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流传了80年的红色经典歌曲是如何诞生的?其作者有着什么样的人生经历?
带着读者的疑问,我们来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地——房山区霞云岭乡堂上村,走访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在纪念馆里,“触摸”那朴实的歌词,耳边回响着那滚烫的旋律,听专家讲述词曲作者曹火星的故事……
曹火星,原名曹峙,生于1924年。1938年,他把名字改为曹火星,寓意做一颗闪亮的红星。他写出这首经典名曲时,才19岁!一个19岁的青年在山村里谱就的新曲,能成为传唱大江南北的名曲,充分证明这首歌曲唱出了老百姓的心声,道出了人心所向!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
红迹53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
19岁的青年谱就名曲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作者曹火星(右)和女儿曹红雯在一起谈音乐(资料照片)
1943年10月,抗日烽火在华夏大地各处燃烧着。
在平西抗日革命根据地内,房山霞云岭乡堂上村的一间屋子里,同年4月光荣加入共产党的曹火星正在苦思冥想。他想写一首歌,歌曲的题目和内容他已经想好了,正是来自于1943年8月25日《解放日报》刊发的一篇同名社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
社论的内容充满了号召力,让曹火星心潮澎湃。他正在自己的脑海中进行着艺术性的创造,想用一段合适的旋律把这篇社论表现出来。革命歌曲有着天然的使命:通过传唱感召更多的人。所以曹火星想选一段特别朗朗上口的旋律,让更多的老百姓知道这篇社论的内容。让更多的人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
把曹火星这一宏愿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下似乎更好理解。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卢刚介绍说,1943年3月10日,蒋介石出版了《中国之命运》一书,鼓吹“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的口号。为了应对这一局面,中共中央进行了非常有针对性的坚决反驳——这才有了前面提到的那篇铿锵有力、针锋相对的社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
这一篇社论的影响很广泛,很快就传到了全国各地,正在平西抗日革命根据地进行抗日宣传工作的“音乐爱好者”曹火星,自然也在其中。此刻,他距离谱写出一首影响广泛的革命歌曲,只差一个打动人心的旋律了。
曹火星的窗外,根据地的老百姓们正享受着抗战中难得的平静,跳着“霸王鞭”舞蹈。具有动感又刚健明朗的旋律一下就钻进了曹火星的耳朵,让他打定主意,就用河北民歌霸王鞭的曲式结构来写这条旋律。主题有了,曲调定了,词曲的结合就像河水流过石头那样顺滑自然,这首注定要在全中国传唱的歌曲,从曹火星的笔尖流到了纸上。很快,曹火星就完成了这首歌的初稿,歌名就叫《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
当时堂上村已先后开展了民主建政和减租减息工作。曹火星被这里火热的抗战生活所感染,歌词中“改善了人民生活”、“实行了民主好处多”正是当时生活的写照。
形成初稿之后,曹火星又经过一天一夜的反复修改,最终定稿。兴奋的他根本感觉不到疲惫,马上将这首新鲜出炉的歌曲教给了正在屋外站岗的儿童团团员。凭借着让人耳熟能详的旋律,贴近生活的昂扬歌词,这首歌曲很快就在根据地流行起来。
曹火星是河北省平山县人。1938年参军后,在华北联大文艺学院音乐系学习作曲和指挥。年轻的曹火星做了大量的抗日宣传工作,包括改编抗日歌曲和成立铁血剧社。铁血剧社后来改名为群众剧社。卢刚介绍说:“群众剧社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个群众性文艺社团,它的骨干和负责人正是曹火星,曹火星带着同伴深入到滹沱河周边的各个地区,借用当地的民间小调,改编出了一大批通俗易懂、脍炙人口的歌曲,鼓舞老百姓的抗战热情。”
卢刚介绍,曹火星在1943年谱写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后,一开始只是教给堂上村的村民,慢慢地,这首歌被很多来堂上村进行采风和宣传工作的同志听到并传播到更广的范围。1945年9月12日《晋察冀日报》首次发表了这首歌,并把“坚持抗战六年多”改为“坚持抗战八年多”。“到八路军打进张家口的时候,军队就是唱着这首歌进的张家口,然后这首歌很快在整个华北地区流传开了。”卢刚说,“后来这首歌又跟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跨过长江,解放全中国,从大东北一直流传到海南岛,真的是传遍了大江南北。”
