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一国之君最头疼的事莫过于选择一位好的继承人出来,自家王朝是否能顺利的传承下去?王朝是否能走向更辉煌的未来?自己制定的国策是否能得到尊重和延续?都是皇帝在选择继承人时要优先考虑的。除此之外,皇帝的儿子们也不会干等着,一定是各显神通,各种阴谋、阳谋齐出,各种宫廷喋血政变,为了那把至尊之椅使亲情荡然无存,有威胁没威胁的兄弟都是有志于皇位的皇子们警惕、打压和杀戮的对象,以至于不少皇族子孙感叹”愿来生不复生于帝王家”。
皇权的诱惑力太大,皇帝即便选择出来了继承人,也要警惕继承人在自己还在世的时候威胁到自己的皇权和威望,父子之间的互相猜忌也不可避免,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像明太祖朱元璋一样毫无顾虑的一心培养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像明孝宗朱祐樘那样只有一个儿子,像明熹宗朱由校那样只有一个弟弟。老皇帝要保权,太子要积攒威望和实力防止被其余兄弟取代,下面的臣子也面临着站队的问题,多少在老百姓面前高高在上的勋贵、高官、功臣因此家破人亡。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各种好的、坏的经验教训太多,中国人又善于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各项制度历经千年也是逐步完善,从秦始皇因没有来得及确定继承人导致秦朝二世而亡,到清朝的康熙皇帝晚年因诸子夺嫡囚禁了好几个儿子之后,康熙皇帝的继承人雍正皇帝终于想出了封建王朝时期最没有争议的立储方式”密诏立储”,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晚清慈禧太后掌权时期,期间在皇位的争夺上再没有了腥风血雨。
雍正皇帝选择这种立储方式也是有感于自己上位前后的艰辛,他自己在位期间以刻薄对待兄弟们闻名,估计他也不想自己的后代陷入到无休止的残酷博弈中。他的儿子乾隆皇帝是这一立储方式产生的第一位受益人,乾隆的上位没有争议,少了许多勾心斗角的麻烦,因此他也十分赞赏这种方式。乾隆皇帝多次从理论上颂扬”密诏立储”是无比正确的,和臣子们谈古论今,并且从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皇位争夺事例上总结出三条皇帝选择继承人时必须要遵从的原则。
第一原则: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上不需要和臣子商量
乾隆认为皇位的归属是皇家内部事务,不应该让臣子参与进来,当然这个观点也是由于清朝的统治特色决定的,抛开满族上层非爱新觉罗系一向自诩为皇家奴才不说,天下间大部分的官员还是汉人士绅担任,清朝皇族要保证自己唯一的权威,就不能让他们过多的介入到皇族内部事务中来,像宋朝、明朝那样的文官集团可以干预皇位继承人人选的情况决不允许让它出现。乾隆以南宋时期宋宁宗让权相史弥远帮助他选择继承人为例子表态:
建储大事而假其于权相,已乖防微杜渐之道,矧借沂王立后为名,广选宗室,致奸臣险售其私,蓄意觊觎,遂其废置国事几不可问,弥远固罪不容于死,而推溯由来,宁宗实贻直祸根
宋宁宗死后继承皇位的宋理宗就是史弥远亲自从民间选出来的,因此宋理宗继位后,史弥远因拥戴之功得以独掌朝纲,宋理宗又是史弥远专门选择的没有跟脚的皇帝,所以当时臣权凌驾于皇权之上,视皇权和江山为爱新觉罗氏一家之物的乾隆无法容忍后代被权臣架空,所以坚定地认为皇帝选择继承人不能让臣子插手,还警告群臣说:”人心不古如江河日下之势,父子之间,必有小人构成畔隙,复启事端”。
