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弃学打工助哥哥上学 4年后兄帮妹完成学业
央视国际 2006年07月17日 14:06 来源:
南都周刊消息:
七年前炎热的夏天。
两份通知书同时摆在一个家庭的面前,三哥要上大学,妹妹要上重点高中。
对这对贫困的兄妹而言,这始终是无法承担的。
于是,17岁的妹妹主动去了东莞打工。
后来,三哥毕业,等了四年的妹妹重上高中。
再后来,在2006年的今天,妹妹终于也要上大学了。
四年等待贫困兄妹接力求学
黄英还是一名应届高三毕业生,正在等待高考第二批本科志愿的录取通知书,填的志愿是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家里这几天正在建新房,等待录取的这段时间,黄英还要下田做农活。新房垒起了一半,黄英用手指在墙上随意画着,轻声地说:“这七年来我现在的生活最快乐了,什么压力都没有,我想我以后的人生可能会比较顺利吧!”
她转过头来,羞涩又灿烂地笑了,正午的阳光洒在她的牙齿上,闪着亮光。
这是7月11日的中午,再有50天,黄英就是一名大学本科生了。她是家里最小的女儿,也是全家第四个大学生。
从初中走到高中,黄英停顿了4年,从高中走到大学,黄英没浪费这3年。
停下来的那4年,她去了东莞打工,用打工挣的钱帮助三哥读完大学。三哥大学毕业那年,坚决地把她重新送回了高中,今年,黄英在高考中考出了612分的成绩,上了第二批本科院校的线。黄家的四个大学生,是在接力中读出来的。
近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布调查则显示,有12.7%的贫困生因交不起学费可能放弃大学;有六成贫困高考生不能凑齐大学第一年学费。而因为无法替子女交足上大学费用,家长想不开自杀的悲剧也时有发生。
藏了四年的通知书
7年了,黄英都没有跟三哥讨论过那个晌午。
那是1999年炎热的8月,“三哥,我去东莞打工了,你读书吧……”从地里做完农活回到家中,17岁的黄英本来想让语气轻松点,但一出声,泪水便在眼眶里打转,她使劲忍着,始终没掉下来。
三哥坐在那儿,露出“很难形容”的表情,他低着头,过了好久才抬头说:“去就去吧。”
在两人“谁去读书”的抉择前,三哥只说了这一句话。
回想起那个场面,黄英说:“可能三哥怕说多了,会有一点点忍不住哭吧。”第二天,请假在家的二哥送她到了县城,她就跟表姐到东莞一家电子厂上班了,工作很累,她没时间去想,也再没问过三哥当时的感受。
7年都没问过。黄英觉得,如果讲出来大家都难过,不讲还好一点。
1999年,黄英考上怀集县一中的高中,是全镇唯一一名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女生。比黄英大3岁的三哥,也是这一年考到了华南师范大学。
大哥刚从肇庆西江学院毕业没多久,做老师每个月收入不过300多,二哥也刚从郑州一间大学毕业,收入也是四五百块,父亲给搞建筑的同乡打工,每天十六七元的进账,要支持两个孩子读书,实在很难。
家里人还在犹豫。黄英想来想去,决定先去打工。父亲都是靠做苦力活挣钱,他还能做多久?黄英不想老父亲再这么辛苦。而且三哥考上的是大学,“前途肯定比我光明。”她不愿意跟家里人说太多,说了更加不开心,也不愿意见朋友,怕自己讲的时候忍不住会哭。
为了不让父母担心,黄英把决定告诉父母的时候,语气很确定。父亲叹了口气,说:“家里不是不想给你读,是供不起,那就先打工吧。”
1999年9月5日,只读了四年小学的父亲写了第一封信给黄英。这封信,7年后还藏在黄英枕头边的小包里。她小心地展开这封信,不好意思地笑笑说:“我每次再看这封信都想掉眼泪。”一页半纸,有很多错别字,父亲写道:“姐姐过了门,两个哥哥工资不多,要支付两个人读书何处有,望你能谅解我……”(摘自原文)
那份高中入学通知书,黄英把它和自己的宝贝书一起放进了抽屉,她觉得,“那么勤奋读书才考到的通知书,肯定要好好保存起来啦。”父母从不动她的东西。黄家小女儿读书的梦,藏了四年。
兄助妹再续求学路
本来五兄妹中,黄英就跟三哥最好,话也最多。在东莞的电子厂打工的时候,黄英常常给三哥写信。信里写:“好想再回学校读书,考大学。”她心里想着,等三哥大学毕业了,自己也就可以回去读高中了。但又隐隐地担心,万一三哥毕业也才挣几百块工资,怎么供得起自己呢?
