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图片均由视觉中国提供

苍鹭(心理咨询师)

当编辑邀我写一篇关于大学生寝室关系的文章时,我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句话就是“感谢室友不杀之恩”,这个梗流行起来的时候,我自己还在上大学。一眨眼10年过去了,我很庆幸当年的室友还是亲近的朋友,对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掌握,加上毕业后的人生经历,也让我对室友关系有了新的感悟。

我读书时,班里曾专门开过班会讨论寝室关系,我仍然记得辅导员所说的,“室友不一定非得是朋友”。当时,很多同学都吓了一跳,觉得这个说法仿佛触犯了什么禁忌。现在回忆起来,我觉得辅导员能说出这句话很酷——直接、坦率、真实,并且勇敢地打破了我们对团体关系的刻板预期。辅导员还说:哪怕不是朋友,大家也要学会在同一个空间里相处。那时我并没有完全理解这句话,也想象不出“能够在同一个空间里相处却不做朋友”的寝室关系会是什么样子,现在我觉得,恰恰是因为“在同一个空间里相处”没有具体明确的标准,我们每个人才有机会试着去定义自己和室友的关系,这也使得探索寝室关系成为了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面对寝室关系,我们可以求助于一些宽泛的指导框架,例如“求同存异,学会包容”或是“及时沟通,不积压矛盾”等。不过,探索最适当的室友相处模式,归根结底需要依赖于我们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相比于“寝室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去探索和定义我们的寝室关系”或许才是更值得关注的议题。

我想到的第一个方法,是“全方位价值契约”。这个方法常常被用在团体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会让团体成员积极探讨大家在团体里的行为准则,然后在达成共识之后一条一条地记录下来。虽然咨询师会向团体成员介绍全方位价值契约的概念,并总结和记录契约内容,但真正对契约作出决定的人是团体成员。我想,这在寝室关系里同样适用。虽然没有团体咨询师,但是只要寝室成员开始积极思考“我想怎样和室友相处”,并且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偏好,争取达成共识,这样的交流就能起到积极的协调作用。

契约条款可以是具体的行为,比如“每周六下午一起打扫寝室卫生”或者“每天十一点之前熄灯”,也应该包括一些宏观的目标和规范,比如“室友之间相互帮助,促进彼此的成长”或者“尊重彼此的边界”。当发生冲突的时候,寝室成员可以回顾这份契约,一方面以此提醒自己在寝室里建立健康关系的本意,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冲突作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室友关系的框架与模式。

另一个有帮助的方法是“第一人称陈述”。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诉求,并且避免对他人的指责。和全方位价值契约不同,这个方法并不要求全体寝室成员的参与,每个人都可以单独实践和练习,并且可以用于任何类型的人际沟通之中。具体来说,在练习第一人称陈述的时候,要用“我”作为每句话的开头,比如“我看到了”“我听到了”“我感受到了”“我希望”“我想要”等。

举例来说,如果一位寝室成员睡觉很晚,并且在室友们都已经休息的时候才去洗漱,甚至弄出很大的声响,很可能会让室友感到不爽。这种情况下,“你有完没完了”的表达方式很可能会激化矛盾,在早上起床后大声洗漱吵醒室友的“报复”行为也会引发更多的冲突。如果实践第一人称陈述,则可以说,“我昨天入睡之后听到你洗漱的声音,没休息好,心情不怎么愉快,如果你之后可以早些洗漱,或者声音小一些,对我会很有帮助的”。这个方法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要想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也坚持这样的表达方式并不容易。另外,它也可以帮助我们表达一些非常脆弱的感受,比如,当一名寝室成员缺席了室友生日聚餐时,过生日的寝室成员可以说,“我注意到你参加了另外几个室友的生日聚餐,并且非常用心地准备了礼物,你缺席了我的生日聚餐也没有告诉我原因,我觉得自己好像被你忽视和疏远了,感到有些受伤”。最初练习第一人称陈述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有些笨拙和尴尬,这是很正常的,等到习惯了这种自我表达方法,就会顺畅很多。