第二原则:皇位继承人的选择需要皇帝乾纲独断
最了解子女的一定是他们的父亲,从皇帝的角度来说,继承人在道德仁义上的优秀是应该放在第二位的,才干和手段才是皇位继承人最优先具备的。皇帝要选择的继承人是要能够压服臣子,而不是让臣子们感到好说话。所以臣子们喜欢的继承人未必就是好的继承人,唐朝时,唐太宗李世民在废太子李承乾后,本来有意让才干更突出的三子李恪继位,并为此征求亲信大臣长孙无忌的意见,可长孙无忌却选择支持亲外甥李治,乾隆对此也有他的看法:
上疑太子柔弱,欲立吴王恪,以长孙无忌固争,乃止注:太宗英明能知人,岂反不能知己子?既不审定于前,乃欲屡易于后。且此何事?而与其臣谋之,所谓一无足取,卒致高宗立而有武则天之祸,唐室几至于亡。无知者或以无忌能安嫡?而不知其实为唐室之罪魁,甥舅子庇犹其过之小者而
乾隆的看法或许偏颇,但唐太宗的继承人唐高宗李治确实一手扶持起来了几乎将李唐皇室打落下尘埃的一代女皇武则天,就连力阻吴王李恪继位的长孙无忌也是死在武则天的高超政治手段上,李唐差一点就四世而亡。所以,乾隆认为,皇帝选择继承人只需要自己默默观察,自己独自做决定就好,不应该让臣子的建议左右皇帝的思想,臣子们喜欢的皇帝只会是朝堂上摆设,臣子们害怕的皇帝才是好皇帝。
第三原则:皇位继承人当选贤而立,非立嫡立长
历史上有很多皇帝优柔寡断,在继承人的决定上左右摇摆,特别是那些儿子比较多,才干突出的儿子也多的皇帝,看这个也好,看那个也觉得不错,皇帝的这种态度会给有野心的儿子觊觎皇位的机会,带来的后果就是萧墙之祸。比较著名的就是唐高祖李渊,他遵从古礼让嫡长子李建成做太子,但又觉得对其余儿子不公平,因此同时给予二子李世民和三子李元吉同样的军政大权,看似对儿子们一视同仁,其实对于江山社稷来说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乾隆对此强烈抨击:
有唐创业,秦王实肇其谋,以贤以力,并宜缵承大统,且当晋阳初起时,已面许为太子矣,乃不为宗社绵远计,而用俗儒嫡长吁谈,转致骨肉衅生,自贻伊戚,后世罔知殷鉴,如洪武不立燕王,非蹈覆辙而不悔者乎?
他用李世民、朱棣夺位的事例表明了自己对于皇位继承人选择上的态度,那就是皇位继承人应该立贤,而不是立嫡和长。乾隆皇帝多次表态”神器当择贤而畀(bì,给以重任的意思)”,这个态度其实和满人入关后一直以来的小心谨慎有关,清朝的皇帝基本上都勤政,他们知道自己其实是少数,害怕出现荒唐之君让汉人再度崛起。至于乾隆自己,他活得岁数太大,他年长的儿子们都被他熬死了,不口头上立贤还能怎么办?
清朝能选择这种”密诏立储”的方式其实有一定的大背景,尽量消除皇子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清朝统治期间,汉族官绅是被警惕的对象,天下不是全天下人的天下,是满人的天下,如何选择继承人是满人的事,要是放在宋朝和明朝用这种继承人选择方式,皇帝估计会被喷死。清朝的皇帝也害怕不小心选出来了受到汉族士绅们压制的皇帝,干脆的就绝了他们有参与立储的可能性。
乾隆多次表态并总结出三个原则广而告之天下人的目的也和他自己贪恋权势有关,他当初八十五岁高龄且年老体衰时,有自己刚继位当皇帝时放出去的做六十年皇帝就退位的话语,都不甘心退位,做了太上皇后还牢牢地掌握住军政大权,让继任皇帝成为傀儡,如此性格的乾隆怎么能让臣子们每天在他耳边唠叨继承人的事情,所以干脆的用历史典故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也是警告群臣,你们少插手皇位继承人的事,这事我一个人说了算。
参考文献:《清史稿》《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乾隆起居注》等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