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主观题材料找不到要点,设问指向把握不准,答题逻辑不清晰,考场屡屡失分却找不到原因。很多文科考生在政治主观题面前犯了难。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特邀湖南省高考阅卷骨干教师杨艳,实例讲解政治主观题如何理顺逻辑。

本期嘉宾:杨艳,岳阳市第一中学政治教师,高三政治组备课组长,湖南省高考政治阅卷骨干教师。

学科命题专家常说:“有话好好说,把话说清楚。”这里的“有话好好说”指的是答题逻辑(也叫“大逻辑”),即审题的思路。大逻辑”强调“构思”,说的是从哪些层次回答问题,

这里的“把话说清楚”指的是答题规范或范式(也叫“小逻辑”)。“小逻辑”强调“构答”,说的是这些层次如何展开,“小逻辑”合理,表明论证充分、思维缜密。“大逻辑”引领“小逻辑”,“小逻辑”呼应“大逻辑”。不同的问题的答题逻辑是不同的,答题时要结合以下因素具体分析:材料信息呈现的详细与简略;设问语句的单一与复杂、关键词的多与少;知识范围的宽泛与具体;设问指向的差异等等。

选取实例:以2015年全国新课标I卷第39题第(1)问为例。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记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

《记住乡愁》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副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看到了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吸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考情分析:本题满分12分。考生答题时存在的问题:理论依据(时政知识)不熟悉,设问指向把握不住,问题的层次分解不到位,答题逻辑混乱。

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这一结论。阐释复杂的关系,需要分解论题,依据分解的“问题”逻辑展开分析,回答这一问题,需要从两大层次展开:一是分析“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二是分析“记住乡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然后调用学科知识,依托材料提供的“论据”展开分析。

第一句话:“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第二句话:“我们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乡愁反映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依恋之情,体现了当代人对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愿望和期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记住乡愁,传承中华美德。

根据材料最后一段解读: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载体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养料。

大逻辑:基于设问分解的问题逻辑+材料信息逻辑(三大层次:先分述后综述)

小逻辑:三段论推理(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参考答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大前提)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小前提),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结论①)。乡愁反映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依恋之情(小前提),体现了当代人对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愿望和期盼(结论②);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载体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养料(总结论)。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声明: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