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b工作在第一层;
为什么不使用Hub连接多个设备(PC)而去购买二层设备呢?
1.可管理;不需要管理,多个设备连接在一起就满足需求了
2.带宽;我可以接100M的网线
3.延迟;不是主要原因
4.冲突;主要问题,所有设备共享一个中间链路、中间铜线介质是所有设备共享的
也就是共享的话有可能导致设备发送数据的时候产生冲突;
因为每台设备随时都可以发送数据,这样发生冲突就不可避免;
Hub会把某一段时间(例如1S)细分,也就是产生时间碎片(时隙)供设备使用;
这样才能保证在某个时隙内只有一台设备独享链路、不发生冲突;
但是,随着设备的增多时隙就会越少,能够发送数据的概率就越低,相应的冲突的概率也就越大吧;
但是冲突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吧?CSMA/CD、CSMA/CA
延迟:终端系统A把数据包发向终端系统B,在绝对时间内,A发送到B接收中间B等待的时间;
一般延迟的种类:
1.传输延迟;不可能被消灭,例子:光速
2.处理延迟;A到B中间设备处理的时间
3.队列延迟;数据在中间设备上等待的时间
延迟=1+2+3
CSMA/CD CSMA/CA 冲突检测避免机制:
核心工作原理:
每次设备准备向外发送信号之前,会先监听链路介质的电信号,如果有人已经占用链路介质了
先暂时不发,等待随机时间,之后在尝试发送数据 ;
CSMA/CD能够减少冲突的可能性,但是不能根本上解决为了发送数据而等待随机时间这样低效率的情况;
1层设备不能解决冲突;例如Hub,可以治标不可以治本,例如CSMA/CD
2层设备能够解决冲突;
CSMA/CD和CSMA/CA的区别:
CSMA/CD:
发送数据前先侦听信道是否空闲 ,若空闲 则立即发送数据.在发送数据时,边发送边继续侦听.
若侦听到冲突,则立即停止发送数据.等待一段随机时间,再重新尝试.
即:先听后发,边发边听,冲突停发,随即延迟后重发。
CSMA/CA:
当发射端希望发送数据时,首先检测介质是否空闲,若是介质为空闲时,送出RTS( To Send请求发送),RTS信号包括发射端的地址、接收端的地址、下一笔数据将持续发送的时间等信息,接收端收到RTS信号后,将响应短信号CTS(Clear To Send),CTS信号上也在RTS内记录的持续发送的时间,当发射端收到CTS包后,随即开始发送数据包。接收端收到数据包后,将以包内的CRC( Check,循环冗余校验)的数值来检验包数据是否正确,若是检验结果正确时,接收端将响应ACK包,告知发射端数据己经被成功地接收。当发射端没有收到接收端的ACK包时,将认为包在传输过程中丢失,而一直重新发送包
和的区别:
1.端口密度大,即单位设备上所能承载的端口数量;
2.功能差别,功能多(STP、VTP…)
3.转发性能,有专门的转发芯片
和比较优势体现:优势其实体现得并不明显,具体体现在以下
三种交换层面上。交换机的三种转发方式不管使用哪一种都必须需要硬件
帮助来完成:CPU、ASIC、
软件交换受到两个方面的制约:
1.本身CPU的性能
2.系统代码是否足够优秀,系统、研发是否足够出色,所以往往无法达到恐怖级转发的级别;
硬件交换:利用ASIC芯片进行转发,芯片放置在每个接口上面,芯片能够从硬件层面上单独
对数据帧进行关键字段的查找甚至部署一些策略;
MLS:跟硬件交换差别不大也用到ASIC芯片,但是能够支持4-7层深度报文的相关查阅;
基于五元组来进行转发,当交换机发现任意两个数据报文它们的五元组内容是完全一样时
那么就认为它们是同一个TCP流,做相同的转发!
五元组:(包含三层、四层内容)
源ip、目的ip、源port、目的port、协议号
基于的转发没有基于CEF转发来得好!
P()AN:红外线、蓝牙..
LAN:以太网
WAN:PPP、HDLC
以上是按照地理范围来划分!
MA:多路访问,当我把信号发送出去后可能被对端多个节点收到
MA分两大类:
1.BMA:广播多路访问
2.NBMA:非广播多路访问
1和2的区别:
指的是本身的技术或者OSI七层中1、2层能否支持一种特殊的地址或者特殊的数据结构,即
广播地址或者广播帧,如果支持就是BMA不支持就是NBMA,所谓的广播是指
这种广播地址或者广播帧它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数据结构,这个结构要求任何人
只要接收到了这个数据,无论什么情况下,一定要阅读一下这个数据的内容,哪怕没有任何作用!