补白
毛主席给歌名加了“新”字
有资料显示,到了1950年,在北京读书的李讷在学校里学会了这首歌,回到家中就唱了起来。“毛主席听到了,很感兴趣,说小李讷你唱的是什么歌?女儿就很大方地把这首歌又唱了一遍,说这首歌叫《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
毛主席沉吟了一下,问李讷道,咱们中国共产党是哪年成立的?李讷说是1921年。毛主席说,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49年成立的,而中华民族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所以中国肯定是要在前面的,是先有中国才有共产党。毛泽东在中国前面加了一个“新”字,从此,这首歌就定名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以后,曹火星在天津担任一些文艺团体的领导职务,1999年去世。他一生写了1600多首歌曲,歌颂中华民族和新中国。
如今,房山区霞云岭乡堂上村建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纪念馆造形别致,风格独特,占地约6000平方米,其中展馆三层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传唱大舞台4000平方米。纪念馆背倚青山,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显得分外庄严壮观。
堂上村位于北京霞云岭森林公园红歌源自然风景区,开车沿着公路上山很方便。沿途山景俊秀,纪念馆所在的地方整洁宽敞,旁边的山上还有一面960平方米的巨幅金属材质的党旗。
1938年,朱德、彭德怀、邓小平、萧克(右二)、彭雪枫等在八路军总部。1939年,萧克前往平西抗日根据地,任冀热察挺进军司令。
红迹54 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
“鸡蛋坨五勇士”令人敬仰
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
同样是在房山区,十渡镇十渡村,山脚下有座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
说起这个纪念馆,得先追忆一下当年的平西抗日根据地。包括北平以西的房山、良乡、宛平、昌平、涿县、涞水、蔚县、涿鹿、怀来、宣化、怀安、阳原在内的平西抗日根据地,是晋察冀的最前沿。在抗战中,该根据地像一把尖刀,直插敌人的统治中心。
平西抗日根据地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连接敌占区与晋察冀边区的一条重要通道,许多青年学生、爱国志士和国际友人从这里奔向根据地和延安,奔向各个抗日战场。有多少短缺的军需民用物资,秘密地从敌占区经这里运往边区,有多少我党的干部从这里深入敌占区,开辟了地下工作的阵地,它是晋察冀边区的北部屏障,抵御着敌人的疯狂“扫荡”,也为我军开辟游击战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艰苦抗战的岁月里,平西抗日根据地与兄弟地区血肉相连,互相帮助,互相支持,顽强不屈地巍然屹立在华北大地。
1985年9月,在纪念抗战胜利40周年之际,为缅怀抗战中在平西地区牺牲的烈士们,房山县决定建立平西抗日烈士陵园。1992年3月,在陵园内建成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该纪念馆中,不仅有“老帽山六壮士”的事迹介绍,还有“鸡蛋坨五勇士”的战斗回顾。
1942年冬,日寇兵分三路进攻晋察冀7团团部驻地涞水县曹霸岗。12月29日,日军一部千余人向曹霸岗扑来。7团留守部队只有2连和特务连,团长立即命驻紫石口的2连占领单翅岭前的一道山梁松树岭,阻击敌人,掩护团机关和群众转移。2连1排副排长李连山带8班占领松树岭前的一个突出山头鸡蛋坨。
松树岭山顶有一座古庙,几株古老苍松,山的东西两侧是二十多丈高的悬崖峭壁。上午8时许,日军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向松树岭发起冲击。2连打退敌人的数次冲锋,战至中午,敌伤亡惨重。敌正面攻击不成,就以主要兵力从松树岭侧翼迁回进攻。8班在李连山指挥下,顽强抗击,一直战斗到下午4时,子弹、手榴弹全部打光。敌人蜂拥而上,在此紧要关头,李连山高声喊道:“砸断枪,跳崖!”勇士们相继从二十多丈高的悬崖跳下……
第二天,军民们在悬崖下找到了勇士们的遗体,战士们和乡亲们怀着悲痛和崇敬的心情,将五位勇士隆重地安葬在松树岭下。
无数革命先烈,为抗战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有的留下了名字,很多没有留下名字。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正是为纪念那些“有名”和“无名”的英雄们而建。
