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市民读本《走近甲骨文》新闻发布会上,该书作者、上海浦江书院特约国学导师高金平建议,甲骨文进入小学课堂。我认为,这个建议有助于小学生汉语的启蒙教育。
汉语启蒙教育的原始方式和基本框架是识辨汉字。识辨汉字最为有效的途径是读和写,并在读写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理解其义。小学生的汉语启蒙教育首先要做到对汉字音准、形确、义明。倘若读音不准,那是读了一个“别字”;倘若笔划不确,多一划少一划,那成了“错字”(至于张冠李戴,那是“别字”);倘若汉字的意义不明,则是缺失了学会运用汉字的必要前提。而汉字的音、形、义与甲骨文有着天然的联系。
甲骨文发现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的惊现于世,给汉字找到了“母胎”。但如今其研究成果仅局限于断代、文物开掘、甲骨学建立、书法研究方面,至于甲骨文最强大、最实用的汉字功能却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虽说甲骨文年代悠久,但在学习中依然可以由形及义、由义求形、由义断音,也可以由音测义,或从声旁辨字音。如甲骨文中的“牛”字形似一个牛头;“口”字则形似一张嘴巴;再如“旦”字,甲骨文的字体:下面一横表示地平线,上面是一个太阳,太阳升起的那一刻即是“旦”,所谓“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只要让学生掌握这些构字规律,加上了解甲骨文演变为今字的一些常识,对他们理解和使用汉字是大有裨益的。
甲骨文不管是原始符号,还是释义的象形,抑或抽象的字体,都是延续着先祖的印迹,传承着生命的密码,透过甲骨文,今人完全可以体悟到先人的超凡智慧。在小学生汉语启蒙教育的过程中,将甲骨文引入课堂,融汇于读写汉字的初级阶段,既可以提高小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也有助于克服传统教育固有的死记硬背的弊端,让小学生切实掌握汉字的本义。
谈论甲骨文,汉字的繁体是绕不过的一个话题,因为两者存有渊源的关联。为了便于书写和辨认,大陆早已推广简体字,港台地区虽说依然在官方文和印刷品使用繁体字,但民间多有简体字,店名招牌也出现了简体字。使用简体字常见的错误是误用别字,如前些年中国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赵清海赠送给台湾著名演员归亚蕾一张条幅,上书两个大字:“影後”。这位大文人自以为玩了一下“高雅”,却露出了文化浅陋的底色。在大陆通用的简体字里,确实是已将“後”字易为“后”字,但作为繁体字,此“后”非彼“後”——这是两个不可混淆或替换的字。“后”的原始义类乎“帝王”,如“后羿”(即一位叫“羿”的帝王),之后演变而用于皇帝的正妻,如“王后”、“皇后”。至于表示程序“先后”或方位“前后”的“后”字,在古代汉语里才用“後”这一繁体字。由此看来,与“影帝”相对应的理应是“影后”,这个“后”既不表示程序也不指涉方位,那么,它是决计不宜写成“後”字的。
其实,这类斯文扫地的事儿并不鲜见。我曾在一个书画作品展上看到过一幅草书的杜甫诗,其中有“门泊东吴万裏船”,不禁哑然失笑。在古汉语中,“裏”字与“里”字本是两家,两字合一,那是近人用了简体字后的事。凡是用于“里外”、“里面”等处,古人一律以“裏”字为准,而表示“里程”的则统一是“里”字。“万里船”怎成了“万裏船”?
对于淡出人们视野已有时日的繁体字,不仅要“识”:能知道它的字形、读音以及与之对应的简体字,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辨”:辨其义。我曾写过短文《学点古汉语》,提倡当今的中学生“识”些繁体字,现在看来,还得让他们懂得如何去“辨”繁体字,而且从小学生读写汉字时就先体认一些甲骨文。故我要为高金平这位国学导师的建议点赞一番!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