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统一为伟大祖国的历史。历史上很多民族创造了记录自己语言的文字,并形成了大量文献,这不仅对各民族文化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光彩夺目的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重要内容。
在众多的文献中,有一类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字书写在一起的文献,形成颇具特色的合璧文字文献,突显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
从现在已发现的文献看,至少从汉代就已经有了合璧文字文献。受汉朝五铢钱的影响,在鄯善国铸造的一种钱币是汉文和佉卢字二体文字钱,反映出当时汉族和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密切关系。于阗王国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时期就与中原王朝有联系,境内通行汉文,年号、纪年都仿汉制。已发现的汉语—于阗语词汇集表明了当时使用双语的实际情况。
辽宋夏金时期,是中国几个王朝分立时期。辽、西夏、金先后创制了契丹文、西夏文和女真文,并以这些文字书写了很多文献,其中也包括合璧文字文献。元代合璧文字文献很丰富,并拓展了多体文字合璧形式,反映了当时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密切交流。在清代,用满文撰写的书籍、记录的档案以及翻译的汉文文献数量巨大,同时也形成了很多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字合璧的文献。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民族政策,各民族都有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在各民族自治地方使用双语,这样就产生了大量文字合璧现象。如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正面用通用文字汉文, 背面还有汉语拼音和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壮文。各民族自治地方政府部门的标牌都是两种文字合璧的。汉文和各民族文字对照的词典和各类书籍更是层出不穷。
民族关系融洽是产生合璧文字文献的基础。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字同时写刻在一件文献上,是各民族间共同欣赏彼此文化的结果。两个民族在接触、交往的过程中,关系不断深入,交流不断加强,仅用一种文字难以表达双方的特殊关系时,才逐渐有两种文字合璧的现象产生。合璧文字文献显示出各民族交往密切,美美与共的精神世界。
(原题《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例证——中国古代合璧文字文献刍论》,摘自《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22年第3期)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