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颂炫

无锡是一座在国际、国内都有一定影响力的工商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它“依河(运河)而生,因河(运河)而兴”,美丽而富饶,被誉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宜居宜业的城市”。解码这座城市的形成、沿革、变迁和发展,是许多学者都在做的事情,目前已经出了一批很好的研究成果。

在这批研究成果中,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孙志亮先生的新作《保护传承利用中国大运河》,无疑是其中的一部力作。学者钱江有这样的评价:“该书把运河从古代引向现代,把无锡从地方导向世界。图文并茂,装桢考究。”

伯读什么_伯读bai还是bo_伯怎么读

《保护传承利用中国大运河》确实是一部精心之作。它站位高、视野宽、气势足、资料扎实、知识丰富,“以无锡与运河的关系为切入点,系统阐述在保护传承利用中国大运河中无锡的探索,展现无锡作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尊重自然、能文善商、低调务实、开拓创新、海纳百川、善抓机遇的运河城市形象。”

《保护传承利用中国大运河》一书,分“上编”和“下编”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总体上是由一条主线串起来的,即:“无锡是中国大运河的节点城市,系统、整体、连续地保护传承利用了大运河。”“上编”和“下编”又有着各自的着重点。

在“上编”部分中,主要讲清了两个关键性的大问题。

第一个关键性的大问题是:无锡大运河是如何形成的?在形成的过程中,它有哪几个重要的节点?它是如何纳入中国大运河的?在《保护传承利用中国大运河》的上编《大运河变迁的见证者》的第一章中,孙志亮先生开宗明义,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先有伯渎河,再有大运河。

伯渎河素有中国大运河“第一撬”之说。虽然学术界对此还有争议,但是,孙志亮先生通过自己的考察和研究,采用了伯渎河是中国大运河“第一撬”之说。他在《保护传承利用中国大运河》“上编”中,对此进行了充分的认证。他从泰伯奔吴,在梅里一带始开伯渎河写起,指出:“经过历代无锡先民前仆后继的努力,逐步形成了‘一渎九泾’:‘九泾’即界泾、香泾、龙泾、洋泾、梅泾、啸傲泾、毛家泾、鸭沙泾、跨长泾这九条伯渎支流。这个水系一端连接漕湖,另一端通过梁溪河连通了太湖,具有沟通两大水系的区域性河道特征,不仅能服务当地农业和居民生活,支撑区域交通运输,还具有地区间水量调节的积极作用,具备了运河的基本要素。”

从这个起点出发,接下来对吴古故水道开凿、吴国大运河贯通、隋唐大运河环无锡城而过、50年代无锡开挖新运河、80年代至今持续改造无锡运河这些重要节点,一一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考证、分析和阐述,令人心服地说清了无锡大运河的来龙去脉。书中有这样的阐述。“纵观世界,无论是古代埃及,还是古巴比伦、古波斯等早期人类文明,都曾经开挖过运河,比如,古巴比伦基什—波斯湾运河、古埃及尼罗河—红海运河沟通了当地主干河流和大海的水上交通。再如,古埃及开凿的巴约瑟夫运河将尼罗河水引入讫洼地,形成了著名的法尤姆绿洲。由于这些运河是各个时期统治者在各自不同的目的下开凿的,并没有形成系统的运河水系。江南地区自古水资源极为丰富,但地质条件又造成了大型天然河流较少,小型河湖港汊星罗棋布、相互交错,这些河湖之间的连接路径十分繁杂,对不熟悉地形者而言如同迷宫一般,舟楫航行其间,往往难以分辨方向。清代文人吴养浩曾指出:‘苟无舟楫乡道,则荒丘侧岸,细港深泥,一入其中,东西莫辨。’因此,开凿运河可以沟通江南繁多而又无序的河汊,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伯读什么_伯怎么读_伯读bai还是bo

第二个关键性的大问题是:无锡这座城市是怎样形成的?在形成的过程中有哪几个重要的节点?无锡这座城市与无锡大运河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说是一种相生相伴互为因果的关系。