很多学生在设想自己的寝室关系时,常常会模糊地期待一段积极的体验。但是,这份关于积极体验的期待,很可能是“事情都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发展”,而这多少有点不切实际。相比于想象中的全然正面的体验,也许更值得我们期待的是“有意义的体验”。在一段有意义的体验里,可能会有一些困难的、不舒服的时刻,但年轻人恰恰能从这些经历里学到很多,比如定义自己的人际关系风格、学会表达脆弱感受的方法、设立健康的人际边界……这些学习将会让人受益终身。想和室友成为亲近的好朋友,需要一些可遇而不可求的缘分,而在和他人的近距离互动中发现自己,成为自己,却是我们更可能通过努力实现的成长。

——————————

就算亲密 我也要和你划清边界

殷锦绣

毕业季快到了,有人在和室友拍毕业照,几个人一起摆出温馨或搞笑的姿势;有人在和室友策划旅行,在天各一方之前留下纪念;但也有人等不及毕业,就想要“拉黑”室友了。网上甚至有这样一个浏览量破千万人次的问题:“你的室友能让你反感到什么地步?”在这个问题下,许多网友分享了自己的大学宿舍生活经历:室友偷用自己东西;室友半夜吵醒大家;室友和别人对象交往过密;室友非得拉自己参加不想去的活动……

这些吐槽,也给仍在或即将进入宿舍集体生活的孩子们提了个醒:该怎么妥善处理和室友的关系呢?

其实,大家对室友的吐槽,多半是因为对方入侵了自己的个人边界,使大家感到不适、反感。室友间的人际边界包含许多方面,首先是物理边界。有人喜欢“搂搂抱抱”这种身体接触,而有的人反感,这就是物理边界的不同。在宿舍里,空间划分也是常见的物理边界。虽然大家都住在同一间宿舍,但床铺、柜子等通常是分开的。有人会用床帘、柜锁、桌上置物架等,更明确地划分自己的物理边界,但也会有人对此不以为意,直接撩开床帘找人,或随手就把自己的东西放到别人的“领地”。

与之随行的是财物边界。室友之间借用日用品、学生卡都很常见,但如果时常不告而取、用完不还,就越界了。网上曾经有个热梗,“一百元钱放宿舍一周还在原地,一袋开封的薯片放宿舍一中午就空了”,大家用这个梗来描述室友之间的亲密。但对一些人而言,就算关系再亲密,也不喜欢别人用自己的东西、吃自己的零食,这也是非常正常的财物边界。

情感边界则没有那么明显。很多宿舍会有夜聊环节,而夜聊难免互相八卦,聊各自的情感经历,或是各种不太公开的爱好。但有人不愿意听或不愿意说这些,如果其他室友坚持要聊或坚持追问,就冒犯了他们的情感边界。

时间边界的越界在大学生中也比较常见。大学中有各种课程、讲座、学生活动,大家总想拉个伴儿和自己一起参加,室友就常常充当这个伴儿,但有时我们可能会忽略一点:或许室友根本不想做这件事。

也许有人会认为,宿舍里的个人边界看起来都是琐碎小事,说出问题反而让人觉得矫情。但如果没有划分清楚,室友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越界了,就会带来不舒服,彼此的关系也会在沉默中逐渐受损,最后谁都不开心。所以,学会和室友划出健康的个人边界,是很重要的。

根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健康服务中心网站提供的资料,健康的个人边界有这样几个特征:重视自己的意见;不会为别人妥协自己的价值观;适度分享自己的信息;了解自己的需求,并能沟通争取;能接受别人的拒绝。总之,各方面都是适度的。

