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 王晨

在深化业务科技体制改革、助力区域数值预报核心技术突破的过程中,上海市气象局用灵活的“众扶模式”,在全局进行招聘,让能者担当重任;减少行政干预,强化激励机制,放手让人去试。

区域数值预报核心技术突破,最核心的任务,便是开展区域高分辨率数值预报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对内全力调动人才工作动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力度;对外建立开放合作机制、广泛调动社会资源、凝聚科技创新合力,大力提高区域数值预报核心技术水平。

两个时间点的“邀约”

“上海市气象局最重要的举措,便是成立了区域高分辨率数值预报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气象局区域高分辨率数值预报创新中心的首席运营官王晓峰看来,两个阶段性建设目标和任务,正在铺开。

这两个时间节点,分别是2016年和2020年。“2016年,创新中心建成运行。水平分辨率可达1公里的区域高分辨率数值预报系统基本建成,并初步建立以高分辨率模式为基础、与用户需求相结合的新型交互式天气影响预报和灾害风险预警业务体系。”王晓峰说,到2020年,区域数值预报科技创新制度体系整体形成,政府、社会、市场的创新功能全面发挥,国内外、区域内外、部门内外的创新合力明显提高,科研部门、业务单位和企业的创新资源有效汇聚,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充分激活。区域高分辨率数值模式预报性能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先进水平, 实现传统天气要素预报向天气影响预报和灾害风险预警的转变。

2014年,上海气象部门瞄准世界先进水平,通过国际“对标”,逐项排查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和自身短板,最终确定了区域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核心技术突破等一批优先发展项目。当年9月23日,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赴上海调研区域高分辨率数值预报创新中心建设及全面深化气象服务体制改革等工作,强调“要在气象核心技术创新中领跑”。

在“领跑”的节奏中,2015年春天,上海区域高分辨率数值预报创新中心正式成立。到今天,已取得明显成效。

“众扶”下的放手

“众扶”首先体现在组建科研团队这件事上。“既然要求团队是一个高效运作的团队,那么对团队成员的各种素质要求还是很高的。”上海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振林说。

“如何先行先试?要把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活力、动力激发出来,在组织团队的时候就要‘放手’,放手让科学家去组队。谁能干,就授权谁去‘招兵买马’,集中精神参加数值模式攻关,调动全局的力量做这件事情。”陈振林表示。目前,创新中心设有首席科学家、首席运营官,人员 26名,平均年龄32岁,其中博士学历5人、硕士17人,副研以上职称11人、中级职称12人。

在组建过程中,上海市气象局还建立了一套数值预报研发的合作机制、开创了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新型服务业务,也为全面深化改革积累了经验。

要最大限度激发科研人员创造热情和创新潜力,据陈振林介绍,上海市气象局制定了一系列配套制度,通过实施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和绩效激励制度,切实让创新中心团队成员享有科研成果的收益,让科研人员通过成果转化实现“名利双收”。

在取得成效后,回过头来梳理,创新中心建设有一些重要的创新点。王晓峰开始列举,比如在组织管理上,尽量减少行政干预,大力推进职业化,坚持周密的计划性行为;在工作机制上,通过考核制度和分配机制的改革,极大地发挥和调动研发人员内在动力;在评估考核上,以国际一流的专家为主,建立国际咨询委员会,引入独立的评估机制等。

破开困难的“壳”

创新之前,并非没有困难。在组织管理创新方面,原来一直以行政单位来明确要做的工作,现在由首席科学家来决定哪些工作是重要的,这样一来,很可能存在不一致的观点。但在这个创新中心,以科学家的观点为核心,这是一个需要磨合的过程。“有的单位也有自己的看法,比如‘我们单位的人,跑你那里干活,对我们就没贡献’,这种说法容易理解。但恰恰新成立的中心做的事情也会有效地帮助原单位解决业务上的难题,不是简单的工作移交。新模式反过来支撑原本的业务发展思路。”王晓峰说。

如何面对业务短板,发挥科研人员的潜能,是创新中心重点思考的问题。短临预报专家系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预警问题,但预报时效往往不足;而全球模式由于分辨率、观测资料密度的原因,制约了强对流预报的准确性。因此,创新中心把发展1公里分辨率的快速更新同化系统作为提升短时业务预报准确性和时效性的核心技术,把业务问题转化为科研问题,带着科学疑问去解决实际业务难题。绩效改革始终围绕是否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给核心团队负责人放权,改变以行政命令为导向的用人机制。

如何把海量的高分辨率模式数据下发给众多业务单位,一直是困扰数值预报产品应用的难题之一。随着技术的进步、资源的开放,向社会大资源池要配套,成为解决数据传输瓶颈的有效方案。创新中心人员通过大量的学习、调研,摸索出了“私有云+公有云”的混合模式,即利用社会资源解决技术问题,有效降低了成本。

如今,围绕着气象大数据开发,上海气象部门正积极探索与各行各业数据的“跨界融合”。气象与防汛部门、市住房局、公安110等数据“融合”,绘制完成覆盖全市的暴雨内涝风险隐患点分布图,即将启动内涝风险预警工作;气象与交通数据“融合”,共同搭建并开通了“轨道交通气象影响预报与风险预警平台”;气象与保险数据“融合”,开发专业化的气象保险预警系统,将更多的气象实时数据与保险数据相结合,实现风险管理和风险转移;气象与民航数据融合,深入开发精细化的上海航空气象产品,更好地服务于旅客……基于区域高分辨率数值预报系统的研发应用,上海气象部门更广义的数据开放在有条不紊地进行,面向社会、面向民生、面向服务,“数值预报+”正在谱写更加壮丽的诗篇!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声明: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