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照片
清初期,包谷不仅在甘肃省内,而且在全国其他省区均非主要粮食作物,没有广泛种植。直到清中期,由于社会安定,人口迅速增加,在清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包谷在甘肃省内才开始大规模种植。从省内各《县志》的记载来看,从清中晚期,包谷在甘肃(包括现青海、宁夏)境内的种植范围有很大拓展,天水、庆阳、临夏、武威、陇南、定西、敦煌、兰州均有种植和食用。
在包谷(即玉米,以下均称包谷)传入中国前,今甘肃地区的传统农作物的种植主要成分是麦类(即小麦、大麦、筱麦、燕麦、青稞等),其次是糜子、谷子、荞麦、高粱(又称黍秫)和品种繁多的菽类(即大豆、豌豆、扁豆等豆类)、稻类等。
包谷原产地在南美洲。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才被引进欧洲广泛种植,解决了诸国的粮食问题,后被亚洲国家引进繁殖。传入甘肃约在明中晚期(1535年—1565年),距今约四百余年历史。但种植面积和范围都有限,原因是包谷喜水肥,不适应甘肃贫瘠的土地。不如原品种黍、稷、麦、菽等作物更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故发展十分缓慢,更不用说大规模的种植。到清初期,包谷不仅在甘肃省内,而且在全国其他省区均非主要粮食作物,没有广泛种植。直到清中期,由于社会安定,人口迅速增加,在清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包谷在甘肃省内才开始大规模种植。从省内各《县志》的记载来看,从清中晚期,包谷在甘肃(包括现青海、宁夏)境内的种植范围有很大拓展,天水、庆阳、临夏、武威、陇南、定西、敦煌、兰州均有种植和食用。
据编纂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修皋兰县志》卷十一“物产·谷类”所载:玉蜀黍,通名包谷,俗名西天麦或西天谷。粒大如豌豆,而微扁,黄白色,亦有红者。按《本草纲目》云:“玉蜀黍一名玉高粱。”李时珍曰:玉蜀黍种出西土,其苗叶俱似蜀黍而肥短,亦似薏苡,高三四尺,六七月开花成穗如秕麦状,苗心别一苞,如梭(棕)鱼形。苞上出白须,垂垂久则苞折子出,颗颗攒聚,子亦大如梭子,黄白色。《群芳谱》说:“御麦苞如拳,而长须如红绒,粒如芡实,大而莹白,花开于顶,实结于节,以其曾经进御故曰御麦。出西番旧名番麦,一名玉蜀黍,一名米高粱,一名戎菽,实一物也。”
而此时,在如今兰州地区的榆中、永登、皋兰和远郊均有小面积的种植,收获后农户将包谷粒磨面可蒸、烙、煮食。但其口感较差,比不上糜面、荞面、豆面等杂面。兰州市四区(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更是无成块地种植,只是在地头或田埂点种一些白包谷,快成熟时掰下嫩包谷棒子煮食。或批卖给小商贩们煮熟零售。每年夏秋之交时节,兰州城内街市上不时传来担贩们:“嫩来,包谷嫩来”的吆喝声。市场上弥漫着一种特殊的清香味,顾客购买后趁热啃食,口感特好。
可是在人们的餐桌上,此时还无包谷面这一主粮。这并非兰州人高贵,而是地方种植少,市场无售卖。作为小杂粮,在横街子(今静宁路)、桥门街、卧桥街(今工人文化宫)、庙滩子等地的米粮店里出售的成品粮有黄米、白米(大米)、小米、荞面、黑面、糜面、谷面、豆面、禾田面以及大豆、豌豆、黄豆、扁豆、绿豆、芝麻、玉麦(莜麦)、麻籽等原粮。兰州解放前,在小沟头有个米粮店,是兰州民间艺人李海舟开的。门两侧悬有其自己撰写并由兰州颜刚甫先生书丹的联匾,上联“专售白面黑面糜面豆面禾田面”,下联“不卖纸烟水烟旱烟卷烟鸦片烟”,横批为“解决吃饭问题”。联语深刻,对仗工整,诙谐幽默,书法厚劲而名噪兰垣。佐证了当年兰州所售面粉的品种,这种粮食品种销售一直维持到解放初期。
