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就和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一起
走进他的追风故事
01重拾儿时爱好,踏上风暴摄影之路
刘屹靖对气象的热爱,始于儿时。小时候,妈妈给他买回来一堆绘本。他唯独对其中一本气象图画书情有独钟。这本书成为他睡前的必读书。上幼儿园之后,更是天天翻阅,爱不释手。
在刘屹靖进入小学阶段后,他就开始痴迷于雷雨来临的场景。每次遇到大风大雨雷暴天气,别人都躲得远远的,他会拿着手机冲到窗前去拍,有时跑得太急滑倒了撞了一身淤青,自己却浑然不觉。
初中时,刘屹靖自学气象知识,高中时开设自媒体账号,通过专业气象资料分析天气变化。高三时,他决定报考大气科学专业,职业规划是当一名气象预报员。
但命运和他开了个玩笑。2017年10月,临近高考,他的肠胃功能出现严重问题,每天拉肚子,生病第一个月瘦了整整25斤,因为身体无法消化蛋白质,他只能吃素。连酷爱的骑行运动也被迫中止。自卑、消极、绝望,眼看着距离心心念念的梦中专业越来越远,他有些自暴自弃,“那段时间,每天看到的世界是灰色的,有点嫌弃自己。”
高中时,刘屹靖在班上学习 图片来自自pai
大学时,他继续自学气象,还爱上了摄像。起初,他不挑题材,日出日落、云海星空、扫街美景,为了谋生,也拍过诸如婚礼、房地产楼盘、酒店样片等商业素材。他喜欢坐着绿皮火车,赴各地采风。
2020年初,因为无法四处采风,他倍感焦虑。在这段无法外出拍摄的时间里,他开始深入思考,“摄影艺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过去我一直在学习、模仿他人的作品风格,但这也许并不是长久之计,还是需要有一些自己的表达。”
联想到了自己的挚爱——气象,为何不能将气象和摄影结合起来呢?在查阅资料时,刘屹靖惊讶地发现,在美国已有几十万的人从事风暴追逐、观测与摄影记录,但在国内,全职拍摄风暴的摄影师几乎没有。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辞去工作,走上了追风之路。
02迎风而上的背后是扎实的气象功底
2020年7月14日至18日,刘屹靖来到内蒙古呼和浩特。这是他第一次追风,拍摄的作品和国外同类作品差距太大,让他有些气馁。
刘屹靖告诉记者,美国是龙卷风之乡,平均一年有1000多场龙卷风。国内多的时候才200多场,龙卷风是否出现,和母体风暴强度紧密相关,“想在国内拍到风暴影像真的非常难”。
租了车,带上各种摄影装备,但是否能追得到,拍得到,刘屹靖心里完全没底。“这涉及很多先决条件,比如路况不好,一堵就是10分钟。国内风暴的生命历程、大小远远比国外弱很多。一场风暴的‘续航能力’就强十几分钟,往往还没下高速就是雨过天晴了。”
“没有上大气专业,你有后悔吗?会不会日后再补上?”面对记者的提问,刘屹靖一口否决了这个想法,在他看来,风暴摄影这一行,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更重要。
2021年8月22日刘屹靖在内蒙古通辽市拍摄的作品
每次出行前,他需要查阅全国范围大量的专业气象资料,研判哪些地方有利于形成风暴,通过大气能量指数预报、风速风向预报等预测方圆几百公里哪里可以拍摄。
他会找一个城市作为中转点,大部分位于内蒙古、东北地区,找当地司机组成一个二人小团队。追风时的他坐在副驾驶,紧盯着笔记本电脑上的几十个网页,全神贯注实时捕捉气象雷达图、卫星云图等图表的数据变化,尽可能靠近风暴。“不能离得太近。否则会被暴雨、冰雹双面夹击。在拍摄时,如果预判到风暴要走了,或者要席卷过来了,就要当机立断赶紧撤。”
2020年8月1日,他在呼伦贝尔大草原拍到了迄今为止堪称代表作的一幅风暴作品。当时有一道非常宽的像长城一样的风暴一字排开扫过来,乌泱泱的。现场形成了一道沙墙,扬沙扑过来的时候,他来不及撤离,风吹得他站不起来。他紧紧抓住行李架,眼看着相机砸到地上。待第一阵风风势转弱,他立即捡回相机驱车逃离。
“后来我到2公里外的气象站查到风暴正中心的风力至少有10级。那时的我刚开始风暴拍摄,经验不足。不知道遇到这种情况如何站,如何避险。”回顾这次拍摄经历,刘屹靖有点后怕,“其实当时我判断失误,我觉得还有机会跑,所以撤得晚了。所幸后面才是风暴的主力部分,逃过一劫。”
这次拍到的作品视觉效果极佳,给了他很大的信心。有个声音告诉他,“风暴摄影可以作为你终生的事业。”
在每个视频片尾,刘屹靖都会打上字幕,“风暴摄影有风险,请勿轻易模仿。”