在《保护传承利用中国大运河》“上编”《大运河变迁的见证者》第二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论述:“无锡自古是一座依水而建、傍水而筑的水城,民间历来有‘先有大运河,后有无锡城’的说法。西汉之前,无锡城先后坐落在今天无锡东南部的闾江口。西汉以后,就在现在的老城区建城。虽然历史上无锡城的位置有过变迁,但每座城的兴起和发展均与运河息息相关,始终是先有运河后有城。”

从无锡城市发展的重要节点上来看,上述的观点是完全站得住的。穿越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泰伯在无锡梅里(今梅村)建了泰伯城,以后始有阖闾城,再傍吴国大运河始建无锡城,无锡城越过大运河发展形成穿城而过的格局,为防倭寇建城墙使运河改道形成龟背状形态,解放后拆城墙建设新无锡。现在,展开无锡这座城市的地图,我们可以看到,无锡城的街巷、道路都是沿大运河两岸及其支流岸边逐步修筑、发展、延伸起来的。这些纵横交错的河道与枕河而立的建筑、沿河而建的街道,共同构成了“河街相邻、水陆并行” 的双棋盘的格局,很有特色,体现出从古代开始,无锡人就有善于利用运河的智慧。

民国周贻白在《无锡景物竹枝词》中曾对无锡的风貌,就有这样的描绘。“九支羽箭一张弓,十道河流八路通。是处楼台皆近水,无边风月橹声中。” 随着城市区域的扩大,穿城而过的概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后开通的新运河依然从无锡中心城区中穿越而过,新运河像一把弓,古运河像一根被拉开的弦,2002年建成的太湖大道似一把箭,无锡仍是一座运河穿城而过的城市,这一形态保持了两千多年始终不变,在大运河沿线城市中并不多见,充分展现了大运河与无锡这座城市的和谐共生的关系。

《保护传承利用中国大运河》的“下编”部分,着重点主要放在第三个关键性的大问题上,即:解放以后,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无锡在“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上做了哪些重要的工作?有哪几个重要的节点?

新中国成立后,无锡就开始着手开展运河规划,58年开挖新运河,开展了第一阶段的工作。从1976年开始,又进行了第二阶段的工作。进入80年代后,对大运河进行改造的步伐明显加快。1980年开启了“古运河之旅”,1983年新运河全线开通,1983年在全国率先编制古运河保护规划,2006年4月《无锡建议》拉开了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序幕,2007年出台了河长制。2009年,无锡将“河长制”这一机制正式纳入地方性法规。

无锡“河长制”的做法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全国许多城市结合自身实际,不断丰富完善“河长制”的内涵,随着“河长制”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河长制”开始在全国实行。2019年,以“守河水初心,担治水使命” 为主题,在无锡召开了全国专业性治水论坛—首届河长制暨治水高峰论坛。无锡以此为契机,整合治水领域政产研学的优势资源,开启了“强强联合,精准治水”的新一轮的实践探索,积极打造“河长制”管理升级版,以消除劣质水质为核心,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使这一制度在方案设计、制度健全、河长履职、河湖治理等方面不断迈上新台阶。

伯读什么_伯读bai还是bo_伯怎么读

《保护传承利用中国大运河》一书说清了上述三个关键性的大问题,也就解码了无锡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不仅具有可读性,还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资料性、知识性的作用。孙志亮先生在《保护传承利用中国大运河》一书中有段话说得非常好,我把这段话用来作为我的这篇书评的结束语。“千年运河历经沧桑,为什么有些运河城市在这些城市里消失了,而无锡却始终与大运河共发展?究其原因,是无锡始终坚持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秉承‘变与不变’的运河精神,使运河在时代变迁中始终与无锡共生存,同发展。

作者简介

张颂炫,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员、江苏省评论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风铃草》《万水千山独行》《烟雨苍茫》《七色花》《秋叶斑斓》,评论集《笔底波澜》《抹不去的刻痕》,中篇小说《云秋》,长篇小说《湮没》《潮涌》。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声明: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