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将至,月色如水。这是中国最浪漫的节日,总能勾起悠远的思绪,激发诗意的回响。

月与诗,诗与酒,似乎总是遥遥相伴。今晚,在南越国宫署遗址,一场优美的夜游园活动,将拉开一个“酒文化”展的序幕,也将拉开“广府庆中秋”的序幕——文化底蕴深厚的展览、丰富多彩的活动,共同描绘出这个中秋佳节缤纷灿烂的文艺图景。

八月十五夜玩月_八月十五夜玩月栖白古诗_八月十五夜玩月古诗

“酒香飘四海”展览现场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维宣

身临其境感受“广府酒文化”

9月14日,“酒香飘四海——宋代广州公使酒库与中国酒文化”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正式对公众开放。本次展览共展出306件(套)展品,以考古出土的酿酒、贮酒、分酒和饮酒器具等文物展品为主,年代跨度大且展品类型丰富,展览以“公库酒熟”“瓮中日月”“杯中乾坤”“佳酿名酒”“丝路酒香”和“汲古酿新”等六个章节多角度展示酿酒的悠久历史,阐释了多彩的酒文化。

讲述广州酒器、名酒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不解之缘

“瓮中日月”介绍了酿酒的发展过程,中国酒的酿造工艺源远流长,独具风格;“杯中乾坤”重点展示了丰富多彩的酒文化。2000多年前华夏酒礼制度在岭南得到了延续和发展,这在广州南越文王墓中出现的高等级青铜、漆、玉酒器组合中得到了体现。

作为酒文化的专题展览,本次展览另辟蹊径,以独特视角切入,将广州与中国酒文化的渊源娓娓道来。“公库酒熟”即以宋代广州公使酒库的发现和研究为切入点,讲述了广州酒器、名酒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不解之缘,解密“丝路酒香”的运输之谜。

创新仓储式展陈,多媒体数字展示更好地呈现了酒的传奇

本次展览创新采用了仓储式展陈方式,将原本盛装美酒的陶罐排列展示,让观众直观感受不同年代、窑口的酒器在造型、釉色和纹饰上的区别。

作为辅助展示手段,多媒体数字展示也更好地呈现了酒的传奇故事:其一,展览复原展示了宋代广州公使酒库的建筑造型和功能划分;其二,“南越鸿门宴”的故事颇具戏剧性,在南越国史研究上极为重要,其人物、座次、对话和情节多以文字描述,难窥全貌,此次数字化复原“南越鸿门宴”场景填补了故事空白,令人身临其境。

“南越鸿门宴”的故事发生在第四代南越王赵兴继位后不久。汉武帝派安国少季等出使南越,樛太后同意南越国完全归顺汉廷。此举受到南越丞相吕嘉等人的反对。樛太后在宫中设宴,想趁机杀了吕嘉等人。吕嘉按约赴宴,樛太后等犹豫不决,没动手。吕嘉见形势不妙,起身出宫……

古装“店小二”现身,助“客官”尽览酒文化和酒文物

展览活动区还设置了文创专区,身着古装的“店小二”现身“小酒坊”,为来往客人介绍中国酒文化和展览主题文创,以实体情景将文化创意融入展览空间中。

继“四海通达”“从广州出发”等大型海丝专题展览之后,南越王博物院再次以特别的视角、最新的研究成果为大家呈现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不解之缘。此次展览中,公众得以一次性尽览酒文化和酒文物,南越文王墓铜钫、长沙马王堆汉墓漆耳杯、长沙铜官窑诗文执壶、西村窑凤首壶、南海I号酱釉四耳罐、龙泉窑瓷罐、雷州窑诗文罐、石湾窑青釉陶梅瓶等诸多考古遗址、著名窑口的酒器齐聚一堂,为观众奉上视觉与味觉的双重盛宴。

岭南“酒文化”关键词 “公使酒库”

“酒香飘四海——宋代广州公使酒库与中国酒文化”展名中的“公使酒库”,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呢?

