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大医精诚,精于医术,诚于医德。广大医务工作者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主力军。为进一步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倡树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精”与“诚”,特推出“大医精诚”主题系列报道。致敬医者仁心,礼赞平凡英雄。
儿无痛,母不悲。
这是“中国小儿外科之父”张金哲院士终其一生所追求的夙愿;也是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普外科主任医师王刚从医18载一直恪守的信条。
18年前,因为“喜欢跟孩子打交道”,王刚凭着一腔热血走进了省医大门。18年间,他“以人为本”的诊疗理念收获了无数患儿及家属的信赖。
“医生不能做‘开刀匠’,要有精湛的技术,同时也要有一个会思考的脑子、一颗以人为本的心,要懂得关注患儿背后的社会属性。要多一些人文关怀。”王刚是这么说的,也在这么做着。
利比里亚总统瑟利夫为王刚颁发“非洲之星”荣誉勋章。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汪曾祺说:“人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少年王刚的满腔热情,都聚焦在了成为一名医生的炽热梦想上。填报高考志愿时,他毫不犹豫报考了临床医学专业;考硕士研究生时,他的第一志愿也赫然写着“小儿外科学”。一直到2005年从山东大学医学院儿科学专业博士毕业,王刚走进了山东省立医院小儿外科的大门,梦想这才照进了现实。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纽带和希望。作为一名小儿外科医生,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解决小儿病痛,恢复家庭希望。”这是穿上白大褂之初,王刚给自己的定位。
秉承着这份初心,王刚参加了中国青年志愿者赴利比里亚服务队(2009年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并在利比里亚最大的国家医院—JFK医院志愿服务了一年的时间。
对于一个年轻的父亲而言,长期见不到自己的孩子,一年太久了;然而,对于一位小儿普外科的医生来说,在医疗设备和器械缺乏、没有小儿专用医疗器械、药品严重缺乏、麻醉师缺乏新生儿麻醉经验、经常停电停水的条件下,在异国他乡从无到有创建小儿外科,一年又太短了。
看着一个个患儿稚嫩的眼神,王刚心急如焚:“要快速建科立制,把更先进的技术传播给更多的人。”为此,没有公交车、打不到出租车,王刚每天提前出门步行半小时到医院上班。到了班上,顾不上一身的汗,他马不停蹄查房、写病历、改医嘱、换药、安排手术……一直到晚上下了班,他才能暂时卸下一身担子,吃上一口“午晚饭”。
“当地人没有吃午饭的习惯,我也得入乡随俗。”王刚笑道。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刚牵头在JFK医院创建了全国唯一的小儿外科专科门诊,完成门诊量1200余次,承担了14岁以下患儿的外科门诊工作。此外,他还先后开展了10余种、90余例门诊手术。同时,在JFK医院创建了第一个小儿外科病房,1年内共主刀完成小儿外科手术120余台,其中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先天性腹裂修补术等均是当地首次开展。
不仅如此,王刚还规范了JFK医院小儿外科疾病的治疗规范,并为利比里亚带来了小儿微创手术的理念,全面提升了当地小儿外科救治水平。也正因如此,王刚成为首次获得利比里亚总统颁发的“非洲之星”荣誉勋章的中国人。
“当时孩子才3岁”,对于王刚而言,最难熬的还是长期不能回家。尽管如此,十年之后,孩子面临中考,王刚毫不犹豫加入援藏队伍,并作为山东省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圆满完成了为期一年半的援藏任务。
血氧饱和度70%、心率每分钟80次,初到西藏,严重的高原反应让王刚苦不堪言,但他并未想过退缩。“喜欢医学,愿意跟孩子打交道。当你真的热爱一份工作,就不会觉得苦。”王刚说,“身为一名儿外科医生,更希望看到‘儿无痛,母不悲’的场景。”
创新,技术领航护“幼”健康
医学永无止境,身为一名合格的外科医生,不能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睡大觉。这一点,王刚深有体会。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是小儿普外科最常见的胆道畸形,发病患者以婴幼儿居多。但是这类人群体重低、腹腔空间狭小、胆道细小,手术操作复杂、难度大,而且常规手术会在患儿身上留下长达十几公分的刀口疤痕。
“据统计,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多见于女孩,这么大的疤痕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肯定是有影响的。”王刚介绍,为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2014年,山东省立医院小儿普外科开展了胆总管囊肿腹腔镜微创手术,将十几公分的创口改进成了3个钥匙孔大小的口子。后期,伴随着患儿的成长,创口微不可察。2016年,小儿普外科由此获得了医院颁发的“新技术奖”。
