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位领导干部在当地的干部大会上“发飙”——“现在到基层了解情况,不论是干部还是群众,都是一个声音,只说好的,不说差的,我怀疑是群众的声音被过滤了。”群众的声音被“过滤”?这话听起来有点玄乎,但现实中确有此事。
现实当中,时常会听说某领导要到基层视察工作,被视察地的官员接到通知后便“如临大敌”,慌忙研究对策,对视察的路线提前做好策划,对被接见的群众进行反复“培训”,甚至于要求必须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还听说过,有领导点名要去看望一户特困农民,因那个农民“不会说话”,当地政府临时指派一名教师冒名顶替,结果,自然是演得逼真。至于一些地方的上报材料、当面汇报,也大都要经过一番“过滤”,方能呈现到领导面前。
一些地方为何要想尽办法“过滤”群众的声音?其中的“苦衷”不难理解。群众的声音有“好声音”,也有“坏声音”,还有各种各样的“杂音”,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只想让上级领导听到“好声音”,而不愿让上级领导听到“坏声音”乃至于“杂音”,他们害怕那些“坏声音”“杂音”影响了自己的政绩,影响到自己的“帽子”,所以便不惜冒险,设法“过滤”群众的声音。殊不知,经过“过滤”的群众声音,听起来虽然悦耳,但却如一首催眠曲,让人昏昏欲睡,让领导对现实民情产生误判,从而导致决策失误。
防止群众声音被“过滤”,既是宗旨理念的问题,也是工作作风的问题,还是工作方法的问题。为此,各级干部一要真正以“百姓之心为心,以百姓之念为念”,把群众的利益高高举在头上,切实转变官本位意识,眼睛多往下看,多关心民生疾苦,多为百姓兴办实事;二要有“闻过则喜”的心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洗耳恭听、深入反思,多听听群众的批评意见,并善于从群众的“杂音”中汲取营养,少走或不走弯路;三要在下基层时少些提前通知,多些“随机调研”,想到哪个地方,想接触哪些群众,一竿子插到底,不要让地方政府提前安排。即使是看材料、听汇报,有时还应来个“现场点播”,当面与群众交谈。只有真正站好群众立场,切实走好群众路线,把耳朵紧紧贴着大地上,群众的声音才能不被任意“过滤”,而这些不被过滤的“真声音”,才是我们做好工作的方向和动力所在,才能最终汇聚成中国改革发展的好声音。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