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教学月刊》杂志的公众号刊出一篇2020年浙江高考的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并附带刊出了2020年浙江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浙大副教授陈建新的点评。据称,该作文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的高分,最终作文审查组判为满分。

该文一经曝光,就引发了大量的讨论,不少人认为其通篇“不知所云”,不明白为什么这样的作文也能成为满分作文。作为中文专业出身的小升,也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虽然原推文已被作者删除,但小升手快,将全文抄录如下(同时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小升将其中一些晦涩的词语做了标注(见斜体部分),并将一些非大众化的概念或意向做了解释,以便大家理解。):

2020浙江高考作文题目

引以为戒句式_要引以为戒的句子_引以为戒后面接什么句子

生活在树上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hāo,嚆矢意为响箭,比喻先声——小升注,下同)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树上的男爵》。卡尔维诺的长篇小说。小说以传统叙事手法隐喻了现代社会里人的迷失自我、完整性丧失以及焦虑迷茫的生存状态,展现了现代社会中处于生存困境下的人类个体追求自我存在空间和价值的历程。同时在时间轴上,体现了通过对个人自我抉择矢志不移的努力从而达到非个人主义完整道路的主题。)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hé,羽毛。振翮常用来形容人志向远大、努力奋发向上)。

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过去观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虚无与达达主义(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本质是颠覆一切可颠覆的。)时,便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

“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qìng,“肯綮”典出《庄子·内篇·养生主》:“肯,著骨肉。綮,犹结处也。” 后遂以“肯綮”指筋骨结合的地方,比喻要害或关键之处。)。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fú,古代一种除灾去邪的祭祀活动。有斋戒、沐浴、举火或用牲口的血涂身等形式。祓除也泛指扫除。)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社会与家庭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疑似“瘠薄”的陌生化。瘠薄,意思是土地因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而不肥沃。出自晋·法显《佛国记》:“至鄯善国,其地崎岖薄瘠,俗人衣服麤与汉地同,但以毡褐为异。”)的符号客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德国古典哲学常用的术语,德文原文,也经常被译为“理智”或“悟性”。表达意思是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一种认知能力。)的傲慢之上。

在孜孜矻矻(kū,形容勤勉不懈怠的样子)以求生活意义的道路上,对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与家庭与社会对接中塑型的动态过程。而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觉感与体认。生活在树上的柯希莫(前文提及的卡尔维诺的著作《树上的男爵》的主人公)为强盗送书,兴修水利,又维系自己的爱情。他的生活观念是厚实的,也是实践的。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韦伯(“韦伯”在百科上对应的人物很多,小升猜测此处应该是指马克斯·韦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组织理论之父”,)之言“祓(祓(fú)字一般和禊(xì)一起出现,作祓禊,意思是除恶之祭。)魅”后,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行“赋魅”,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

毫无疑问,从家庭与社会角度一觇(chān,窥视;观测)的自我有偏狭过时的成分。但我们所应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其对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在尼采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远重复”洵(xún,实在,确实)不能成立(尼采把人的精神变化分为三个阶段,即精神变为骆驼,骆驼变为狮子,狮子最后再变为孩子。精神的第一阶段——负重的骆驼。这个阶段,精神是忍辱负重的,是疲劳的,是孤独的,是艰难的。而且最重要的是,此刻的骆驼,是一名没有自由的奴隶。精神的第二阶段——凶猛的狮子。创立新的价值,连狮子也无法做到。但是为了创立新的价值,而争取自由,这却是狮子力所能及的。所以,尼采赋予狮子的使命,就是反抗“你应当”,摆脱各种价值的束缚,让自己的精神获得自由。精神的第三阶段——纯洁的孩子。这一阶段的使命,是创立新价值。尼采说:“孩子是纯洁,是遗忘,是一个新的开始,是一个原始的动作,是一个自转的车轮,是一个神圣的肯定。”这种不带有任何固有观念看待事物的态度,才是自由创造的第一步。)。何况当矿工诗人陈年喜顺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将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为桥段素材时(小升并未在网上搜索到陈年喜写小说的相关信息,若家长有,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没资格斥之以媚俗。

蓝图上的落差终归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当我们追寻心之所向时,在途中涉足权力的玉墀(chí,指宫殿前的石阶,亦借指朝廷,出自汉武帝 《落叶哀蝉曲》),这究竟是伴随着期望的泯灭还是期望的达成?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既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社会性,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并效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的理论:一,让哲学成为语言学问题,哲学必须直面语言,“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哲学无非是把问题讲清楚。二,比如谈论人生和理想这类虚有的事物,即使口若悬河,也难以说个明白、道个清楚。每个人的思想各异,导致不同的人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人生”或者“理想”的畅谈也将各式各样,没有一个准确、统一、清楚的答案。这类与实际有差距的事物被哲学家们称作“神秘事物”。在这些“神秘事物”面前,按照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来说,既然无法言说,最好的选择就是沉默。)之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用在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保持婞(xìng,“婞直”意思是指倔强,刚直。出自《楚辞·离骚》:“曰鮌婞直以亡身兮,终然殀乎羽之野。”)直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便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专家点评