作为团队主要成员,王刚做了大量工作。熟练掌握这项技术后,他不断扩大手术适应征,使巨大、复杂的胆总管囊肿也能通过腹腔镜微创手术完成。
常见病的治疗,尽管手术难度大,但有源可溯、有根可循、有例可援。罕见病,就不这么幸运了。
2022年,一名孕妇在济南市妇幼保健院产检时被告知胎儿门静脉发育异常。万分焦虑下,孕妇赶到省立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并确诊胎儿患有先天性肝外型门体静脉分流——一种非常罕见的先天性门静脉发育异常。
没做过的手术怎么办?直接把患者推出门外,不是王刚的选择。
他详细研究了患者的检查报告,并在多次查阅文献、请教专家后,同小儿外科科主任吴荣德共同参与了济南市妇幼保健院组织的胎儿医学多学科会诊,集思广益评估预后,确定了围产期的诊疗方案。
按照既定预案,出生后约6个月,患儿被收入省立医院小儿普外科。随后,小儿普外科立即联合小儿重症医学科、医学影像科、超声医学科、麻醉手术科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2022年10月20日,在各科室的积极配合下,由王刚主刀,为患儿做了腹腔镜下门体静脉分流结扎术,顺利在异常分流静脉的起始部左侧做了精准结扎。术后,患儿各项异常指标迅速恢复正常,顺利出院。
这次手术,填补了山东省立医院先天性复杂肝外型门体静脉分流治疗的空白。
“检查结果出来之后,很多人都说这个病听都没听过,我们差点儿就放弃了。”这是出院时,患儿父亲说得一句话。这句话,让身为主刀医生的王刚感触颇深,“精湛的技术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一名医生,要敢于突破,只有不断提升,才能为更多的患儿解除病痛,为更多的家庭带去希望。”
胆道闭锁是婴幼儿期严重的肝胆系统疾病,病死率高。至今为止,“葛西手术”依然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但黄疸清除率不高、术后管理跟不上导致胆管炎频发等,导致手术效果不尽人意。
为了提高黄疸清除率,王刚积极查阅文献、积极参加学术讨论会,并不断摸索、逐渐完善,持续改良“葛西手术”术式。“目前术后管理主要目标在于预防胆管炎。一旦胆管炎频发,患儿就不得不选择肝移植。”王刚介绍。为此,他通过建立胆道闭锁宝宝群、给患儿量身定制出院告知书、完善终生随访制等,逐步提升胆道闭锁患儿自体肝的存活率。
近3年来,经王刚治疗的20余例胆道闭锁患儿,仅有2例做了肝移植手术。前段时间,一位9岁的患儿来医院复查,王刚看着孩子激动不已:“孩子恢复得很好,性格也很开朗。从她身上,看到了胆道闭锁患儿的希望。”
人本,一言一行流露人文关怀
医生不可能治好所有的病痛,所以特鲁多医生说“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行医多年,王刚对“医生”二字的认识也愈发清晰:“要敬畏生命,要救死扶伤,也要用心关怀。”
除了胆道闭锁患儿微信群之外,王刚自发创建了几十个针对不同患儿的微信群。平时,他便利用手术间隙、午休、晚上等空余时间,随时回答群里家长提出的问题。“有时候吃着饭,家长发来患儿大便的照片,也得点开看看。”王刚笑道。
小儿普外科主治医师马邦振与王刚共事多年,他说,“王主任对待工作十分严谨、细致,而且能够真正做到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马邦振介绍,以胆道闭锁患儿为例,患儿出院之前,王刚会结合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份详细的出院告知书,明确告知家长患儿在一年内不同时间段的用药剂量、频次以及什么时间做哪些调整、复查时间等等;并且随时随地在微信群内回复家长的疑问,让家长不至于焦虑。
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伴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承担着一个家庭的希望。诊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到这一点。”王刚说道,为此,在诊疗过程中,他十分注重关注患儿的社会属性。比如,有些患儿病情较重,高额的治疗费用会把家庭拖垮。在这种情况下,王刚总会积极帮助患儿家属想办法,通过分期手术,或者与医院社会工作者办公室联系寻求社会援助等方式,达到既解除患儿病痛,又能维系其背后家庭的目标。
此外,近年来,王刚逐渐把职业范围提前到了胎儿阶段。产检时发现胎儿患有先天性畸形,怎么办?“身为家长,肯定会考虑患儿的将来以及家庭的承担能力。如果医生的答复不具体、不明确,就不能缓解家长的焦虑,很有可能这个胎儿就会被放弃。”王刚说道。
为此,王刚发起了线上的胎儿发育异常MDT,组织小儿外科、产科、新生儿科等多学科进行联合会诊,结合胎儿产前诊断,详细介绍胎儿的病情、后期的治疗方式、术后的管理、对身体的影响、所需的费用等,并制定产前—产时—产后一体化诊疗方式,给家长准确、清晰的答复,坚定家长的信心。
要给予患者足够的人文关怀。王刚是这么做的,同时,他也以此要求着科室的年轻大夫们。“主任时常告诫我们,面对一个生命,医生的一举一动,都要有人文关怀。”小儿普外科主治医师崔明宇介绍,对于临床工作,王刚一丝不苟,“其实很多时候,先天性畸形患儿刚出生时生命体征都很平稳,但即便产科那边凌晨两三点有患儿出生,主任也会立即过去看看,给家长吃一颗‘定心丸’。”
“孩子马上要高考了,这么关键的时刻,希望我不会再次缺席。”王刚一边笑着,一边打开了患儿的微信群,认真回复着每一个疑问,缓解着每一份焦虑,用充满人情味的“大医之道”带领着家长和患儿披荆斩棘、乘风破浪。(来源:中国网)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