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儒林外史》,揭露了封建社会吏治的腐败、科举制度的弊端等,也把当时读书人的悲惨命运刻画得淋漓尽致。今天,在定州贡院亲眼看到这些文物资料,真是大饱眼福。”在定州贡院魁阁号舍的试卷展柜旁,游客刘勇正在驻足观看。

提及古代的科举考试,很多人会想到《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抑或是“连中三元”这一和科举考试有关的成语。为什么范进中举之后会喜极而疯?“连中三元”到底是什么意思?科举考试是如何划分等级的?

科举时代,所有没有参加过任何考试的学生统称为童生。在清代,各县的学生在本县通过县试,再到附近州(府)参加府试和院试,中试者可取得生员的资格,也就是秀才的身份。

清朝时期,定州曾先后管辖曲阳、新乐、无极、深泽等县,这几个地方的童生考取生员的考试,都在定州贡院进行。

从童生到生员,是学子们改变命运的第一步。他们被视为未来的官员,在地方上享有一些特权,比如:可以见官不跪;可以免去差役和丁粮;家庭贫困的生员,还可以从学田的租赋中支取一些作为生活补助;如果秀才违犯禁令,所犯事情严重,地方官员也需先报学政,等到革除学籍后方可处置,如果所犯不重,就交由学政官员处理即可。

生员也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廪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还可以作为考生的担保人。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是有一定名额的,用来增广生员。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另外还有贡生和监生,他们和生员属于同一级别,但身份要稍高一些,他们是国子监的学生,学习期满之后可以直接委任官职。

取得生员资格的考生,还要在贡院经过岁试、科试两次考试,选拔一定数额的生员参加在所在省城举行的乡试。定州辖区内的岁试和科试,也在定州贡院举行。而更高一级别的乡试,则在各地的省城举行。

清朝时期,全国共有15个乡试考场,由于河北为京畿之地,省城不再另设考场,河北区域考生要到京城参加顺天府乡试。

乡试通过者,被称为举人。从秀才到举人,对学子来说,可谓身份上的一次质变。秀才中了举人之后,就不再是普通的民众,而是正式进入到了“士”的阶层。如果县城有什么空闲职务,举人是可以直接上任的,虽然只是八九品的小官,但是好歹也是吃皇粮的“公务员”了。根据规定,举人还可以免交赋税,所以,很多的地主都给举人一定的好处,将自己的土地放在举人的名下,以达到避税的目的。

中举者可以再到北京顺天府参加会试,考取贡士的功名。取得贡士身份后,学子们就可以到故宫的太和殿或保和殿,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中榜者,就是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进士。

进士分为三甲,第一甲赐进士及第身份,只有三名,就是人们所熟悉的状元、榜眼和探花;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由于年代不同,第二甲和第三甲所选取的人数也是不一样的。

今天人们常说的“连中三元”,指的是一个人连续考取乡试第一(解元)、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一(状元)。“连中三元”,被看作科举考试中的至高荣耀,其实现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在中国古代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中,总共只有21人三元及第,其中文状元17人,武状元4人。文/记者 王思达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声明: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