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教授对该满分作文进行了点评,称:“它的每一句话都围绕着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会的期待之间的落差和错位论说,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但点评专家同时也指出,写成这样需要考生阅读大量书籍,文字表达如此学术化,也不是一般高中学生能做到的。“当然,其中的晦涩也不希望同学们模仿。”

作文评析

小对这篇满分作文的评论将由小及大,先谈字词,后论主旨。一孔之见,欢迎方家在评论区赐教。

一、遣词造句

不少人(甚至可以说是大多数人)对该文的第一反应,恐怕是“看不懂”“字都不认识”。

引以为戒后面接什么句子_要引以为戒的句子_引以为戒句式

诚然,该文用了不少的生僻字词,说了大量的陌生概念,给人以“诘屈聱牙”之感。这点从小升在文中密密麻麻的标注就可以看出来。有人认为,生僻与否全看个人,概念陌生与否全看阅读面,只要用语精准就无所谓。

但是,在写作领域,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文从字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韩愈在其《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一文中有言:“文从字顺各识职,有欲求之此其躅”。意思就是写文章一定要通顺,遣词用句要顺从文章主旨。清陈田《〈明诗纪事戊签〉序》有言:“其间独照之匠,若荆川、遵岩、震川,变秦汉为欧曾,易诘屈謷牙为字顺文从。”意思是说秦汉时期的文章诘屈聱牙,直到欧阳修、曾巩才将文章变得字顺文从。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也说过:“句子是文章的骨干。必须一个个的句子都通顺、明白,全篇文章才能通顺、明白。一篇文章上有若干不通顺的句子,无论如何也不会是一篇好文章。”

比如第一段,先不谈对海德格尔和卡尔维诺的引用,只谈字词。这一段看下来,不少人应该对三个词印象颇深:嚆矢、滥觞、振翮。

问题来了,这三个词到底有没有必要?是掉书袋,人为造成阅读困难,还是精准老练、敢为人先?

“嚆矢”意为响箭,可代指先声。“先声”一词表意已足够明确,但没有“嚆矢”的词语力度。“嚆矢”则略显生僻,有掉书袋的嫌疑。

“滥觞”在三个词里算是不太生僻的,指事物发展的源头,一如河流之源能泛起酒杯,微小而有力。此句用“滥觞”其关隘在于整句话不太通顺。这里想表达的是家庭和社会传统所带来的的期望,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失去了借鉴意义。少了一个“在现代社会中”,读起来变成了“期望失去了借鉴意义”,有些词不达意、语句不通。

至于“振翮”,意为振翅高飞,有志向远大、积极向上之意。这句话小升读了好几遍都没懂,尤其是这个“生活好过过早地”怎么断句,所谓“过早地振翮”指什么,不明就里,有表意不明之虞。

综上,有必要的用词小升当然支持,所谓“必要”的考核标准,即精准性和表现力。但除此之外的词,大多都没有必要。文章可以文采斐然,但不能在冷静克制的表达与带有模糊浪漫色彩的文学写作之间反复横跳。要么通篇冷静克制的议论,要么抒情烂漫,得选一个遣词用句的尺标来配合行文。否则,这种用词的杂烩只能体现作者的驾驭能力不高,有强行拼贴之嫌。甚至为追求这种行文用词上的“陌生感”,从而营造一种带高级感的氛围,有些用词已经出了问题。

二、引例用典

若说用词只是增加了阅读的难度,那引例用典若出了问题,轻则大大增加了读者理解文意的难度,重则适得其反,证反了观点。何况本文论理部分不明显,不少地方都用典例带过。故这方面的水平,直接影响全文的成败。

这一点在引用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可以看出。首先,这篇小说在中国称不上是家喻户晓,甚至是鲜有听闻。因而,作者就有义务交代清楚,这篇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一个什么思想。但作者并没有,仅在第四段中写了一句不痛不痒的故事情节,让人更加一头雾水。其次,《树上的男爵》这篇小说,实际上是隐喻现代社会里人的迷失自我、完整性丧失以及焦虑迷茫的生存状态,展现了现代社会中处于生存困境下的人类个体追求自我存在空间和价值的历程;同时在时间轴上,体现了通过对个人自我抉择矢志不移的努力从而达到非个人主义完整道路的主题。也就是说,这篇小说是宣扬个人主义的,所谓的个人主义,是一种强调个人自由、个人利益,强调自我支配的政治、伦理学说和社会哲学。实质上,是一种从个人至上出发,以个人为中心来看待世界、看待社会和人际关系的世界观。与这篇高考作文作者想要强调的在社会中塑造自我超越性并不吻合。

