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都临安后的南宋,对杭州湾的海防极为重视,有“江淮手足也,海口咽喉也,京畿腹心也”之说,于是在定海、许浦、澉浦设置水军,后又在嘉兴府金山、庆元府向头分别创建金山水军、向头水军。金山和向头,互为犄角,各守杭州湾北、南两岸。
1978年冬,太湖流域的出海排涝工程——长山河一期工程建设正如火如荼。长山河排涝工程北起桐乡、海宁两市,经海盐县通元镇、澉浦镇,终于长山闸,全长66.7公里。
在海盐县澉浦古镇的施工现场,忙碌的民工突然停了下来,9块裹着泥土的硬疙瘩出现在他们脚下,他们擦了擦,坚硬的质地泛着金光。经海盐县博物馆工作人员赶赴现场检验、观察,确认这不是金子,而是军印,出土地点正是原来宋朝水军寨所在地。军印距地表2.4米,周围有砖瓦,显然是一处窖藏。
铜质军印印身较厚,印背有长方纽,纽旁刻有年款,尺寸为5—5.8厘米不等。印文为阳文九叠篆,章法严谨,苍劲老辣,堆曲盘叠。由于九叠篆笔画烦琐,结字难以辨识,可防止伪造,一直被元明清沿用,成为官印的专用篆文。
这9方铜印包括“雄节第一指挥第三都朱记”陆军印1方、南宋水军印8方,如今静静地躺在海盐县博物馆的展厅中。
铸造于开禧元年(1205年)的“殿前司平江府许浦驻扎水军第一将印”是8方水军军印中铸造最早的一方,还有4方以金山命名,为“金山防海水军第二将印”,背凿款为“淳祐七年(1247年)文思院铸”;“嘉兴府金山防海水军统领印”,背凿款为“景定元年(1260年)文思院铸”;“嘉兴府驻扎殿前司金山水军第二将印”,背凿款为“德祐元年(1275年)文思院铸”;“嘉兴府驻扎殿前司金山水军统制印”,背凿款为“德祐元年(1275年)文思院铸”。其他3方为“沿海制置司定海水军第一将印”“嘉兴府澉浦驻扎殿前司水军第一将印”“嘉兴府澉铺驻扎殿前司水军第四将印”。
当时水军“皆以屯驻州名冠军额之上”,金山在南宋时期的重要军事地位可见一斑。
金山,是上海最早成陆的地方,以明代四大卫所之一“金山卫”而被熟知。金山南控大海,北扼浦江,河渠纵横交织成网。金山水军的重要位置,不言而喻。
三国中,水军以吴最强。金山当时隶属吴地。在今天金山区卫二路南端的鹦鹉洲湿地公园一带,曾有一条通海大河,是由内陆通海的港口,称小官浦。相传孙权曾在这里造青龙战舰,后人又称小官浦为青龙港,可见三国时金山已有了水军。
金山地区的民间记载,证实了历代金山地区水军的举足轻重。
“宋天圣元年(1023年),京浦防御使朱靖山奉旨废康城京浦水陆兵马防御司。置金山都巡检司于西平街旧署,敕原防御副使盛开业为都指挥使,原水兵副将凌云为副使,统兵五千,设12巡司于险要关隘,各司均有巡检使,水兵都使,水兵使。”
同时还记载:淳祐七年(1247年),颁“金山防海水军第二将印”……景定元年(1260年),颁“嘉兴府金山防海水军统领印”。咸淳八年(1274年),又募江南壮丁三千余人、战舰160艘置嘉兴府驻扎殿前司副司金山水军统制司……德祐元年(1275年)又增置金山水兵二军,颁“嘉兴府驻扎殿前司金山水军第二将印”及“嘉兴府驻扎殿前司金山水军统制印”。
此中所记录的4枚金山水军印,与澉浦出土的军印完全一致。
中国历史上,南宋、明代中后期和近代是海防问题突出的三个时代。
南宋定都临安后,形成“背海立国”之势,虽远离北方战火,但因位于钱塘江口,面临海上的军事威胁。南宋设置海事专理机构——沿海制置使司(简称沿海制置司),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海军衙门,初设时主要为防御金军南侵,后来以防御海寇、维护治安为主要职能,设于绍兴二年(1132年)五月,驻扎于平江府许浦镇。
提到南宋海防,绕不过名臣、沿海制置使吴潜。
吴潜(1195年-1262年),字毅夫,号履斋居士,宣州宁国(今安徽宣城)人。父亲吴柔胜曾为南宋秘阁修撰,其兄吴渊官至参知政事,父子三人有“吴氏三杰”之称。
嘉定十年(1217年),吴潜高中状元。39年后的宝祐四年(1256年),吴潜之子吴璞与文天祥同中进士,两人志趣相投,颇有私交。吴潜多次升迁,两度为相,三次担任沿海制置使,又几次遭贬,几十年宦海沉浮却一直心怀士大夫理想,最终被贾似道陷害致死。文天祥悲痛万分,作诗敬挽“素壁琴犹在,中桥鹤不归。剑亭遗迹古,丰石照山辉”。