P2P:点对点,
MA和P2P按照访问对象来划分!
设备接收到广播数据包都要查看;
以太网是一种二层技术
它定义在OSI模型的一层和二层
在一层,它定义了各种物理传输介质,以及接口类型,拓扑结构;
在二层,它定义了MAC地址,数据封装类型;
传输介质和接口类型:
拓扑结构:
1.总线型
所有设备不能同一时间发送数据,故障率高,需要保障每个节点的牢固性,不能让节点暴露在空气中,因为空气是一个无穷的电阻;
2.令牌环 最不容易被黑客入侵的网络!
单令牌环:
有令牌才能发送数据,只能往逆时针或者顺时针单一方向发送
双令牌环:两个环数据发送的方向相反,解决单方向发送的问题
军事网络、卫星发射中心、核弹控制中心、洲际导弹发射中心;
令牌环跟总线型一样任何一个节点离线都会导致环路被打破,所有节点离线,不过这也是它安全并且没有被淘汰的原因
3.星型
所有节点之间不能发送数据,由中心站点帮助转发;
数据必须先经过中心站点
缺点是一旦中心节点无法使用,整个网络都无法使用;
后期,扩展星型:
即使中心节点无法使用,其他子节点依然正常使用
适合跨国集团;
4.全互联
任何一个节点down掉都不影响其他节点;
缺点是成本太高;
后期的升级:部分互联
以太网封装的两种类型:
1. II
2.802.3
数据报文结构对比:大体结构基本类似,但有些区别!
现在以太网的报文格式以上两种封装类型都在使用;
只是封装不同数据内容封装的格式是不同的;
数据内容通常分为两类:
1.用户、终端发送出来的所有数据;
2.设备、网络设备网络层面状态的维持、选举、沟通;
这两个协议报文不一样,用于用户数据的传输,802.3用于网络状态的维持;
一层没有地址有的是电信号;
二层地址是mac地址;
mac指的是一个48bit长度的二进制的标示,用来做每个设备每个接口的类似门牌号的一个标示
用来表示报文发送过程中的源和目的;
mac地址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个比特如果是0则代表是非广播,如果是1代表的是广播地址;第二个比特表示是否是本地使用mac,
一般用于实验室,用来做基础协议研发,可以忽略;第三部分22位bit是厂商标识,用来区分不同厂商,
不同厂商生产出来的mac地址是不一样的;24位bit用于区分不同的设备(nic);
mac地址是二层转发的依据;
交换机的转发的核心:
CAM,二重可寻址内存;
T-CAM,三重可寻址内存;
也叫mac地址表;
由三部分组成:
1.出厂写入,出厂就写入的mac,为了给某些协议做优化的,某些协议会固定使用
一个mac地址,当做是这个协议的mac,而这个协议往往是保存的,厂商的一些特殊的技术;
那这部分放在CAM中有什么作用?
用来明确的告诉交换机,当你收到 这样一个mac地址的时候你把它交给CPU去做处理
2.出厂预留,CAM中看不到,分三种:
1).sh 可以看到,主板mac
2).sh f0/1 接口mac,接口的MAC是一串连续的预留地址空间,f0/1,f0/2,f0/3连续
3).特殊用途,vlan、特性(隧道等等其他一些使用到mac地址的技术)vlan接口的mac地址也是连续的一段预留地址空间,以接口编号没有关系
交换机为什么预留那么多mac地址呢?
其中预留给主板的或者预留没有分配给物理接口的mac地址,这部分地址是用来支持某些特殊的功能的,例如隧道、创建Inter vlan等等。
所以交换机预留mac地址的多少严重影响交换机的功能。
3.动态学习、网工写入()
交换机的mac地址表表明了某个接口下连接了哪个地址/设备;
交换机mac地址表的构建过程:
当A发送数据到交换机后,交换机把接收到的电信号/光脉冲串行化成bit位,因为是交换机,所以收到的bit位就按以太网数据帧结构把它变成数据帧;然后交换机看 那6个byte,并把它放到CAM中,并且也把从那个接口收到的接口编号和vlan ID也放入CAM表,形成一个CAM项,再看 那6个byte如果CAM中不存在该地址,那么交换机会把该数据帧发送到该vlan的除了接收接口的所有其他接(flood);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