包谷面作为“主食”走向兰州人餐桌是从1954年国家实行统购统销以后开始的。1953年11月29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根据政务院(1954年9月改为国务院)11月19日命令精神,发出关于全省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的指示。即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对城市人民和农村缺粮人民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并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当时从省、市到各专县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宣传。短短三个月时间,到1954年2月底,甘肃省首次粮食统购工作全部结束,原计划收购2.16亿公斤,实际完成入库2.63亿公斤(内有小麦7800万公斤),超额完成4679万公斤。根据比例看,征购上来的粗粮占三分之二强,其中包谷占粗粮的三分之一。从1954年二季度起,城市成品粮及食用油由国家粮站供应,原兰州私营粮店从业人员则全部吸收加入到国营粮食部门,根据业务、技能分配到不同的岗位工作。城市居民凭粮油供应证到指定粮站购买,机关单位、学校、部队等集体单位则由专供粮站供应。
由于兰州被列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重点建设城市,城市人口激增,城市供应的商品粮需求也成倍增加。加之天兰铁路通车,汽车运输业发展也很快,以前的“千里不运粮,百里不运草”的格局被打破。源源不断的商品粮从天水、定西、平凉、庆阳、临夏、河西三专区以及外省地调入兰州。其中,包括陕西的包谷,四川、江苏、湖南等地的大米等品种。从此,包谷面就走向兰州人的餐桌。特别是1960年12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兰州会议”后,调入甘肃的粮食主要是新疆、陕西所产的包谷。
城市居民供应粮凭《购粮证》购买,《购粮证》则由粮食部门按户口核发。粮食定量按1955年所定标准:1至2岁9斤,3岁以上14斤,9岁以上26斤,中学生33斤,成年居民27.5斤,干部28斤,轻体力劳动者31至36斤,重体力劳动者40至46斤,特重体力劳动者48至54斤。后来在生活困难的1960年10月份后降低了供应标准。直到1963年经济好转后才恢复到原来的标准。供应品种从原来的粗、细粮自由选购到按比例供应。城市居民定量供应的70%为细粮,30%为杂粮,也有短期60%为细粮,40%为杂粮。而市郊经济作物区的菜农果农的供应粮标准则是粗、细粮各占50%,有一度粗杂粮70%,细粮30%。供应品种细粮为白面、大米,粗杂粮以包谷面为主,其次为小米、黄米、荞面、豆面、糜面以及各种豆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计划经济时期,随着高产农作物包谷的大面积推广和强迫种植,各种黍稷菽类面积压缩,以完成商品粮的上调。如,河西张掖专区为完成省委下达的商品粮上调任务,将原种稻麦的土地面积大量压缩,而大力推广高产农作物包谷种植来完成产量。当时粮站包谷面基本占到所供粗杂粮的90%以上,很少有小米、荞面之类的粗杂粮。在给城市居民、市郊经农供应的粗杂粮份额内,还时常硬性搭配一些红薯干、洋芋。
尽管人们变着法子地吃,但包谷面所做的不外乎是蒸发糕、窝窝头、碗饦子、馓饭、饹瘩子、糊糊等主食,这缘于包谷面一是供应所占比例大,二是口感差,三是品种单一,粮站只有包谷面,而没有包谷糁子等供应。后来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钢丝面,但口感还是差。
从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的更新,如今包谷面不再是市民的主食,而远离了大多数人的餐桌。但很多人,特别是老人们为怀旧和调剂生活,还是喜欢购买一些包谷面、包谷糁子来食用。
今天,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包谷在世界各国粮食产量中还占有相当份额,但其功能却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用作饲料及工业用粮。由于新科学技术的推广引用,品种繁多的包谷新品种陆续问世,如水果玉米、粘玉米和彩色玉米(花包谷),特别是一些口味独特的新品种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满足了不同消费者需求。近年来,我省河西三市还被国家划定为“国家级玉米(包谷)繁育基地”,良种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为我国的粮食生产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柏敬堂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