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2.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i
□□□□,□□□◆。□□□□,□□□◆。ng
附注:
1、本诗押韵十分规律,为24句押韵,或偶数句押韵。
第一阕:克-得,押韵i。
第二阕:远-践,押韵ng。
2、但在编写《周音》时,分析的押韵有误:
①误认为觏参与押韵,以为本诗为234句押韵,也即,
第一阕:克-妻-得押韵。第二阕:远-觏-践押韵。
但实际上,觏从冓,为o韵,并无鼻音。可能当时将觏误读为觐见之觐,二字相似。
②误认为第一阕何-克-得押韵,这是受到今音押韵的影响。
③当时仍然处于编写《周音》的初期阶段,认为上古存在ei韵和an韵。这在编写《周音 》 结束时已经否定。
诗经158-2伐柯注释1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2.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i
□□□□,□□□◆。□□□□,□□□◆。ng
附注:
1、 匪斧不克……匪媒不得,这种类比,原句在诗经中多次出现,例如
诗经第101篇《南山》: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这里说的是一种常识,砍柴必须用斧头,娶妻必须用媒婆。分析见: 诗经101-2南山崔崔注释1 ;
但本诗中的柯,指的是斧头木柄吗?肯定不是,应该指的是柴火,与薪近义。
可能指的是像斧头把那么短的木柴。或者,由于斧头把是光秃秃的,没有树皮,柯=没有树皮的枯枝。
2、笾豆有践。
践,=践踏,意思是走路时踩到了。前贤多注释为实践、操作。
以至于这句话被前贤注释为褒义:表明诗人看中的对象会做饭。。。
其实,按照正常理解,这句话说的是诗人约会的对象不知礼仪,是贬义。
3、觏,=约见、约会,前贤多理解为:=遘,仅仅指遇见。
我认为,觏=媾,表示约会、交往,也是极可能的。因为,前文在类比:砍柴要用斧头,娶妻要用媒人,那么引出的就是,如果不用媒人,自由恋爱,那么就不够美好。
后面所说的:笾豆有践,正是这种不够美好的一种显露。用白话来讲:
砍柴需要斧头,娶妻需要媒婆。
这个道理浅显易懂吧?你看我自由交好(没有经过媒人)的这个女子, 就没有礼貌,冒冒失失。
4、其则不远。
则是什么意思?有几种理解:
①道理,原则。 其则不远=这个道理不难理解。
②虚词,语气词, 其则不远= 其不远。这里又衍生出多重理解:
1)其则不远= 其不远= 这个差距不远=用了斧头砍得快,如果不用斧头,而用其他工具,也不是不可以,虽然不专业,但也可以做成。
2)其则不远= 其不远=这个道理不难理解。与上面①的理解相似。表示类比。
3)其则不远= 其不远=去到不远地方砍柴,离得不远。如果这样理解,则用以类比后面诗人的对象是远处的,风俗可能不同,两个人其实并不般配。
我认为哪种可能性最大呢?我认为:则作为虚词时(上文②),第3)中解读最合适,且最能贴合后文。
砍柴要用斧头,娶妻要通过媒人。
砍柴要到附近砍,可我自己找的这个对象啊,吃饭都能把饭碗踢翻 。
(暗示对象是远处的部落,习俗不同,甚至连吃饭的习惯都不同)
由此可知,本诗的基调是不满、指责、后悔。并非什么赞美诗。
5、笾豆有践。这四个字在诗经中其他地方也出现过,例如
诗经第165篇《伐木》: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民之失德,乾餱以愆。
由于该诗主题是在讲人之交友,所以这里的「践」历来被释读为陈列、摆放,意思是招待客人。 可能前贤也是因为该诗的用法而妄断践=陈列,继而又创造了「践列」一词,表示陈列。这样一通操作,使后世的人无法质疑,信以为真。
其实,即使在《伐木》一诗中,「 笾豆有践 」未必是摆好了吃食,招待客人之义。
首先,在《伐木》这一阕中, 末尾提到:民之失德,可见并不是全然的褒义。末尾「 乾餱以愆 」应该指的是不正规的招待方法,用干粮招待是不对的,可能是民风变差,也可能是战乱导致粮食产量不足,民众生活困顿,拿不出更丰盛的伙食招待客人所致。
既然有不恰当的招待方式,那么本阕提到的: 酾酒有衍、笾豆有践,也可能存在不正规之义。
其中,衍-愆声符相近,如果涵义相近,那么应该指向同一个涵义:敷衍,太过潦草,不正规。再细致一点,衍变有差错、更改之义,所以,酾酒有衍,这个衍字可能就有敷衍之义,同理,笾豆有践之践,可能也是不正规之义,可能就是践踏之义。