2000年~2009年,在南越国宫署遗址西北部发现了宋代广州公使酒库建筑基址。这座宋代建筑基址呈现大型院落式布局,遗址发现了酿酒遗迹,出土的墨书“公使”款青白瓷碗、戳印“酒墱”“清香”“真珠红”“百花春”等酒相关铭款的酱釉罐,实证其为“公使酒库”。这是目前唯一经考古发掘且延续使用时间较长、布局较完整、各类酿酒遗迹和遗物丰富的宋代酿酒作坊遗址,为研究宋代官营酒坊的酿造工艺、管理模式、文化内涵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广州始设公使库,并开始雇招人工,置备器用,收买物料,在下设的公使酒库酿造公使酒用。淳祐十年(1250年),经略使赵汝暨将公使酒库改辟为贡院,公使酒库被废弃。

公使酒库在东西方海贸交往中起到重要作用,北宋在广州置海上贸易管理机构市舶司后,市舶司及港口所在地方官员对往来商人热情迎送,海舶初到之时有“阅货宴”,停靠港口住舶期间提供酒食,离开时设市舶宴饯行,宴会所需费用及接待用酒主要由公使钱库和公使酒库提供。

公使酒库等宋代官营酿酒机构酿造出来自用或出售的酒统称为“官酒”或“公库酒”“公厨酒”。当时也有官员使用私人资金在公使库和场务处酿酒,这种酒被称为“寄造酒”。

“南海Ⅰ号”沉船如同“时间胶囊”,定格了800多年前中国美酒放洋外销的历史画面。在“南海Ⅰ号”第9、10号船舱中,出土一批酱釉罐,这些罐类型基本一致,尺寸相当,其中部分大罐肩部戳印“酒墱”“玉液春”“吴字号”“梁宅”及各类花果纹等款识,这些广州生产的公使酒和私酒应为“南海Ⅰ号”停靠广州港期间由地方官府馈赠或贸易所得。通过对罐内残留物成分检测,有酵母、曲霉、青霉、链格霉、枝苞霉等酒的成分,证实这些酱釉罐原来是装储满酒的。

形制相同的酱釉罐在南越国宫署遗址宋代公使酒库和广州城市考古,以及佛山南海奇石窑、文头岭窑中均有发现,由此可确认这些酒罐是当时广州官方或私人酿酒作坊在南海窑所订制的。这些公使酒和私酒佳酿,又随同“南海I号”等商船销往海外。

由此可见,宋代岭南地区盛产美酒,这些产品既受本地人的欢迎,也是古代中外贸易的重要商品,因此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一条美酒飘香之路。

八月十五夜玩月_八月十五夜玩月古诗_八月十五夜玩月栖白古诗

广东音乐曲艺团惠民演出

文艺演出接连上演

中秋国庆假期将至,记者了解到,超百场(次)重磅文艺演出献给广州市民游客!

9月13日、14日,《三家巷》改编的同名话剧,集结超强阵容创排,在广州大剧院隆重上演。

9月14日,广东音乐曲艺团开展2024年番禺区石碁镇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广州市戏曲进校园惠民演出,以粤曲、民歌、相声小品为主,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9月23日,该团将在星海音乐学院郎朗音乐厅(大学城)举办刘天一专场音乐会。

此外,广州粤剧院则在中山纪念堂、红线女大剧院、江南大戏院、南沙区东涌水乡风情街等地奉献《水乡情画》《梁山伯与祝英台》、折子戏专场等多达25场精彩演出。

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将推出广东省木偶皮影优秀剧(节)目展演,如提线木偶传统大戏《金鳞记》、木偶皮影组台演出以及剧目《垃圾大战》。

9月14日,在星海音乐厅举办畅响湾区“杜与沈”双钢琴与打击乐音乐会;“赋美广州·唱响羊城”2024年广州市文艺进社区等艺术惠民演出活动继续开展。

此外,广东省友谊剧院还将带来俄罗斯芭蕾国家剧院的《天鹅湖》《胡桃夹子》。

9月17日、19日,10月5日、7日,广州杂技艺术剧院深圳港游轮杂技主题综合晚会,为观众献上经典杂技节目,展示杂技力量与技巧之美,探索文旅融合发展,丰富游客节日文化生活。

