辏怎么读_辏怎么读_辏怎么读

今年已104岁的杨槱院士,1917年出生于北京,籍贯镇江句容,著名船舶设计家、教育家,中国造船史研究的开拓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员会原主任委员,曾任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是新中国首位船舶院士,主持并领导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海船稳性规范》,推动了中国船舶稳定性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工程经济学理论。他是中国造船史研究奠基者,国家造船学科和船舶工业发展先驱,为我国现代船舶工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卓越贡献。

国运艰难,海外求学以自强

1917年10月17日,祖籍江苏句容的杨槱诞生在正值风暴中的北京。此时,国际上大战正酣,俄国正在开展“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的十月革命;欧洲大陆还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泥淖中;反观国内府院之争、张勋复辟、军阀混战不息,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在这种动荡的环境下,杨槱一家南迁至广州。

广州商旅辐辏、帆桨云集,珠三角地区也是我国近代船舶工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这给少年杨槱带来了对船舶的最初的直观感受;而因为战乱,少年杨槱跟随父母常常坐船往返于广州、上海、南京、武汉等几个城市之间。“大大小小的船只我都坐遍了。在这些旅途中,我直接感受到了中国老百姓的苦难深重。”杨槱说,他从小就对机械和船舶有兴趣,后来读了一点书,知道一个国家的强盛和海洋有很大的关系。英国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六大洲号称为“日不落”帝国,不就是从海洋发家的?

还有一件事,更是深深刺痛了少年杨槱。1925年5月,上海发生了日、英帝国主义残酷杀害中国人民的“五卅”惨案。广州和香港的工人,为声援上海人民,也举行了罢工和游行活动。6月23日,当游行队伍经过广州沙面租界时,英国士兵突然用机关枪扫射游行队伍,当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随后学校老师也组织我们小学生去游行,才走到一半,就有人劝告我们,前面危险,不要再去了。我亲眼看见游行队伍从沙基方向回来,好多人推着盛放着遇难烈士尸体的板车。当时我就联想到,那些帝国主义分子,不都是坐着轮船侵略我们中国的吗?”在少年杨槱看来,中国积贫积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在海上打不过帝国主义的军队。于是,他决心要为中国人争口气,成为一名出色的船舶工程专家。“学造我们自己的大船”成为少年杨槱努力奋斗的目标。

杨槱开始广泛地涉猎船舶方面的书籍。那时他正在广州培正中学读书,高中二年级时,杨槱完成了人生中第一篇论文——《广东造船简史》。1935年的秋天,完成高中学业的杨槱远渡重洋,来到了当时全世界造船业最发达的英国,进入格拉斯哥大学造船系求学深造。

辏怎么读_辏怎么读_辏怎么读

杨槱在格拉斯哥大学求学时的笔记。封面上是该校校徽,环绕校徽的拉丁文格言VIA VITA意为“方法 真理 生命”。杨槱的人生经历无疑是对这三个词的极佳诠释

一心报国,呵护中国船舶业生根发芽

1940年3月,杨槱以优异的成绩从格拉斯哥大学毕业。正被纳粹德国海军破交战搞得焦头烂额的英国急需大批造船人才,杨槱收到了不少单位的邀请。然而,杨槱却毅然决定回到正值抗战中最艰难时刻的中国、来到重庆,在当时内地的最大造船厂——民生机器厂担任副工程师,同时在同济大学、重庆商船专科学校(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内迁)等校任教。他的讲课深入浅出,且充满爱国激情,吸引了很大一批有志青年。1943年5月,重庆商船专科学校由交通大学接办,在新中国舰船事业中留下了许多个光辉名字的交大造船系从此诞生,杨槱被聘为副教授、次年被提升为教授。

1944年11月,杨槱作为中国海军的造船人员应邀赴美国学习考察造船业情况,并在费城海军船厂监造“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等舰船长达一年之久。回国后,在海军江南造船所任工程师。1948年,他调任上海海军机械学校教务组长兼海军江南造船所工程师,成为当时我国最年轻的船舶工程专家之一。1949年,上海海军机械学校迁至马尾,后搬去台湾。杨槱毅然回沪,迎接新中国的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气象一新,杨槱也迎来了事业的新时期,历任同济大学教授和造船系主任、大连造船厂委员会工务处长、中苏造船公司副总工程师、渤海造船厂筹备处工程师、大连工学院教授和造船系主任等职务。期间,杨槱编撰了《船舶工程辞典》《英汉船舶科技词汇》《中国造船发展简史》《船舶概论》《电子计算机辅助船舶设计》《工程经济在船舶设计中的应用》《船舶静力学》《散货船设计》等专著。1955年,大连工学院造船系并入交通大学造船系,杨槱又回到了交通大学工作,从此扎根上海。

几十年来,杨槱为发展我国当代船舶工业历尽艰辛,功绩卓著,在学术领域取得一项又一项开创性成果。1960年,杨槱在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带队制定了我国第一部《海船稳性规范》,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该规范的制定不仅初步改变了中国以往无验船规范的被动局面,而且随之提出的几十个研究课题,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船舶稳定性的研究工作。1965年12月,由他的研究生完成的《被动式减摇水舱的模型试验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的毕业论文,成为船舶设计部门设计被动式减摇水舱的重要参考资料。

