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大家好!非常荣幸有机会参与线上研讨会。这是我参加的第一个关于书的出版的研讨会。我来自中科院科技战略研究院。我们这个研究院原来叫研究所,后来在中科院参与中国建设智库的背景下,改成主要以智库功能为核心的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虽然是科技战略,但是实际上我们做的研究不仅仅关于科学技术方面,也涉及到其它许多方面。
我最近读了张蕴岭先生编写的《百年大变局:世界与中国》,从更宏观的战略高度了解了未来的整体走向。我去搜了一下,发现类似于《百年大变局:世界与中国》这样的书确实有几本,可见到了现在这个时期,我们的确是越来越重视关于战略的研究了,国家层面重视,学者层面也希望为中国发展把脉。
我想从科学这个层面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未来的变局情况。在这本书里的序言里面提到一些科学技术,除此以外,内文也不断提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本身对于人类的改变是本质性的。我记得原来关注历史的时候经常发现,历史分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那么,分期的标志应该是什么呢?我发现最初的标志是工具,比如铁器的应用,后来蒸汽时代有了一些变化。那么到了今天历史的分期,如果我们一定要分,这个标志依然是代表着生产力发展最高水平的所谓的工具。但到了今天,这个工具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铁器或者蒸汽机,而是整体科学技术的变化,比如信息技术,比如说集成电路的假设一些说法,像什么隔18个月增长一倍等等。
这些都是我们对于整个世界,从百年甚至千年这个尺度上进行的认知。张先生在序里面提到了这么几个问题,一个是科学技术是创造,这也就是说,科学技术不仅仅是利用自然,而是创造一个全新的东西。我觉得这是只有人类才具有的本事。虽然其他的灵长类也会就当下已经有的东西进行改善,但是人类不一样,我们可以创造出一套新的东西。
此书提到了智能化。我觉得模拟人的智能,替代人的智能,甚至改变人的智能将会成为越来越大的趋势。这个道理说得非常清楚,人类刚开始肯定是模拟,但是模拟以后,一定会进入第二个阶段。我们希望当下我们能够替代所有我们创造出来的这些工具。最后是人和机器的接口,有人说在人的脑袋里插一个优盘,然后人就不需要记忆了,因为所有的记忆我们一下子都能够从优盘中翻阅读取。这就是把人和科学技术结合在了一起。未来的发展,我觉得应该是奔着这样的路径走的。
当然了,科学技术更多的还是展示新的生产力的力量,并且不断催生更新的生产力,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变化。这两点是格外重要的。我们原来隔三差五说粮食不够吃,也许十年八年粮食没有问题,但是总有一天会有粮食不够的现象出现。但是有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在过去的五个月里,即使是生产基本上处于接近停顿的状态,但是也没有说谁挨饿,这个根本原因还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变化。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粮食的生产可以顺势而为,新的育种技术和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即便不能使粮食产量增长到超越人类极限,但是够吃总是没有问题的。我们还能够充分应用科学技术来创造出新的食物。没有科学技术的话,这点是不可想象的。袁隆平在中国的地位这么高,也是因为他在水稻领域带来了重要的科学技术的变革。
一方面,科学技术在百年大变局中能够打造新的竞争优势,能够跨国际,跨地区组建科学技术网络,但是另外一方面,世界上也出现了一些发达国家或者是比别的国家先行一步的国家,准备进行技术垄断或者封锁。美国对华为,对其它企业的做法,甚至开始将部分大学列入黑名单的做法也证明了这一点。美国觉得本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更强大更先进一些,想用这个控制其他国家。至于要控制到什么地步呢?当然美国希望自己能永远处于领先地位。我们认为,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应该大方一些,不要把人类,包括其他国家的人在美国创造的科学技术藏起来,而应该用之造福全世界。以上思想我都在书中读到了,书中将这些规律揭示和解释得非常到位。
接下来我想谈谈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个人博士后做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当时做数据,每天与大数据技术打交道,觉得确实大数据技术正在影响整个人类的生产方式。最近这十几年,我个人从事的专业是现代应急管理。我发现应急管理在这几个月中已经走进了所有人的脑中,应急管理在人们头脑中的概念已经越来越清晰了。在从事应急管理研究和实践分析的过程中,原来我们总是比较发愁一点:各国、各个地区的突发事件类型是不一样的,那么该如何衡量哪里的应急管理工作做得好呢?其实最近的疫情事件也是如此,就相当于一个面对所有国家的标准测试,类似于考试。还是拿考试来打比方,北京一套卷,江苏一套卷,大家的试卷各不相同,那么北京的五百分跟其它使用不同试卷的地区考生的五百分能够直接比较吗?不一定!
同样,在应急管理方面,标准测试题给全世界都出了,而且是中国先来答题。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尽管今天我看数据发现,确诊人数已经超过了600万,死亡人数超过36万,但是哪个国家做得好,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中国大政府之下的组织架构、动员能力,在这样的大事件中的表现还是比较让人满意的。对于突发事件对于应急管理而言,我们在体制上应该说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的。其实受张蕴岭先生这本书的启发,我也得以进行了更多的思考。
其实在当前的这次公共卫生应对过程中,应急管理和科学技术的紧密关系是我们所期待的。比如传染病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很多人想:我们得有药!但是直到今天,科学家或者药学家得出的结论都是相似的:即一般来说,当一个新型传染病出现的时候,在当期是没有特效药的,为什么说得这么悲观呢?其实原因就在于,那时我们对于这个病本身的了解还是比较少,也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比如,我们2003年遇到非典时也曾经想知道这是什么病毒引起的。有点说法认为是衣原体,后来又说不是衣原体,主要还是依靠隔离及辅助性医疗手段,比如呼吸机,才真正起到了对病情的缓解作用,最终主要是靠个人的体质以及一定的运气来度过了传染病初期。
但是我们同时也相信,未来我们开发药的技术能力以及对于传染病病毒的认知会越来越清晰,当然这有赖于全世界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张蕴岭先生提到了国际化、区域化的联合合作。我觉得一个国家对于一个东西的认知难免会片面,不管是对于病毒的认知还是医疗手段,这就需要全世界的科学家、技术专家、工程人员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百年大变局中的科学技术及其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我觉得这一点在这次病症中体现得越来越清晰。
在对这本书的认真拜读中,发现那么多学者贡献出了自己卓越的智慧,对我个人也有很大的启发。同时我也从出版界各位领导的谈话中了解到,这本书在全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这也证明了这本书的价值。对未来的预测或者认知,总是一个特别值得我们投入的事情,谁把握了未来,谁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现在是这样,未来更会是这样。只有具有战略眼光和世界眼光,最后才能获得竞争优势,从而立于世界不败之地。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中科院科技战略研究院 陈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