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林的自行车比摩托车还快
根据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续写的电视剧《人生之路》刚刚播完几集就引起了巨大反响和争议,当然这种热度不是叫好,而是恶评如潮,质疑不断。不但故事情节彻底颠覆了,八十年代初城乡的面貌也被这些闭门造车的编辑、导演和所谓的艺术顾问弄得面目全非。
这部上海市委宣传部重点扶持的文学经典作品竟然被一伙人为了好看,制造悬念而变成了一部粗制滥造的作品,实在可惜。这分明是打着官方的旗号和蹭路遥的热度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实际上是挂羊头卖狗肉,让观众无法接受。
闫建刚是路遥的铁粉吗?
路遥的《人生》这部小说被评为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最具影响力的经典小说,几代人因为读了《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而深受感动而鼓舞。
我不知道路遥的女儿看了播出的电视剧是什么感受,据说她多次为她父亲小说版权的事打过官司,面对观众的这么多的负面评论她还能对篡改她父亲作品的人无动于衷吗?
吴奇隆在抗日神剧中飙车
导演闫建刚说他是路遥的铁粉,
绝不允许路遥的经典被改编拍摄成打着年代剧幌子的偶像剧
。其实他一点都不懂路遥,也不懂陕北的风情,否则就不会这样拍。从大量的剧透来看,就是一部村姑和穷小子逆袭的雷人故事,高加林变成了上海的大作家,刘巧珍变成了拥有中央厨房的连锁企业家,还有刘巧珍,黄亚萍,高加林相互纠缠,剪不断理还乱的三角恋,有比这更神奇的偶像剧吗?
这部电视剧不仅有偶像剧的成分,还有“抗日神剧”的精彩片段,高加林,高双星自行车骑得比摩托车还快,跨山涉水,上天下地,所向披靡,比吴奇隆在抗日神剧骑摩托车耍酷飙车还雷人。
自行车能跨山涉水
刘巧珍开着崭新先进的拖拉机
《文汇报》在采访《人生之路》艺术顾问李京盛(评论家)和竹子(编辑)的时候提出
为什么要续写《人生》,续写是否和原著贴合,是否满足观众的心理预期?
两个人都大言不惭的说有续写的空间和必要,说原著十多万字的体量不够,要丰富,还说对高加林和高双星的处理很高级,说冒名顶替的事在新闻里发生过。
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冒名顶替上大学的事,但电视剧在处理情节的时候却穿帮,自相矛盾,预考高加林考了第一名,县长亲自接见颁奖,全县尽人皆知。高考落榜了,高加林,学校,教育局,县政府竟然没有反应,这不奇怪吗?
而且电视情节中还有考前填报志愿的现象,村支书私自截留高考录取通知书的情节,这都不符合当时高考的历史当时的现实。八十年代初当时国内的政治气候并不宽松,阶级斗争并没有完全结束,村支书敢那么大胆?就是高双星上大学之前也要很多证件资料,一个小小的村支书能拿到高加林家里所有的证件和材料?人家不会怀疑?当时有高考宣誓、撕书?那时别说一本书,一张纸都是珍贵的,舍得吗?这些情节成了当时根本不可能的荒唐可笑的闹剧。
高加林在高考前领誓
在网友评论中,很多参加过当年高考的人都说通知书都是寄到学校和本人,学校也会根据学生估分的情况了解同学们考得如何?对高加林落榜绝不会不闻不问。
雷人的高考和学校场景
更奇葩的是路遥的小说是1982年写成的,那故事至少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发生,可高考却出现在1984年,高考的宣传标语竟然是电脑打印的有可能吗?当时一般的县城有那么先进的电脑和复印技术吗?