南宋在东南沿海设置的水军为“一环两线”防御格局(王青松《南宋海防初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两线”即沿江和沿海两条防线,而“一环”是指以首都临安为核心,在江浙沿海一带形成的环状兵力分布,分为里、中、外三层防御圈,拱卫京畿。外层为许浦水军和定海水军,防御金军从外洋入杭州湾;澉浦水军、金山水军等防卫里洋,驻扎杭州湾左右;里层主要是驻守在临安的浙江水军,直接保卫朝廷安全。
构建多重防线是吴潜的一贯思路,为南宋朝抵御外敌入侵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吴潜看来,许浦水军(平江)、澉浦水军(嘉兴)及定海水军虽共同构成京师左右前后防卫的门户,但许浦离京师过远,澉浦虽离京师较近但兵力不足。绍定四年(1231年)七月,吴潜在即将离任嘉兴府知府时,正有逆贼有窥海之意,京师面临危险。吴潜实地考察大小金山,认为其地理优势进可攻退可守,遂向宋理宗建议建立金山水军作为澉浦的外拓。
嘉熙元年(1237年)六月,吴潜任工部侍郎、庆元府知府兼沿海制置使。嘉熙三年(1239年)三月,任命吴潜为敷文阁直学士、沿海制置使兼庆元府知府。淳祐六年(1246年),吴潜任兵部尚书,吴渊任嘉兴知府,由吴渊申请金山水军纳入军队编制。淳祐七年(1247年)“凉州会晤”,吐蕃归顺蒙古,对南宋形成威胁。宋理宗于是同意吴潜提出的加强金山水军建设方案,即增设金山防海水军第二将。
定海位于杭州湾中心,是南北海上交通的要冲,但与临安相距甚远,难以施援手于京师。宝祐四年(1256年)四月,吴潜任庆元府知府兼沿海制置使,在金山对岸向头选址,增设向头水军。“向头位于慈溪观海卫”,这样,向头水军和金山水军共同扼守杭州湾。
景定元年(1260年),由于南宋海防严重吃紧,金山水军级别上升为统领。德祐元年(1275年),南宋灭亡前,金山水军军士和将军编制都有增加,水军级别从统领上升为统制。宋代军衔排列为统制、统领、正将、副将、准备将。从淳祐七年(1247年)到德祐元年(1275年)的28年间,金山水军从地方军发展到直属“殿前司”,带兵将领从“将军”升格到“统制”。
金山 ,宋时为嘉兴府华亭县属地。 图片来源: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按古今重叠方式呈现,深色为宋辽金时期地名,浅色为今日地名
从官方文献上看,南宋水军规模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现实的招募情况却恰恰相反。吴潜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在寨者通二千六百余人,而老弱废疾者亦且三之一矣”。南宋水师规模日渐式微,整体而言已是外强中干。另一方面,宋蒙对峙时期,沿海水军被不断抽调应援沿江、沿淮防务。
到了晚宋,沿海水军技术、装备也因综合国力的持续衰弱而逐渐丧失。而蒙古人却通过自制、掳获及宋人的献纳,建成海上水军,最终实现了对临安的三路包抄。
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长驱直入。宋恭帝降旨调嘉兴府所辖金山各司水陆伍卒九千人马北上勤王,金山所剩各司兵卒均属金山都巡检司辖,守康城故地(金山一带)。
这年夏,元兵攻至上官塘,宋元两军激战一昼夜,上官塘被元兵攻占,宋兵及百姓死者达万人。数日后,宋守将招募人马,收拾残军与元兵再战,又激战二昼夜,收复上官塘。这一年,文天祥散尽家财为军资,招勤王兵5万人抵达临安,被任命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
1275年,即嘉兴府驻扎殿前司金山水军第二将印、嘉兴府驻扎殿前司金山水军统制印铸印的那一年,元军步步为营,宋兵节节败退,元军占领许浦、澉浦。金山水军和向头寨的定海水军,在元军压境时共御敌番,这才有了许浦、定海、澉浦、金山4支水军军印的集中出土。海盐澉浦,也成为南宋爱国将士们浴血疆土的最后战场。
德祐二年/至元十三年(1276年)正月,宋力战元军不敌,上官塘归元。
祥兴二年/至元十六年(1279年),南宋最后的抵抗力量在厓山被元军击败。此时的文天祥正被押解燕京,至元十九年(1282年),绝笔赴死。曾为大宋的金山水军,也消散在历史烟尘之中,只余一枚枚军印,诉说着隐秘于沧桑中的过往。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