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训
不久前,我的一篇文章在报纸上发表了。刚拿到报纸的时候,突然忆起一句话:一定要把它变成铅字。说这句话的,是我小时候的一位邻居,我称呼他“小叔叔”。
小叔叔比我大十来岁。50多年前,小叔叔的穿着服饰,因年代久远记不太清楚了,只记得他戴一副近视眼镜。之所以记得,是因为同在一个大院居住的二十几口人里,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戴眼镜的只有小叔叔一人。
小叔叔曾在省城读过书,读的是中专还是大专,因我那时还小,分不清,具体读的什么专业,他也从没跟我提过。只记得西街口建盖国营食馆时,他在那儿的工地上过班,也许他学的是建筑类的专业吧。
我与小叔叔交往最密切的时候,是1967年至1968年这两年。那时候,我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是个20多岁的文学青年。学校停课了,我不必到校读书,整天待在家里,无所事事,小叔叔也不去上班工作,关起门来阅读、写作。
小叔叔爱好文学,喜欢写作。他不关心柴米油盐,视金钱如粪土。他只有一个文学梦,梦想着成为一名作家。他辛勤耕耘,勤奋写作。手稿纸堆起一摞摞。
为了防止别人打扰,他在自己房间的门楣上贴了一张红纸条,上边用毛笔写了3个大字——创作室。平时不允许别人进入,只有读累了、写累了的时候,他才打开房门,叫我进去跟他聊天。
我喜欢听他讲故事、说文学,谈理想、论人生。我佩服他读了很多书,装了一肚子的墨水。他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扬”“记得少年骑竹马,转眼已是百头翁”。他废寝忘食、争分夺秒地写作,他对文学的追求和执着,感动了我。他是我少年时的偶像,他的写作梦,也传染给了我。
小叔叔的愿望,就是要把他的手稿变成铅字印刷品,公开发表。我也明白,要想实现这个愿望,需要经过许多道关口和程序,挺难挺麻烦的。
首先,要自己在稿纸上工工正正地书写,每个字占一个空格,不能多,不能少,也不能字迹潦草。其次,稿件寄达出版社或报社,要经过编辑的“三审三校”,排字工从铅字堆中一个个捡出需要的字排版,再送到印刷车间印刷出来发行。还有,邮政传输的环节也不能少。
有一次,小叔叔要我帮他去邮局投寄一份稿件。他特别叮嘱,“一定要把它变成铅字。不能寄平信,要寄挂号信。”当时寄平信,
贴八分钱的邮票;寄挂号信,贴两角钱的邮票。挂号信邮资贵,但是有回执,需要收件人签字盖章,可以保证能送到。
后来,那稿件没有变成铅字,我们等来的是一封退稿信。
1968年的下半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小叔叔敏锐地察觉到社会形势在转变,也预估到了云南省将要成立革委会的时间。8月份的一天,小叔叔跟我说,他给报社投寄了一篇欢呼云南省革委会成立的文章,标题是《金沙水拍云崖暖》。
他告诉我,这类文章一般是在革委会成立的3天内发表。他要求我关注那几天的广播和报纸。那个时候,我们小县城的街道上有高音喇叭,县广播站定时开机。全县城,家家户户都能及时收听新闻报道,铅字印刷的报纸,要历经千山万水,晚两三天才能送到。
结果,8月13日云南省革命委员会成立。8月15日晚饭时,我和小叔叔各人端个大碗,离开自家的饭桌,蹲在天井里,边吃边等待收听广播。“金沙水拍云崖暖”,广播里传出这七个字。
“金沙水拍云崖暖!”我俩几乎同时高声呐喊。
我俩的叫喊声,惊动了全院子正在吃饭的家人们。大家稍稍回过神来后,有人说:“瞧!天井里的这两人,像是范进中举,发疯了一样。”
仔细听完广播后,小叔叔撂下饭碗,神情沮丧地悄悄对我说:“这篇不是我写的文章,‘金沙水拍云崖暖’不是标题,只是其中的一句话。”
我连忙安慰他:“您说过,退稿不可怕,可怕的是搁笔不写。继续写下去,手稿一定会变成铅字的。”
我俩拾起地上的饭碗,各自默默地回到了自家的饭桌。
几个月后,日历翻到了1969年。我下乡当了知青,小叔叔也到外地工作去了。我俩虽然没有了在一起促膝交谈的条件,但各自那份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依然不变,要把手稿变成铅字的梦想还在。
往后的几十年,我没有在报刊上见到过小叔叔的名字;估计小叔叔也没有读到过我的文章。毕竟铅字印刷的报刊,发行范围和读者群都有限。
进入自媒体时代,各类文章传播的范围扩大,速度也快。“三审三校”的程序简化了,在网络平台上推送作文,免去了捡字排版印刷的麻烦。我真想把公众号的链接发给小叔叔,让他便捷地看到我写的文章,或让我看到他写的文章。遗憾的是,天国没有网络,我俩天地相隔,无法联通。
今天,虽然有了便捷的微信公众号,我却仍然留恋着报纸。我喜欢报纸上端庄的铅字,爱闻油墨散发出来的清香,把手稿变成铅字印刷品的初心未变。这份情愫,也是对小叔叔的怀念。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