而不健康的个人边界,则有两种极端。一种是刚性边界的人,他们会和别人保持距离,既不分享,也不求助,同时也避免了被别人拒绝的可能性。另一种是“多孔的人”,也就是容易侵入或被侵入。他们会过度干涉别人,同时也会过度依赖别人。他们通常很难拒绝他人,哪怕对方已经不尊重自己了。

那么,要怎样建立健康的个人边界,做到和室友们既亲密、又不冒犯呢?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个人边界。边界问题说小也小,因为宿舍里的边界问题往往都是各种琐碎小事;说大也大,因为这些事情背后,折射的是自己的价值观。你最看重关系中的什么要素呢?你喜欢怎样度过空闲时间?思考这些问题,可以帮你更了解自己在人际关系中想要的边界。

明确了自己的边界后,也要和室友们沟通,彼此多加了解。比如,哪些评价或者笑话会让彼此觉得不舒服?大家相处时各有什么“雷点”?对于这些问题,要冷静、具体地说清楚。举例而言,说“如果我说话时被打断,我就会觉得不被尊重”,就比说“我最讨厌不尊重我的人”要清晰得多。沟通的时机宜早不宜迟,刚认识时尽早说开,比积累几年误会后再去沟通简单多了。

当大家把问题说开以后,可能还需要时间过渡、彼此习惯,这段时间就需要互相提醒,重申边界,共同让宿舍氛围更加舒适。当然,如果你不小心越过了别人的边界,在对方提醒你时,也不必感到过度不安、急于辩解,表达歉意并且之后注意就可以了。

理想的宿舍关系是需要用心经营和维护的,明确划定个人边界,能帮大家度过健康、愉快、令人满意的宿舍生活。

——————————

宿舍的“事故”终会成为故事

葛容辰

临近毕业,倒数几次推开宿舍虚掩的门,门上的“福”字一如往常,桌上堆满的鲜花还没舍得扔,曾经送给室友们的新年小铃铛在床边“叮当”作响……只是我们,即将迎来离别的时刻。

曾经,我们遥想这一天时还是嬉皮笑脸的,合计着每人要收拾出几十个箱子,要从床底下掏出多少丢失的耳机和隐形眼镜。然而,在即将惜别的前夜,无比思念的却是最寻常的时刻,是不管多晚回宿舍,推开门总会迎来的那句“回来啦?”

时间倒回2020年我们收到宿舍分配通知那天,全院的同学都在大群里“捞人”,看到同样的门牌号时要激动好久,赶快加上好友、拉起宿舍群,群名也是全员翻遍全网热梗,精挑细选出来的。

初见的那天,我们排着长长的队挪进宿舍楼,听来自五湖四海的室友操着不同口音进行自我介绍,互相奉上家乡的特产,拼命给彼此留下最好的第一印象。我还记得,有位室友高中管理严格,她来大学的第一天,就习惯性地叠起了豆腐块。有意思的是,一周后,她便成功被我们“同化”,从此再也没有好好叠过被子。

不到一周,室友们的床帘、蚊帐也纷纷支上,迅速隔开了6个“小屋”,就像默默挂上“闲人免进”的牌子。但一拉开床帘,常有各式小零食映入眼帘。“!”某个室友总会从旁边的帘后露出脑袋说:“出去玩给你们带了好吃的!”听到这话,一天的疲惫一扫而光。

第一年,每个人的生日活动都是室友们特地拉了小群精心策划的。那时,即使技术欠佳,我们还是会乐此不疲地互相帮忙化妆、修眉。但后来的我们,逐渐奔跑在互不相交的轨道上,实习、保研、考研、申请……我们越来越忙,回宿舍的时间越来越少,生日也是一切从简,甚至逐渐忘记。