李沁的烤瓷牙
女编辑竹子说路遥最后一章结尾笔下的“
并非结局
”即人生是不可预料的,是未知的,从客观上说,这的确给续写留下了空间。从开篇的故事情节来看,她们不是在续写,是
完全颠覆篡改
。另一个编辑洪靖惠还好意思说尊重原著,完全是损害原著的精神内涵。
其实路在脚下
续写是写故事结局以后的故事,像《红楼梦》曹雪芹写了前八十回,高鹗写了后四十回,高鹗并没有对曹雪芹的前八十回改动,而是根据前八十回的故事情节来延伸拓展,尽管有些瑕疵,但几乎尊重了原著的思想。
而这两个编辑一开始就来一个“狸猫换太子”的把戏,故意制造噱头和悬念,想设置《满江红》那种情节,其实根本没有必要换。据说电视剧后来的情节是高双星又被离奇的编导打回了原形,回到了农村,算是大学白读了,又要重新创业,这完全是多余的瞎编,
其实高加林去不去上海与他上不上大学没有什么关系,他没有考上大学,有文学细胞,有创作热情一样可以凭借他的一支笔成名到上海发展,干嘛要设置冒名顶替的情节?
高加林家时髦的台灯
电视剧一开始就给观众设置这样的假情节让人反感,即使要塞进“
狸猫换太子
”的戏也要演的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和高考的实际情况,不能瞎写一通。正如她们自己的坦言冒名顶替的情节是为了剧集好看。为了博眼球,而不是为了吃透原著,精心去打磨作品,这样创作的心态就变味了,如何能尊重原作?
高明楼的狡诈
新民晚报在评论这部剧的时候夸得有些肉麻,说什么是耗时六年精心打磨,是风格厚重的现实题材,还说影视拍摄基地逼真还原了当年陕北县城和农村的场景,达到了可喜的美学高度。
剧组的人员也在自我吹嘘说经过了多地取景,大环境和生活道具场景在小细节方面做得极其严苛,什么高加林的粗麻布衣服,刘巧珍的麻花辫,还说李沁手握锄头,扎着小辫,活脱脱的就是一个村姑形象。村姑的许愿红气球会那么巧飘到学校考场?瞎扯。
刘巧珍为高加林放气球许愿
我们看电视剧的画面和细节,都是做旧出来的场景和道具,从画面上看,除了一些河流山川和庄稼是外景拍摄的,村庄、农舍、店面、市场、道路都是为了拍电视剧新建的,感觉水泥都没有干。大家看高加林院落的磨盘就知道,一尘不染,好像没有用过一下。
只有现在才可能出现的新农村
高加林家算穷的,他在家看书的台灯都是精心设置,不符合他家贫穷的实际情况,是完全失真的道具,是做旧的赝品,没有年代感,也没有反映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陕北农村偏僻封闭贫穷落后的面貌,好像提前脱贫迈入了小康富裕的生活,
那崭新的拖拉机,自行车,宽阔的马路当时有这些时髦的东西吗?那个时候的黄土高原能有吃,能解决温饱就算好的,很多地方都是坑坑洼洼的路和破旧的桥梁,东倒西歪的房子,哪有电视和台灯,绝大多数地方还没有通电。
电视剧严重偏离当时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水平,在一个封闭自我设置的场景中打造一个虚幻的桃花源,自我陶醉,而不是深入生活,调查研究,能让观众信服吗?
高加林家阔绰的院落
以前吴天明导演,周京里主演的电影《人生》成了电影史上的经典,不说现在的导演要跨越,演得比他们好,但起码也要对得起原作和观众,不能像拍偶像剧和抗日神剧那样太离谱了。
拍现代都市剧可以,引入上海元素也没问题,但不要以路遥的小说来做幌子,因为大家太熟悉里面的情节,如果稍微改动一下,不伤筋动骨,不违背原著的精神还说得过去。
女作家的上海梦
据说其中一个电视剧的编辑是洪靖惠,上海戏剧学院的一名副教授,她说她写的电视剧都要融入上海元素,要有海派文化精神,所以就硬要把高加林和刘巧珍塞入上海,让他逆袭成为大作家和大企业家。
其实她要的不是路遥的小说,也不是高加林本色的励志故事,是借壳上市,要的是上海的脸面,她们一群人的耀眼光环,她们不是在延续《人生》的光荣,而是在彻底毁《人生之路》!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