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悠久、风景秀美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东岸玉垒山麓,葱郁的林木中坐落着一座被称为“二王庙”的道教宫观。每一位慕名来到都江堰水利工程参观考察的游人均会前往二王庙观瞻,在游览之前总会有个疑问,为何被称作二王庙?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二王庙这个名称的由来。
二王庙古为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灌县乡土志》记载“西路古有望帝祠,旧址在今崇德庙,祀李公,相传至今”。又据《岷阳古帝墓祠后志》记载“蜀人祀李冰,考其遗迹,则灌口之李冰庙即杜宇之故址,齐建武中,自灌徙郫”。可见在南北朝时期的南齐建武年间(公元494年-498年),望帝祠搬迁到了今郫都区(郫县)望丛祠,原址改为祭祀李冰的专祠。
二王庙乐楼
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李吉甫著《元和郡县志》中称“李冰祠”。北宋初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太祖赵匡胤诏修崇德庙,并扩建了庙宇,二王庙此时被称作“崇德庙”。北宋政和年间欧阳忞编撰的《舆地广记》将二王庙叫做“广济王庙”。北宋黄休复编撰的《茅亭客话》记为“李公祠”。南宋范成大的《吴船录》记载“永康军崇德庙,在军城西门外山上,秦守父子庙食处也”。南宋洪迈的《夷坚甲志》又称“灵显王庙”和“灌口神祠”。金代(公元1270年)《朱子语类》载:“蜀中灌口二郎庙,当初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明代阮朝东《新作蜀守李公祠碑》称为“李公祠”。清朝雍正年间四川巡抚宪德在《禀捐春秋祭典碑》中称其为“二王庙”。清代嘉庆年间的《蜀典》称二王庙为川主庙。清同治八年建造保存至今的二王庙乐楼上悬挂“王庙”匾额。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彭洵《灌记初稿》称为“李公庙”。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徐昱与高履和编著的《灌县乡土志》记为“二王宫”。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爱国将领冯玉祥题“二王庙”匾,悬挂至今。
由此,可见“二王庙”一名最早出现于清雍正年间。
“二王”是谁
一直以来,关于二王庙为何被称做二王庙,而不是一王庙或三王庙等名称,与我国著名的民间神话人物“二郎神”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南朝齐明帝年间益州刺史刘季连改望帝祠为主祭李冰的崇德庙后,到北宋初赵匡胤扩建庙基,增塑“李二郎”像,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年-1007年),又御赐《二郎神碑》,称二郎为“川主二郎”,这样二王庙内供奉祭祀的尊神变为了“李冰父子”两人。因蜀郡守李冰主持建成了功德绵延千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因此在广明二年(公元881年,又称中和元年),李冰受封为济顺王;在后蜀时期受封为“大安王”和“应圣灵感王”;元代《宋史》记载“永康军李冰庙,已封广济王,近乃封灵应公”;至此,历代多有对李冰加封“王号”。自宋初二王庙加奉李二郎后,《宋会要·礼·郎君神祠》载“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八月,诏永康军广济王庙郎君神,特封惠灵候,差官祭告。神即李冰次子,川人号护国灵应王”;元朝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李二郎受封为“英烈昭惠显圣仁佑王”;自此,李二郎历代多次受封为王。
二王庙的飞檐翘角
正因为李冰父子自唐宋以来多次受封为“王”,“二王”则由此诞生。
为何称“庙”
不少朋友在参观二王庙时还会问到,一处道教宫观怎么称 “庙”,有的朋友据“寺庙”一词认为“庙”是佛家的场所。
二王庙照壁堆塑
翻开《说文解字》可以看到对“庙”的解释有:1.祖:始庙也;2.祏:宗庙主也;3.祴:宗庙奏祴乐;4.祢:亲庙也;5.祧:迁庙也。翻开《古汉语字典》,其中对“庙”解释为:1.供奉祖先的房屋;2.供神佛或历史上有名人物的地方;3.王宫的前殿,泛指朝廷。度娘解释“庙”字为“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是中国人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故又称为宗庙”。
古代对“庙”的建造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可见“庙”一开始并不是民间寻常建筑。古时“太庙”专指帝王的祖庙,其他官爵按规制所建的庙称为“家庙”。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作为祭鬼神的场所,常被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祭祀孔子的文庙、祭祀关羽的武庙。后来,庙逐渐成为祭祀一切圣贤、神灵的地方,如土地庙、山神庙、城隍庙、岳王庙、龙王庙、妈祖庙等。另外,皇宫的前殿也称为庙,所以朝廷也称为“庙堂”、“庙廊”,宋代著名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曾写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见“庙”并非佛教寺院的专用名词。
《崇德庙》
宋·范成大
雪山南风融雪汁,化作岷江江水来。
不知新涨高几画,但觉楼前奔万雷。
天教此水入中国,两山辟易分道开。
我家长川到海处,却在发源传酒杯。
人生几屐办此役,远游如许神应咍!
东归短棹昨已具,明日发船挝鼓催。
滩平放溜日千里,已梦鱠鲈如雪堆。
丹枫系缆一回首,玉垒浮云安在哉?
文字整理:付三云
图片提供:付三云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