八月十五夜玩月_八月十五夜玩月古诗_八月十五夜玩月栖白古诗

广州市文化馆现场 摄影: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泽彬

逾百场活动庆中秋

中秋假期,广州市文化馆布置焕新,逾百场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接踵而至。

“泥塑体验季”系列活动承袭中秋“团圆”“美满”之意,大吴泥塑、凤翔泥塑等体验活动为学员们解锁“玩泥巴”的新方法、新乐趣;创艺无限·盆景制作实践课限时返场,“月圆艺满·岭南盆景艺术实践之旅”带领大家从零开始创作独一无二的盆景作品,裁剪“雀鸟栖枝”的吉祥意象。“中秋赏窗景,徽章映月辉”花窗打卡活动新颖呈现,邀请游客朋友寻觅文化馆里的经典建筑设计,赏岭南园林窗景、记录美好生活。还有“百姓学堂”特色体验活动推出中秋亲子活动,扎纸藤制灯笼,绘波纹做水扇,让大小朋友在手工体验中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

在剧场舞台,以“月迎国庆乐中秋”为主题,广州市文化馆中心团队——广州文化交响乐团在实验剧场带来室内乐小型音乐会,以铜管五重奏、弦乐四重奏等多种形式演绎古今中外经典名曲,线上线下与大家共赴音乐之约;“穗群星·粤享四季”公益惠民活动之“青春追梦·中秋专场音乐会”也将于佳节当天温情上演,星海音乐学院的同学将以音乐会的形式为观众传递中秋的美好情思。

此外,广州市文化馆联动多方力量,积极创新文旅融合新场景、新模式、新玩法,丰富市民游客的假日游玩体验。在馆内,联合广州市演出电影有限公司开展“月圆人圆,中秋团圆”文化馆中秋活动,在中秋期间推出公益电影展播、小丑表演、消费优惠等活动,与群众共享欢乐、温馨与感动;携手合作伙伴创新打造“古韵新风”主题系列文化活动,融合中秋传统韵味推出多场活动,带领大家探索鳌鱼灯制作工序、体验沙河粉千年技艺、共品庭芳秋月茶会雅集,为游客朋友们带来一道道丰盛的传统文化大餐!

在馆外,推出“向美而行”2024年广州市公共文化产品配送活动,让市民朋友在家门口就能观看杂技表演、参与舞蹈形体课程。

广府中秋知多D

中国人过中秋始自唐代,中原人迁徙岭南带来佳节,至今已逾千年。时光荏苒,如今广州地区的中秋节既传承中原古风,又形成了别具广府特色的节俗。

“竖中秋”

清代广州城内,中秋节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清代广州人怎么过中秋节呢?《羊城竹枝词》云:“中秋佳节近如何,饼饵家家馈送多,拜罢嫦娥斟月下,香芋啖遍更炒螺。” 可见,中秋节俗是家家户户互送月饼,晚上合家赏月,吃节令美食芋头和田螺等。

诞生于清中期的“竖中秋”(或作“树中秋”)成为颇具广州特色的中秋节习俗。所谓“竖”,就是把中秋灯笼高高挂起。一般节前十多天,家家户户就用竹条扎制各式灯笼,或圆或方,也有扎成鸟兽鱼虫形状的,如鱼龙灯、鸟兽灯、花果灯、鸡公灯、铜鼓灯等,灯上写上“庆贺中秋”字样,裱以彩纸或丝绢等,并绘上各种图案,五彩缤纷。

每逢中秋夜,各家在灯内燃烛,把灯笼用绳系在竹竿上,挂到屋檐、天台等高处。入夜,广州满城灯火,正所谓“十万人家三五夜,有楼台处有红灯”,灯笼挂得越高就越吉利。挂灯笼,营造喜庆氛围,象征团圆意义。如今,不少居民小区仍可见到“竖中秋”风俗。中秋节前,居民会在出入口、小区绿化树上挂上灯笼,传承着这个独特的节俗。