之前,有位室友常常成为宿舍争端的“矛盾源头”。最“剑拔弩张”的时候,整个宿舍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貌合神离。这位室友“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以及“严以待人,宽于律己”的行事风格酿成的种种冲突,让人觉得室友关系简直就像正处在离婚边缘的夫妻,一回“家”就要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那位室友离开后,我们终于能够“非暴力沟通”,不再内耗,逐渐变得亲如一家。我们会互相迁就、彼此尊重,有人生病或是备考要早点休息,大家都会很有默契地提早关灯静音。周末的夜晚,我们还会躺在床上一起玩“海龟汤”推理游戏,然后结伴穿过走廊去洗漱。

4年,就这样转瞬即逝,好多无脑而有趣的小插曲在即将分别的时刻涌入脑海:过年时,边看春晚边开启的线上聚会和抢红包;室长被迫转发的全员脱单朋友圈;第一时间分享的恋爱烦恼或是放假通知;一起研究讨论的《甄嬛传》情节;无时无刻不争论的南北方语言差异;重要场合互借的服装;晚归时催“回家”的消息;撸串喝啤酒的庆功宴……

这是我们宿舍的故事,也是中国大学生宿舍生活百态的缩影,它是欣赏、嫉妒、祝福和抱怨等多种复杂情感的混合物。

截至目前,超过15万人聚集在“机智的宿舍生活”豆瓣小组,不少人吐槽自己的室友“传递焦虑”“没边界”“孤立他人”……一些缺乏集体生活经验的大学生们,在这个生态圈里感到明显的不适。

一个现实问题被推到我们面前:在专业学习教育之外,如何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改善人际关系,提升共情能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物钟,卫生习惯、作息时间不一致是常态。这就导致在同一宿舍内,时常会产生冲突和碰撞,“因为一个舍友,爱上一整座图书馆”的无奈情况也不时出现。

每一个人都在建构着宿舍,同时宿舍也在建构着人。就像人一样,每个宿舍都会打造出自己的“性格”。有的宿舍是室友间“各自为战”,大家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任何一个小小的矛盾都会成为冲突的“导火索”;有的则像《老友记》,是“能量场”,遇见即是幸运,还能够和而不同,手挽手共同前行。

不管怎样,“没有必须和解的关系,也没有永恒敌对的关系”。此去经年,那些“事故”都会化为故事,我们都会默契地给那段时光赋予美好的意义。继续读书的我们,还会遇到新的室友,住进一个新的“家”,展开一段新的故事,经历新的“爱恨情仇”……

——————————

真好,我有一群老朋友

陈了了

聊天记录显示,2020年1月9日,我的心情糟到了极点。明明上了两年半班了,在职场受的一丁点刺激还是可以轻易掀起我的情绪巨浪。而不知从何时养成的路径依赖,每每“班味” 怨念深重时分,我的大学宿舍群就成了我的避难所。

当我的键盘一阵噼里啪啦响后,令我眉心舒展,甚至 由怒转喜的文字就会如约而至。

“什么操作?”“这人太离谱了,怼他!”“或者你也可以这样……”“是时候聚聚了!”

根本不用担心,无论我发的是什么内容,她们总会无条件站在我这一边,要么比我更凶狠地批评讨厌的领导,要么搜肠刮肚地帮我出谋划策,要么在我炮轰似的消息堆中,找到搞笑的素材编成脱口秀段子。总之,在她们一连串消息冲刷后,不论是愤怒,抑或是委屈,都会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扎实的幸福感——确信在这个世界上,不论身边的境遇如何,我们6个人都会无条件地支持彼此,至少在精神上无条件地支持彼此。

最近,大学室友关系的话题很受关注。看着那些年轻的在校生在社交媒体上七嘴八舌地分享或开心、或糟心的经历,我不由得想:许多室友之间的情感碎片,在校园里朝夕相处时只觉得稀松平常,哭哭笑笑就过去了,但到了毕业之后,回头再看,反而对后来的我们更有别样的意义。

说来也是奇妙,我们6个女生在大学宿舍住在一起时,常有看不惯彼此的时候,时不时也会暗暗生气。但当我们毕业离校,在人生的路上“分开 旅行”之后,彼此的羁绊却越来越深,感情也越来越好。