辏怎么读_辏怎么读_辏怎么读

创新发展,技术融合助力船舶业再造辉煌

70年代初,杨槱开始接触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当时国际上电子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杨槱深感电子计算机技术对造船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多次倡导在船舶设计领域普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年近60岁的他克服重重困难,学习算法语言,并自编船舶主尺度分析程序、船体型线设计和船舶性能计算程序,开辟了我国船舶行业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新天地。他身体力行,带头利用电子计算机革新船舶设计的全过程,而且带动和组织国内有关研究单位编制有关辅助船舶设计的计算机程序系统。他领导的科研小组及培养的研究生首先编制了实用性较强的货船主要尺度要素计算机程序,并得以广泛应用。以后又陆续编制了一系列有关船体线型设计和船舶性能计算的计算机程序。他率先发起并于国内有关单位联合研制了“海洋货船设计集成系统”,这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1980年国防工办、交通部和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在上属一系列工作的基础上,1985年,他和两位青年教师合编了《电子计算机辅助船舶设计》一书,被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评为优秀教材。

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船舶航运业的日益发展,船舶航运的经济性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在船舶设计时就考虑到航运的经济性,就有可能建造出成本低又符合订货者要求的船舶,使之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杨槱凭长期从事船舶设计工作的经验,在70年代中期就大力倡导和从事船舶技术经济论证方法的研究。他领导的科研小组与有关研究单位合作,分别对5000吨级近海干货船、15000吨级远洋货船等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编制了计算机程序。1980年,他编写了《工程经济在船舶设计中的应用》作为研究生教材,并率先招收船舶技术经济论证方面的研究生,有力促进了这门学科在我国的发展。

80年代,改革之风吹遍神州大地。如何提高造船业的经济效益成了业内最关心的话题之一。杨槱指导研究生从事沿海和长江煤炭、石油、集装箱运输系统的分析研究,旨在选择最优船型与船队组成。在分析中既考虑到船、港口与航道的配合,也考虑到海上气象、营运中的操作效率以及营运成本中的许多不确定因素。1980年,杨槱又带队编写了《工程经济在船舶设计中的应用》一书,应用统计学、运筹学等工具研究航运系统中的船型分析和船队组成等问题,多项科研成果被国内同行专家评为国内首创。此外,他的科研小组应用电子计算机对水运系统运行的动态摸拟做过一些成功探索。

杨槱是我国造船科技发展史研究的奠基者。1962年,他撰写的《中国造船发展简史》,阐述了中国古今造船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兴衰成败之道,言简意赅。此文在1962年举行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学术年会上宣读时,引起较大反响。以后,他倡导造船界重视对我国造船史的研究,进而做到古为今用,总结和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以加速中国当代船舶工业的发展。他身体力行,亲自撰写了《近代和现代中国造船发展史》、《秦汉时期的造船业》、《早期的航海活动与帆船的发展》、《对泉州湾宋代海船复原的几点看法》和《郑和下西洋所用宝船的进一步探索》等多篇论文。在他的积极推动下,1984年成立了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史研究会,1985年创办了《船史研究》杂志,90多岁时,杨槱仍然笔耕不辍,相继出版了《帆船史》、《轮船史》等著作。

传承创新,精研学术不忘教书育人

杨槱不仅有丰富的经历,而且知识面很广,加上他对国内外造船科学技术发展的敏感性,故而在他所从事的一系列科研工作中无不贯穿他活跃的思维和创新精神,成为中国船舶设计和造船史研究领域中新技术和新思想的重要传播者。杨槱不仅自己努力追求新知识,不断进取,而且不忘培养接班人。

对于后辈,他寄予极大的希望,常常给年轻人压担子,主动为他们创造学习和工作的条件,使他们能很快地成长,因此在他倡导和从事的学科领域中,人才辈出。杨槱始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以科研创新为指引,以实践能力为目标,培养了一大批教育界和造船界的骨干精英。“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徐芑南院士、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总设计师朱英富院士、中国第一艘海洋石油钻探船设计师曾恒一院士等都是他的学生。

辏怎么读_辏怎么读_辏怎么读

2017年10月17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隆重举行的杨槱先生育人思想及学术成就研讨会暨《扬帆沧海杨槱传》新书发布会现场,杨槱院士和他的学生们共切百岁生日蛋糕

少年看船、青年学船、中年造船、教船、老年写船,杨槱先生一辈子从未离开过船。作为我国船舶行业的第一位院士,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船舶海洋事业发展的同行者与见证人,也是中国船舶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创始人、船舶技术经济论证的开拓者、船舶帆船史的奠基人,更是培养国家船舶人才的教育家。

“海洋对一个国家来说,实在太重要了。未来的世界,海洋与人类的关系也必将越来越密切。”杨槱先生这么说,他希望国人能够更加热爱海洋,希望有更多的青年人投身船舶与海洋科技事业。我国舰船事业和海洋事业已是日新月异、乘风破浪:从解放前夕的年造船不足万吨,增长至1970年代的近百万吨,再到如今的数千万吨;从维修驱逐舰都要去日本,到新中国自行研制万吨轮和导弹驱逐舰,再到航空母舰、大型驱逐舰、核潜艇、豪华邮轮、大型LNG船、油气平台、深潜器等无所不能……正是因为有了杨槱院士和他的学生们以及千千万万造船人,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筚路蓝缕、艰苦奋斗,才为中国船舶工业发展拼出一条路,后来的中国船舶人也一定会在前辈的基础上谱写出新的辉煌。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声明: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