中秋赏花

中秋赏花,在清朝的广州已经出现,是当时别具“花城”特色的中秋节俗。清代中叶以后,芳村一带先后建有三十多处大小园林,六松园、醉观园、留芳园等八大名园名噪一时。每逢中秋,各园摆设“花局”,招徕游客。不少诗社画苑,如花田、杏林、海楼诗社等,会遍邀社友吟诗作画,以助雅兴。

清末小说家黄世仲在《大马扁》一书里描写了康有为广州过中秋节的所见所闻:中秋节饭后,康有为招呼学生一起登观音山(今越秀山)。到了山巅,康有为“向前远地一望,但见各家庆贺中秋的旗帜高扬,或纸或布,五光十色。羊角灯、走马灯、风筝灯……”字里行间透露出浓厚的中秋节日气氛。

“迎月”“赏月”“追月”

民国时,岭南的中秋节俗已是丰富多彩,从八月十四到十六,一连三天,老广州人分别用“迎月”“赏月”和“追月”过中秋节,很多节俗一直延续至今。

八月十四“迎月”,大家忙着准备过节食品,包括柚子、菱角、田螺、柿子、香蕉、芋头等。节前,广州人挑着月饼果品送给亲友,叫作“送节”或“拜节”。八月十四晚,家人小酌一顿。

八月十五“赏月”。当天一早起来,人们就开始张罗。这一天,菜肴十分丰盛,所有在外的家人都尽量赶回来,已经分家单过的成年儿子也要和妻儿一同回到父母家。月亮初升时,全家合坐,共吃团圆饭,以示“月光团圆”,菜式中必有一道“圆蹄”,即是用发菜、冬菇之类的焖烧猪蹄,也是取个团圆的好意头。

晚饭过后,家家户户在天台或门口竖起竹竿,挂上彩灯和灯笼,摆开供桌,摆上月饼、柚子、芋头、菱角、香蕉等,拜完月光后吃田螺等美食,拿着田螺,对月一举,再送到嘴边一啜,就是“对月啜螺肉,越啜眼越明”。

耍禄仔

孩子们喜欢到街上“耍禄仔”——他们提着灯笼,成群结队沿街踏歌而行。这个中秋节儿童游戏流行了数百年。明清时,儿童主要是提柚灯耍乐,后来,各式灯笼逐渐代替了柚灯,儿童边耍边唱“月光光,照地堂……”歌声在城内响起。

八月十六则是“追月”,一家人还要在天台上再吃一顿,顺便赏一赏十六的月亮。

到公园观灯

到公园观灯成为当代广州人的集体记忆。1956年,中秋灯会在文化公园首次亮相,一时间,广州万人空巷,人们争相到文化公园赏灯。1961年中秋灯会,文化公园展出花灯近千盏,展期达1个多月,观众达100万人次。至今,中秋节到文化公园观灯赏月成为市民过中秋的保留节目。

时光荏苒,虽然时代变迁,但广州的中秋传统仍旧在延续。如今,一家人团圆过中秋节依然是广州最普遍的节俗。

广式月饼

中秋餐桌上,最不可少的便是月饼。

相比苏式、京式月饼,广式月饼的饼皮有所不同。广式月饼也叫糖浆皮月饼,松软香甜。广式月饼的馅料有莲蓉和杂馅两大类,其最大特点是皮薄、馅多。咸、甜口味皆有,馅料多选用本地特产如榄仁、莲蓉、豆沙等。

清末民初,广州人推陈出新,独创兼顾南北口味的广式月饼。随着粤人北上,广式月饼在北京、上海等地被广泛传播。如今,广式月饼不仅流行于全国各地,还远销海外。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幸、曾繁莹、莫斯其格、卜松竹 通讯员穗文广旅宣、陈浩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声明: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