再如作文第四段,“对过往借韦伯之言‘祓魅’”,“韦伯之言”是什么?文中没有交代,大家也无从知晓。第六段,“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恐怕也没有几个人知道“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是什么含义。还有第五段引用尼采的“精神三阶段”的典故,恐怕也鲜有人知,作者也不言明,更何况后面的“‘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更加让人不明所以。

这些,其实无关个人的阅读量如何,也无关知道典故的多少,而在于作者并不讲清楚。因为这些名人、名言、名著、典故,并不是人人都知道,并不像“李白斗酒诗百篇”那样家喻户晓,也不像“罗生门”等词语那样都能理解。不管作者在行文中是否在刻意提高阅读门槛,这种方法都不可取,因为作为阅卷老师来说,可能大部分都会像第一位老师那样,给判个39分。

三、文体

以上关于遣词造句和引例用典,大家的评论较多;但关于文体的论述,则鲜有涉及。

简单来说,一篇用案例条分缕析引经据典进行论证的议论文,和一篇一味地堆砌华丽生僻的词汇然后一大堆漂亮的废话的议论文,到底哪个更受大家欢迎?

恐怕还是前者。

浙江高考作文题的要求的第二条,就是“明确文体”。而这篇作文,如果说是议论文,我们很难找到论点,开头没有,中间没有,结尾也没有;论据则是生僻且未加言明的人物及名言;“立论(引论)——本论——结论”的论证过程也不明晰。所以很难说这是一篇议论文。

如果说这篇作文是哲理散文,那么散文的要求是“形散而神聚”。“形散”是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这篇作文是做到了的。“神聚”则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这篇作文的中心思想可以用3句话简单概括:

1.在传统社会中,家庭与社会的期望塑造并定义了每个个体;

2.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假思索地批判过去的观念,解构家庭和社会的期望,人们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但现代人也难以有明确的行为处事准则。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办?

3.我们应该批判性地继承传统观念,用超越的目光继续前进。

三句平实易懂的话,为什么要用如此晦涩、如此难懂的语言来表述?大家都喜欢白居易的诗,为什么?因为读起来毫不费力,我们读完就能理解。有人说简洁易懂的文章很难做到有深度。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文章有深度是指思想有深度,能给人带来启发,而不是把文章写的艰涩,把各种术语都用进去而不加解释。这样只会增加读者的阅读门槛。用简单的词语也能写出有深度的文章,而且有些感同身受的词语,还能勾起读者回忆,引发情感上的共鸣。这才是一篇合格的散文所要拥有的态度。

四、评分与引导

该文被评为满分作文,小升并不认可。

高考阅卷组把这种丧失准确性和清晰性的文字评判为“满分范文”,再次强化了一个很不好的印象——那就是高考作文要的高分,只能这样写,之后所有的考生都会按照这样的套路来写文章。

这对能够清晰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是一种不公平。现代中国社会,最缺乏的就是能够好好说话的文字工作者。把文字搞得复杂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事情,唐宋为什么有古文运动?因为骈文把文字变成了一种高门槛的游戏,成了世家大族把持思想、堵绝小民上升通道的工具。民国为什么有白话文运动?因为文言文门槛过高,无法负担起传播信息的需求。

诚然,高考作文有一定的规则,考生需要在不到一小时内展现思想,展现阅读面,展现文笔。所以晦涩的概念,生僻的动名词,罕见的思考角度都能够为考生增加权重。

高考作文要求考生炫耀文笔,炫耀思想,炫耀阅读面,但这绝不意味着这篇《生活在树上》是一个好的范本。

总结

对于这篇作文,小升比较认同著名作家马伯庸的评论:作文里要表达的意思,完全可以用更平实、朴素的词句来组织,信息一点不会损失。四个字来总结就是:辞不配位。

总体来讲,如何写作文是考生个人的自由。但是,还是要遵循最起码的写作规律。说轻了,抛去晦涩的词藻,这篇文章的思想在高中生层次还是出众的,只是走了歪路。说重了,这是一个有相当阅读量的考生的投机取巧之作,人为的制造阅读的障碍。

希望各位准高考考生,引以为戒。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声明: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