补白
青年诗人与敌人同归于尽
平西抗日战争的记录者中,有一位叫陈辉的青年诗人。陈辉生于1920年,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奔赴延安学习,1939年9月到晋察冀通讯社工作。他于1940年5月到平西抗日根据地,先后任县青救会主任、区委书记、县武工队政委等职。起初,陈辉被分配到晋察冀通讯社当记者,他写了大量揭露日寇杀戮中国百姓的文章,采访中了解到的日寇暴行让陈辉心如刀割,决心当一名能上前线杀敌的战士,但当时的领导考虑他是“笔杆子”,一开始没有同意。经过陈辉的再三请战,领导才批准他奔赴涿县。
1942年,陈辉随着武装工作队来到拒马河畔。他将街头诗、传单写在敌后乡村的墙上,或者刻成蜡纸油印出来,撒在战斗前线上或者敌人的驻地。8月,在八渡,陈辉完成《为祖国而歌》:“祖国啊,你以爱情的乳浆,养育了我;而我,也将以我的血肉,守卫你啊!也许明天,我会倒下……”
1943年,陈辉被任命为四区区委书记兼武工队政委。当时日寇实行“一家窝匪,杀全家,烧全村”的残暴政策,四区的斗争形势异常残酷。陈辉和区长研究后,制订了“依靠广大群众,消灭日寇汉奸”的计划,决定召开绅士会,做好抗日救国统一战线工作。
开会日期快要到了,陈辉坚持去县城动员。他骗过伪军,进入县城。见到陈辉,乡绅甚是吃惊,非常感动,表示一定赴会。
绅士会如期召开。为此,晋察冀通讯社通报表扬:“陈辉是一个十分勇敢的战士,善于拿笔,也善于拿枪、用手榴弹。”
1945年2月8日,因为生病,陈辉住在韩村休养,没能和战友们一起转移。由于叛徒出卖,日伪军百余人悄悄包围了陈辉住的小院。陈辉和通讯员小王艰难地抵御着想抓俘虏的敌人,战斗持续一个小时之久。突然,一颗手榴弹从窗口扔进来,陈辉左腿负伤。他告诉通讯员赶快突围,但无奈敌众我寡,最终,陈辉在被敌人抱住之后,拉响了最后的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清源公园甬道
清源公园烈士纪念广场的“英名录”
红迹55 清源公园烈士纪念广场
雕塑高度富有含义
清源公园烈士纪念广场
大兴区清源公园内,有一座烈士纪念广场。广场于2015年9月建成,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由烈士雕塑、英烈墙等部分组成。烈士雕塑高度为781厘米,代表全区781名革命烈士。
雕塑人物以大兴区6位烈士代表为原型:中间站立的是冀中第10分区清苑区区委书记、区长、涿良宛县委组织部部长华黎;前排站立、举手枪向前冲锋的是冀中军区第5军分区游击第3路总指挥、11团团长闫墨缘;戴镣铐、怒视前方的是涿良宛县五区民政助理、副区长崔振春;全副武装、身着志愿军服装的是1952年牺牲在朝鲜战场的张润堂;在华黎右边站立、目光炯炯的女同志,是妇女主任和抗联主任佟景茂;在华黎左边站立、双臂向后被捆绑的是大兴县四区民政助理田载耕烈士。
英烈墙由解放军渡江、群众支援前线、烈士英名录3部分组成,配水波纹,全长55米。烈士雕塑前的纪念广场东西长54米,南北长37米,占地近2000平方米,可容纳1500人参加纪念活动,是大兴区举行烈士公祭仪式的重要场所。
在通往广场的甬路两侧,有几块黑色石碑,记录着大兴区发生的重要战斗,如抗击日寇的团河保卫战,在这次战斗中,抗日名将佟麟阁、赵登禹两位将军以身殉国。
此外,还有庞各庄保卫战以及礼贤保卫战。1946年5月中旬,军分区在获悉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调集军队将要进犯大兴、宛平、安次三县的情报后,军分区政委、地委书记旷伏兆亲临庞各庄指导,组成中共宛平县委、县政府与分区七十五团联合指挥部。
5月15日拂晓,国民党军向庞各庄进犯。白天敌人发起4次冲锋均被击退。16日,敌增加1个团的兵力继续进攻。为保存实力,七十五团于16日傍晚主动撤出庞各庄。此次战斗,毙伤敌约400人,七十五团仅伤亡20余人。
礼贤保卫战发生于1946年5月。当时中共大兴县委、县政府进驻礼贤,县保安大队也驻防礼贤。县委获悉敌将进犯的消息后,确定了以防御为主的作战方针,非战斗人员及群众转移他处。
1946年5月15日凌晨,县保安大队5个中队及部分民兵按作战方案进入战斗岗位。大队长王绍基率三、四、五中队在镇内做正面防御,副政委何全志率两个中队埋伏在镇北于家场,后撤至平地村,武装民兵埋伏在平地村西自北向南直通礼贤镇的一条干沟里。天亮后,国民党十六军二十二师六十四团1个加强营从安定下火车后,向礼贤进犯。我军与敌人在河北头村、王家园、平地村等地展开了激烈战斗,毙伤敌军40余人,缴获枪支18支、炮弹十余箱、子弹万余发,县保安大队20余名指战员受伤。
如今,清源公园成为附近居民们游玩、健身的好去处。探访当日,很多游人正沿着园内的健身步道跑步。在烈士广场不远处有一些群众健身器械,还有一架秋千。秋千上,年幼的孩子正欢快地玩耍着。烈士们在天有灵,看到如此安康祥和的景象,定当欣慰,他们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是太平盛世,是曾经饱受压迫的人们,期盼了许久的幸福生活。(袁新雨)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