相比之下,《伐木》的另一句: 酾酒有藇,其中藇可能=郁,指代郁金香草,上古喜欢用郁金香草酿酒,增加香味,用来祭祀。 该诗提到的肥牛、肥羊、八簋、藇(郁)酒,应该都是褒义,表达招待之厚。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宁适不来,微我弗顾。
於粲洒扫,陈馈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然而后面的衍酒、践豆、愆餱,可能都是贬义词,指的是失礼之事。
诗经158-2伐柯注释2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2.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i
□□□□,□□□◆。□□□□,□□□◆。ng
附注:上一节分析了本诗为自嘲诗,诗人以伐木须用斧头,娶妻须用媒人,对比自己自由恋爱,对象是外地人,不懂礼仪。
这与前贤的注解差别很大,主要分歧如下:
1、践,=践踏。前贤认为:践=排列。
2、之,=的。前贤认为:之=此、这。
3、则,=语气词,无实义。前贤认为:则=法则。
4、觏,=私会、约会、媾合。前贤认为:觏=碰见、遇见。
5、柯,=柴火,短木柴,像斧头把一样的枯树枝。前贤认为:柯=斧头把。
其中,尤以第1条,践字的注解差别最大,最为要紧。我认为践=践踏、不符合礼仪,这是最佳的理解。而前贤对于践=陈列的理解,可能受到诗经第165篇《伐木》的影响,顺带可能说明前人对《伐木》相关句子的理解,也是错的。这个以后再讨论。
6、这首诗的解析,如果真的是后悔、自责,那么可能带有政治寓意:
诗经中多以美人比喻明君,那么,诗人的对象不懂礼仪,显得粗鲁,可能就是暗讽君主不开明。而这一切的悲剧,都在于诗人没有按照常理出牌,如同砍柴不用斧头,结婚不用媒人,找主公没有引荐,全靠自己一头发热,最终找到的主公粗鲁无礼,完全是诗人自作自受、自取其辱。
那么,放在历史上,明珠暗投的例子不少,例如,伍子胥。而且伍子胥是逃到外国,这也符合本诗的描述:砍柴不需要走远,娶妻不需要娶远,找明君不需要找远。
如果真的有政治寓意,那么本诗所说的砍柴需要斧头,娶妻需要媒人,所蕴含的政治寓意就是:当官需要举荐,不能跑到外国。但这种论调,无论如何,总有点封建意义,如果本国君主根本不重视人才,或者迫害人才,难道人才不应该走出国门,到别国寻找明君么?
诗经158-3伐柯上古音大概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bo co cu co? bi bo bi ci. do di cu co? bi bi bi di.
2.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bo co bo co, ci di bi cong. co co di di, bing do di dong.
□□□□?□□□■。□□□□?□□□■。i
□□□□,□□□◆。□□□□,□□□◆。ng
附注:
1、伐古音bo。以前分析过,见: 诗经16-1甘棠押韵 ; 诗经121-2鸨羽注释2 ;
2、克从皮、得从贝,可能均为表义,不知其音源。克古音ci,得古音di,均为其他押韵推导而来,并非根据字型结构表音推导。例如,
①诗经第257篇《柔桑》
民之罔极,职凉善背。为民不利,如云不克。民之回遹,职竞用力。
其中,背-克-力押韵,应为i韵。
②诗经第199篇《何人斯》
为鬼为蜮,则不可得。有靦面目,视人罔极。作此好歌,以极反侧。
其中,得-极-侧押韵,应为i韵。
3、践从戋,古音dong。例如,栈-盏今音zhan。
4、媒从某,古音bi。某=梅的本字,梅从母,古音bi。
诗经158-4伐柯今韵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伐柯如何?非斧不克。娶妻如何?非媒不得。
2.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i
□□□□,□□□◆。□□□□,□□□◆。ng
附注:
1、匪→非,古今字、通假字。否定。
2、取→娶,古今字。
3、第一阕的韵脚:克-得,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押韵,今韵e。不需要改。
第二阕的韵脚:远-践,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押韵,今韵an。不需要改。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