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闷的象征》是日本学者厨川白村的文艺理论著作,l924年2月出版。两个月后的4月8日,鲁迅购买了日文版原著,9月22日着手翻译,10月10日译完,第一、第二部分于l0月1日至31日在《晨报副刊》连载,1925年3月作为《未名丛刊》之一出版。
差不多在相同的时间段,丰子恺翻译的《苦闷的象征》先是在《上海时报》连载,1925年3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列入“文学研究会丛书”出版。
同一本著作,两位译者几乎同时翻译,又同时出版,这在当时的中国文化界颇为鲜见。
那么,两部译著的质量哪一本更好呢?丰子恺说:“他(指鲁迅)的理解和译笔远胜于我。”这当然是谦辞。丰子恺的学生、与鲁迅也有交往的季小波认为,丰译本“既通俗易懂,又富有文采”,鲁译本中有些句子长达百来字,佶屈聱牙。他曾给鲁迅写了一信,将厨川白村的原文同鲁译、丰译进行对照,指出鲁译不如丰译。数日后,鲁迅回信季小波,表示自己的译本不如丰子恺译的易读,且幽默地说:“时下有用白话文重写文言文亦谓翻译,我的一些句子大概类似这种译法。”
两本译著分别出版后,鲁迅嘱北新书局将他的译本推迟一段时间上市。个中道理很易理解,当时鲁迅已是成名作家,丰子恺则刚走上文坛,名不见经传,如果自己的译本先发行,必然影响丰译本的销路。后来,丰子恺每每提及此事,总是感佩鲁迅先生对他的关怀、爱护和奖掖。
1927年11月27日,丰子恺由画家陶元庆陪同到上海景云里拜访鲁迅,谈到中译本《苦闷的象征》同时在中国出现时,他不无歉意地说:“早知道你在译,我就不会译了!”然而鲁迅却说:“哪里,早知道你在译,我也不会译了。其实,这没什么关系的,在日本,一册书有五六种译本也不算多。”鲁迅认为,一部外国著作完全可以有多种译本同时存在,有利于读者“取此之长,补彼之短”。
鲁迅的态度不仅消除了丰子恺内心的顾虑,缩短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而且传为佳话。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