
然而,中国盐业由英国籍总税务司控制,所以,不用经过中央政府,海关就能决定增加永利碱厂的购盐成本——每100斤工业用盐额外纳税2角,每吨碱因此增加成本5元。
外国公司在中国的土地上竞争不过中国企业,用的手段不是战争,不是价格战,而是税收——还是中国自己的税收!和洋人海关的手段相比,特朗普的贸易战通牒都显得温柔起来。
英国人的这套操作是在印度惯用的手段。
1813年,英国工业刚刚起步,纺织品比印度手工业布匹还贵,于是由东印度公司出面,凭空把印度本土纺织品的出口税率调高80%,同时零关税向印度倾销,从而彻底绞杀印度纺织业。
对比两国待遇,英国其实并不觉得民国政府有什么独立性,认为它和印度政府一样,都是大英帝国的殖民代理人。
统计局 克格勃
很多国家机构都会派人监督本国官员。比如说晚清著名外交官郭嵩焘,他身边始终埋伏着一位间谍,将他的一举一动汇报给上级,连退休后都没放过。这倒也符合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
唯一的问题是,间谍的上级是英国人赫德,间谍的编制设在英国人控制的总税务司。这是一个不由中国人自己控制的情报机构。
赫德之前,第一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李泰国,另一重身份是英国海军部海外情报局的职员。正是因为他提供了中国北方漕粮供应的精确数字,英法联军才确定了攻占北京城的决心。
任何情报机构,主要工作都不是秘密监视,而是搜集公开资料。依靠遍布中国的海关体系,海关随时更新中国沿海的兵力分布信息,随时掌握各地战舰数量。
至于经济方面,海关情报员们知道广州街头的煤油每斤卖4.2分钱,知道每桶可赚9分钱,甚至罐子和空桶卖给旧货商值13分钱都记录得清清楚楚,这是旧中国最详细最完整的经济统计年鉴。到现在我们研究那段历史,还得查阅海关档案。
海关兼职情报机关虽然不合体统,倒也勉强可以接受。问题是,海关搜集的情报,无论是军事情报还是经济情报,只有极少一部分送达中央政府,绝大多数会保存在海关内部,同时抄送伦敦。英国驻华大使馆为此几乎不设情报部门——谁会费心思把一件事做两遍呢?
半个最高学府 整个邮政局 一只脚踩进中央银行大门
李泰国策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给中国外交加了一重——条约文本如有争议,以英文文本为准。大清国虽然保守,也不得不在1862年建立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
但是,这最早的现代教育机关,财政上是海关出钱,教师由赫德聘任,甚至教材都得赫德拍板。
从1870年到1902年,海关始终控制着同文馆。1902年,同文馆被并入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英文在中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因此不可动摇。与之类似,英国在印度考选文官,一律用英语出题,因此在印度独立后,英国依然可以通过庞大的英语文化集团来影响前殖民地。
赫德毫无疑问是想学习在东印度公司的成功经验,只是没来得及包办中国教育部罢了。但在邮政方面,赫德又为海关增加了一项“正部级”权限。
从1878年到1911年,中国邮政从无到有,发展出了邮路延伸长达38万多公里。1911年收、发、转邮件总量达4亿件以上,开发汇票折银400万两,是晚请政府洋务运动中算得上有成效的事业,也是近代政府控制基层最重要的前提。
但这些业务,在1911年以前完全被海关控制,中国邮政的高层和海关一样,几乎全部都是外国人。清朝皇帝对邮政的影响,只体现于邮票上的龙纹。
“我真高兴我所提出要办的事项有这么多而且已经办成了。现在我们只缺少造币厂了。”
关税,外交,情报,教育,邮政等等无数事项都被海关插了一手,但赫德并不满足,他想拿到中国货币发行权。
早在1876年赫德就已经开始谋划由他来管理中国的铸币厂,甚至已经私底下设计好了银币样式,希望把海关机构改造成中国政府。
然而,铸币权关系太大,加上地方实权派拼命反对,清政府再腐朽无能也不敢放弃这块财源,宁可引入其他列强平衡英国影响。清朝因此可以借铸铜元建立一些近代军队。
后来蒋介石政权能 “废两改元”搞法币,也和清政府拼死守住了主权方面这最后一条内裤有关。
赫德显然对没有彻底剥光中国很不满,1903年,赫德写信给他在伦敦的助手金登干(参见)抱怨:
“铸币厂一事已相当粗暴地从我手中夺走了。”
赫德忘了,在此前的十年美国工业已经压倒了英国,大英帝国不再是第一强国了!
第二海军
尽管没拿到铸币权,但海关控制的权力、地盘已经俨然国中之国。国家怎么能没有军队呢?
海关从建立那天起,就企图拥有自己的武装,1863年【阿思本舰队事件】,起因正是海关第一任总税务司李泰国企图控制中国海军,引发清政府的强烈反对。最终导致英国政府撤掉李泰国,让赫德接班。
人事上小小让步,但作为世界最强海军的拥有者,英国人怎么会不喜欢舰队?
1868年,海关定购了第一艘舰艇【kua-hsing】号,其后海关舰队迅速发展,到1887年中国海关的主力是【专条】、【厘金】、【开办】三艘军舰——名字不霸气,但从舰艇分类来说,都是中国罕见的巡洋舰!
当然,中国海军主力也不过两艘铁甲舰,上面有英国顾问,赫德并不需要拥有击沉中国海军主力的能力。但他还是借着缉私船的名义,建立起一支可观的舰队。这些军舰不同于北洋海军,完全由外籍船长指挥。
甲午战争之后,北洋舰队覆灭,中国的海军一蹶不振,海关拥有的舰队自然成为了中国最强大的海上力量——却不归中国政府指挥。
赫德的威权也在这期间达到最高点。民国时代,由于蒋介石政权得到允许,升高一点关税(参见),走私开始增加,海关因此成立缉私科,自行建造缉私舰艇。
截至1934年,海关建成了主力缉私舰26艘。当时中国军阀混战,中央海军只拥有全国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实力,依然不如海关舰队。抗战中,一些缉私舰被日本海军改造,参加了太平洋战争几场激烈战斗。
相对舰队,海关的陆上力量不强,只是结合各地海关驻地,派遣了100多队海关关警,总数数千人。因为各地军阀和列强驻军都会保护海关关警,所以兵力也足够使用。
东支那公司?
不难看出,洋人海关虽然名义上只是一个(副)部级单位,实际攫取的权力,恐怕已经超出了名义上的中央政府,是中国半殖民地时代真正的统治者。
只是因为列强之间也有矛盾,才没有完全替代中国军阀政权。这样一个高高在上的殖民机构,领导是英国人,自然很多地方“借鉴”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经验。比如前面提到的盐税摧残中国化工。
1943年,全世界列强都承认美国一家独大的地位,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也换成了美国人,几年后为中国设定了最残酷的《中美商约》。
如果不是解放军所向披靡,我们恐怕会看到海关的权力越来越大,最终彻底执掌中国,像美国联合果品公司掌管中美洲“香蕉共和国”那样发号施令;像东印度公司摧残印度那样敲骨吸髓地掠夺。
毕竟财政、税收、邮政、海军、人事的大部分权力已经在海关手里了,中国还有什么反抗的资格呢?
幸而新中国不怕帝国主义。
【全系列完】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