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视连续剧《装台》的热播,剧中主人公刁大顺生活的城中村——刁家村也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别说外地人,就是很多西安本地人都在问:“刁家村在哪儿?”
作为“70后”的我,因大姑妈家住在那儿而熟知刁家村。从记事儿起到小学三四年级间,每年过年,父母都会带我去建西街旁边的刁家村走亲戚。印象中,这个村子沿街有一大片菜地,菜地后面,就是南北走向、有二三十户的村落。大姑妈家紧挨菜地,从马路上一眼就能看到。
后来,随着大姑妈、大姑伯的去世,再加上村子的拆迁、亲戚们的搬离,刁家村就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
近日,由陈彦先生的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装台》,再次将刁家村从我记忆的角落中勾了出来。最近,当我饶有兴致地探寻它的“前世”时竟发现,这个村子最远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
在史念海先生主编的《西安历史地图集》“唐长安城商业及娱乐场所图”上,笔者看到,在东市西侧,现陕西日报社家属院及陕建一建小区的位置上,有“刁家印刷”和“李家印刷”,而这两个古代“印刷厂”距离原刁家村和李家村仅一两公里。专家们推测,刁家村和李家村就是两个“印刷厂”后人生活的地方。
一个普通的小村庄,竟然有1000多年的历史!可仔细想想,对西安来说,这样历史悠久的村庄并不鲜见。难怪有人说:“西安这座城,吹过的风都是文化,踩的地全是历史。”
然而,或许正因为我们这座古城的历史遗存太多,见惯不惊了,对这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小村庄,并没有做好相关保护和文化传承。
于是,一个个村子,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建设的推进,不断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就像曾经的刁家村。如果没有人挖掘相关历史文化,或许还有更多后人会问起类似“刁家村在哪儿”的问题。
笔者以为,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在我们快速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急需为即将消逝的村庄留下记忆。只有这样,才能向人们回答“我们从哪儿来”的问题。
在此,笔者想起西咸新区一个有1000余年历史的村庄——南陶庄。在村子因为修建高铁要拆迁前,该村一位名叫刘号利的农民用自己的美术特长,完成了由130张画组成的《南陶庄史话》,为乡亲们留住了一抹乡愁。
在为刘号利自发为家乡“立史”的故事感动之余,笔者不由得想,我们这座城中许许多多的历史文化村落,该如何留住自己的历史?
对此,笔者认为,首先,各个村庄应该充分发挥村民尤其是村里文化人的作用,让他们搜集、整理村史,编写村志,为村庄留下文字及影像资料。其次,政府部门应设立类似“留住乡愁”的项目,组织作家、画家、民俗学家等深入村庄挖掘当地文化;同时,在具有代表性的村落设立民俗博物馆或保留其地标性建筑,供后人参观。最后,我们还可以利用最新的数字技术,用3D手段还原村庄历史风貌,让乡愁记忆活起来、动起来。
最近,在已拆迁的三爻村,西安文化CBD规划中的首个建筑——西安文化CBD展示大厅建成。大厅里,展示的不是价值连城的文物珍宝,而是三爻村村民曾经使用过的生活用品。不远处的留声墙上,人们拿起听筒就可以听到三爻村人讲述他们村自唐朝建村以来走过的千余年时光。
可以说,这一项目,给消逝的都市村庄留下乡愁、传承文化,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笔者手头有一部陈丹燕所著的《永不拓宽的街道》。书的封面上写着“160余年的时光 64条街道简史 30幅架上油画 20个故事 这是上海和上海人”。
在上海城市规划馆第一次看到此书时,笔者被深深地震撼了。重视自己历史和文化的城市,是一座值得被尊重的城市。
我们留不住时光,但至少可以留住记忆。
对于今天的西安和西安人来说,笔者相信,我们会有更多的办法,去留住一个个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村庄的脚印,书写属于我们时光深处的诗意和对乡土最浓的情怀。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