有人说,距离产生美,这话的确不无道理。不过,于我们6人而言,比距离更能让彼此产生美的,是时光。最初,常把我们聚在一起的,是“职场吐槽大会”。毕业后,我们都留在了北京工作。相同的年岁 、相似的职场地位,在职场新手时期,我们在各不相同的职场环境受了大体相似的苦楚。于是几乎不需要任何前情提要,我们的共情能力可以在一方吐槽时瞬间拉满。无法为姐妹出气的年纪,互相拍拍背就是莫大的慰藉。

慢慢地,餐桌上的人数发生着变化,聚会的主题也悄悄转移。我们轮流“拷问”每一段新萌芽的恋情,偶尔在不许带男伴的聚会中探究亲密关系中的女性权益。我们逐渐在彼此的婚礼中累积一张又一张大合影,带回捧花或是祝福。多年下来,我们的人生发生了许多变化,当年的宿舍也住进了不知道多少届新生,但不变的舍友情谊,始终是最能避风的港湾。

从去年起,对“三十而立”这一话题的思索逐渐在聚会话题中占据了上风。我们热切地期待着6个人的头脑风暴能为大家带来可观的副业进项,最终却发现这一群人聚在一起,只能开发更多花样百出的消费选择。于是我们决定,下一次的聚会将在24小时营业、可以吃到饱的温泉馆里,继续探讨赚钱这一阶段性人生课题。

每每盼望着下一次宿舍聚会,我都会觉得幸福。真好,我有一群陪伴着走入人生每一个阶段的老朋友。我们在最美好的年纪相识,并在彼此陪伴中成长,从懵懂无知的高考生变成独当一面的独立女性。在这个过程里,我们面对相仿的迷茫与困惑、克服共同的考验与难关,因此自然能够信任彼此,共同走向无限可能的未来。

2021年秋天,一个和我们宿舍门牌号一致的日期,我们借着相识10周年的契机一起出游。大家专门拿出积蓄,住在北京郊区一个高档宽敞 的民宿里,像当年一样整天黏在 一起。分开 6年后,大家终于又短暂地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我们一起在景区觅食,分秒必争地为彼此拍摄美照,还愚蠢地在满是雾气的温泉池中敷着面膜合影——等回到房间后,我们发现,这张照片,足以成为每个人要挟对方的人生把柄。

当北京的夜幕降临,我们各自卸妆,换上睡衣,横七竖八地躺在地板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静谧的夜里,叽叽喳喳的我们,似乎回到了在拥挤宿舍里夜聊的时刻。不论我们在各自的职场是光鲜的还是狼狈的,不论我们在人生其他课题中是得意的还是失意的,夜聊时刻的我们,永远像是18岁那样充满希望、百无禁忌的。

我偷偷拍了一张照片作 纪念,就像是大学毕业时,我偷偷在空无一人的宿舍拍了一张照片作纪念一样。真好,我有一屋好舍友,我有一群老朋友。

——————————

搞好宿舍关系,高校老师能做什么

董子静

宿舍是高校大学生在校生活的最基本单元。经历高考“拼杀” ,室友从五湖四海到同一屋檐下求学生活,是难得的缘分,如何让这场相遇变得有价值有意义?如何让室友成为相约前行、 共同奋进的好伙伴?从高校老师的角度来看,宿舍关系及其管理 建设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客观而言,来自不同地域家庭、 不同文化背景的宿舍成员共处一室,彼此思想观念、 作息规律、 生活习惯、 性格爱好、 处事风格、 民族风俗存在差异,需要求同存异、 彼此协调包容。近年来,随着学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大学生求学动机和学习能力也在分化,加之宿舍空间狭小,生活资源有限等因素影响,宿舍人际关系问题更趋于复杂。在这样的环境下,有的室友之间相处成好哥们、 好闺蜜,收获一生的密友;有的脾气相斥,性格不容,甚至一点就炸;也有室友之间情感冷漠互不关心,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