他曾劝退过一些摄影爱好者和粉丝。“你需要对雷击和冰雹十分了解,具备非常扎实的气象学知识,对风暴结构、类型、变幻等了如指掌,知道雷电落在哪里才是安全的,才能行动。龙卷风可以把车卷起来,吹出几百米外。万一你跑错位置了,车很可能就被砸烂了。”
但与此同时,他心知肚明,风暴摄影远比高山、滑雪等极限运动要安全,也比火山、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危险度低得多。
03“参观”被毁的家园后,希望传播灾害天气科学知识
没有一团风暴是相同的,这恰恰是他四处追风的乐趣所在。有段时间,刘屹靖完全沉浸在追逐风暴的角色里,无法自拔。
一次,他拍摄时偶遇牧民,问他在干嘛,他如实回答自己是摄影师。牧民脸色大变,带着哭腔诉苦说,“冰雹把自家种的庄稼都打坏了。”带他“参观”了被毁的家园。
2020年8月9日,刘屹靖碰到牧民那天拍到的冰雹风暴
此前,在翻阅气象论文时,他也看到过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经济损失数据。但相较冷冰冰的数据,现场的一幕让他真正感受到了风暴席卷后给人类带去的灾害。
“当时那位牧民的话把我点醒了。回去之后几个月,我翻看自己的作品,内心会升起一种愧疚感。原来,我心心念念高大上的艺术创作,竟然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风暴虽说是一种壮观的景致,但也是不折不扣的灾害性天气。”之后,刘屹靖转型当起了气象科普博主,视频里他会讲解气象灾害的基本原理。他的账号的流量也出现了指数级增长,作品甚至还上过b站全站热门。
2021年6月25日,他亲眼目睹了一场龙卷风席卷村庄的场景:树被生生折断,牛羊死在路边。“当时,受灾村民领我进入现场拍摄时,我的手都在抖,几乎要哭了。跟着风暴尾部,我看到火烧云的壮观景象。远处是肆虐的龙卷风、大冰雹。那时我内心五味杂陈。”刘屹靖说。
2021年8月,他的风暴作品登上了sci期刊《大气科学进展》专刊。那幅作品摄于内蒙古通辽,完整记录了超级单体雷暴的影像。
雷暴分成普通单体、多单体和超级单体,平均100团普通单体中才可能产生一两团超级单体雷暴,可以同时产生雷电、暴雨、大风、冰雹、龙卷风等,快速旋转,条件合适的时候可以看到空中有个像旋涡一样的云墙,层层叠叠,非常震撼,科研价值非常高。
自此之后,他多了一个抬头——中国首位职业风暴摄影师。也是从那一年开始,他先后受邀前往北大、南大等知名院校开展气象学术报告,分享自己追逐风暴的经历。而这些学府中,就有他年少时最为憧憬的,却失之交臂的气象学府。
刘屹靖在北京大学做讲座
“00后”风暴摄影师、气象科普博主、气象研究者……当身上的标签越来越多,他也越来越忙。每年春夏季,风暴比较活跃的时候,他忙着追风,其余时间则忙着整理发布作品,辗转各地开设讲座。这几年,他还参与了很多科学研究项目,比如2022年至今,他参加到了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工作中,研究一种特殊的风暴形成机制,还和气象部门共同展开过风暴观测行动。还成为了很多杂志的特约摄影师与供稿人。
04对话“追风少年”刘屹靖
记者:很多人看到电闪雷鸣避之不及,你为何趋之若鹜呢?
刘屹靖:我对大自然富有变化的事物有天然的好奇,不喜欢一成不变的事物。风暴的变化瞬息万变,在追风的过程中,听着雷声,看着闪电,感受到飓风的时刻变化。那种感觉很新奇。
记者:没考上心心念念的大学,有些人可能就“认命”了,你为何能圆梦?还能将此作为职业?
刘屹靖:年轻人要多尝试,找到自己热爱的事,并且持之以恒地投入进去。至于全职,这个决定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是2020年8月第一次拍摄风暴,后来当你获得的反馈越来越多,就有信心做下去,2021年才开始全职。
记者:这份工作危险吗?家人会担心你吗?
刘屹靖:我避险的方式是通过气象专业专业知识,去判断风暴的结构,以及它们会在何时何地产生何种恶劣天气,以把自己拍摄的风险降到最低。我妈妈比较支持我,但正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我每到一个地方就会发消息给家人报平安。
追风暴、拍风暴
刘屹靖
追风的你,很酷!
沪团团来送福利啦!青春上海独家精美徽章共3款,你心动了吗?
想要想要!如何才能获得呢?
点亮本文【在看】与【点赞】,并在评论区留言互动;当【在看】数达到200时,评论点赞第一的小伙伴将免费获得一套徽章哟~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