宿舍方寸之地不仅是大学生起居场所,也是其学习交流的“第二课堂” ,还 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 文化育人目标实现,更关系到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由此,构建和谐的宿舍关系,高校老师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要把工作做在前面,下好先手棋。很多高校提前介入宿舍组建,通过事先研判摸底减少引发矛盾因素,例如采用同质相近原则,将同一生源地、 相同入学方式的同学分配在一起,或者提前调查同学作息规律、 饮食习惯、 兴趣爱好,在安排宿舍中多倾听学生声音,考虑其合理需求;也有的高校在入学前或入学一段时间后,让同学自由组合。

再者,健全完善制度机制是重要保障。将宿舍打造为重要的学生管理 服务单元,推行驻学生宿舍楼辅导员制度,驻楼辅导员到学生宿舍“做客” ,开展心理咨询、 职业规划指导,在宿舍楼创建特色主题工作室,在宿舍一线及时发现解决学生问题,打通学生思政工作和宿舍管理 “最后一公里” 。赋予“宿舍长” 上传下达和一定的管理 职能,除积极组织宿舍文化活动外,发现宿舍矛盾苗头及时调解干预。推动宿舍“自治” ,宿舍组建之初,室友共同讨论形成宿舍公约,制定卫生值日表等,约定个体遵守集体生活规则。有人违反公约时,启动约束条款,违约者承担相应责任,形成共同守约良好氛围。同时,要完善大学生宿舍调换管理 办法,为其宿舍合理调整畅通制度空间。

与此同时,要用潜移默化的宿舍文化建设” 育人” “润心” 。目前高校中最常见的“文明卫生宿舍” “学习部落” “才艺舞台” 等各类特色评比,都有助于打造独特的宿舍文化,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增强宿舍凝聚力和室友归属感。以宿舍为单位组织趣味活动,如跑团、 厨艺大赛等,让室友全员参与,能够弥补大学生上课场所相对不固定、 集体生活不足等缺失,在丰富精神生活的同时也能有效强化集体荣誉感。在征集大学生创意基础上,可在视频平台成立班级公众号 并创建宿舍二级平台,将其打造成建设宿舍文化品牌、 展示优秀室友风采“思想阵地” ,持续传播优秀宿舍文化。

我们还 要引导促进大学生充分发挥和谐宿舍关系建设主体作用。如今,很多大学生更加追求自我,喜欢独立,成长过程又经历新冠疫情影响,线下人际交往有所缺失,一定程度呈现原子化现象:有的同学自我意识过强,较少考虑他人,将宿舍开成“网吧” 扰乱他人正常作息;有的同学个性孤僻、 敏感,对其他室友不满无法有效沟通,酿成心理郁结;有的同学拉帮结派,形成宿舍小团体造成宿舍关系对立紧张。高校老师要强化学生思想工作,借助心理讲座等,引导教育学生强化集体主义观念和沟通交往能力,在实现自我成长同时也要学会倾听和换位思考,与室友求同存异、 相互尊重包容,在建设良好宿舍关系上同向发力、 共同奔赴 。

当然,深化家校协同,也有助于良 好宿舍关系建设。一些家长因子女脱离视线,无意识中将管理 监督职责转嫁给子女的室友,如经常向其打听子女是否逃课,要求逃课及时告知等,由此令其室友厌烦、 避之不及从而间接影响宿舍关系。由此,高校老师可在新生入学时通过家长会等方式提醒家长关注孩子宿舍关系,并采取恰当方式帮助孩子维护和谐的宿舍氛围,如探望孩子时请室友一起聚餐,或生日时订蛋糕邀请室友一同庆祝,等等。

这些举措在现实中并不是孤立的,往往需要多措并举,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高校老师应该发挥重要作用,为大学生提供温馨、 舒适、 和谐的学习生活空间。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声明: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