刚进厂时,她做的是最简单的往玩具的电路板上放螺丝钉的活儿,一块板有9颗螺丝,她必须又快又准地放好,下一个岗位的人才能准确地把螺丝旋紧,要是放得不准,就会被别人骂。
工厂常常加班,加班到凌晨3点,早上8点又得准时上班。回到宿舍冲完凉,黄英腰酸背痛,累得只想睡觉,一直睡。
黄英带着她喜欢的英语和物理课本到了东莞,偶尔,她还会翻翻,翻的时候就想起自己离学校有些近了。她也试过去换工作,但是总是因学历低被嫌弃。
她平均两个月寄一次钱回家,刚开始工资也只有300多块,加班的时候会多一些,4年算下来,她给家里寄的也有万把块了。这些钱爸妈来分配使用,有些拿给三哥读书,有些就积攒下来。2003年,家里终于不用再住泥瓦房,爸妈一手一脚地,盖起了一栋红砖两层楼。
重新进入怀集一中的机会是三哥帮着争取来的。
2003年8月,暑假的一天,怀集一中校长邓少锋接到一个已经毕业的学生的电话,“我当校长20多年都没有碰到过这样的事!”邓少锋说。
这个学生说,4年前他妹妹放弃了读高中的机会出外打工,供他读完大学,现在他毕业了,一定要把妹妹送进大学。
邓少锋很惊讶,他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学校里也一直有给孤儿、单亲家庭的贫困学生减免学费的制度,但这个农民家庭选择自己消化经济困难。这故事太传奇了,他于是让这个哥哥带上证明材料到学校来。
在校长办公室,令邓少锋再一次惊讶的是,经过了4年,妹妹的入学通知书还是崭新的。哥哥郑重地请求,再给妹妹一次读书的机会。
按正规来说,4年前的通知书是无法进入这所县重点中学的。但是邓少锋感动了,他拍板,录取!
那一刻这位哥哥喜悦的神情,在校长邓少锋脑海里记了3年之久。“那是一种完成使命后卸下重负的表情。”
同样是8月,还在东莞的黄英接到三哥的电话:“你可以回怀集一中读书了!”电话这头的黄英“耶”了一声跳了起来。
高中三年压抑生活
梁文发、郑升都是怀集县一中高三B11班的学生,班里只有7名女同学,男女同学的关系还挺融洽。但他们却不怎么跟那名叫黄英的女同学开玩笑,因为心里觉得,跟这个抓紧一切时间用功的内向女生说话,“都是浪费她的时间。”
怀集一中的英语老师潘小映,对相处了两年的英语课代表黄英的印象也是:“用功,不爱说话,偏内向。”
黄英对自己性格的归纳却是“活泼外向”。她一直记得在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评价她“比男生还要活跃”。之所以高中同学会有完全不同的感觉,黄英想都没想脱口而出:“那是因为我高中这三年都在压抑自己啊!”
别的同学在课间会三三两两围在一起唱歌轻松,黄英从不加入,有一次一名女同学说:“黄英肯定不喜欢唱歌!”这句话让她生气,“怎么可以武断给人家下结论呢。”
其实黄英不去唱另有原因,她担心自己这样放松惯了,黄英笑着做了个飞的手势,“心就飞走收不回来了。”“我的思想压力特别大,又怕家里人担心,这些只能自己调节。”
不太说话,是因为脑子里正在思考问题。数学老师孔桂洲记得这个“问题女生”,高二开始教她,每次晚自习她都有很多问题请教,开始时问题都比较基础,到高三时,他对黄英开始刮目相看,因为她问的大多是抽象概念相当有深度的题目。
邓少锋校长也在留意这位特别的女生,刚入学时,黄英的成绩在全级排在后边。高一的中段考时,她已经考了全级400多名,她们年级有2000多人,这个成绩证明,如无例外,她可以考上大学本科。今年4月,邓校长调离了怀集一中,他听说黄英终于考上大学时,也觉得非常欣慰。
对于曾打工四年的经历,黄英很不希望同学们知道,因为怕别人在后面“讲三讲四”,影响自己专注学习的心情,她特意请老师帮助保守秘密。
然而高一下学期,还是有同学开始传开了,黄英也听到了一点点,但她宁愿假装不知道。一个周末,她和一名女生留在班上做卫生,突然那名女生拉住黄英的手问:“英姐,大家都说你是打了四年工又来读书的,是不是真的啊?”黄英脸腾一下红了,她“嗯啊”应付着挣脱了女同学,掉头就跑了。以后再没有人问过她。
18岁的李志杰,高二文理分科时,他和黄英做了同学。高一的时候,他听同学说同年级有个打了四年工又回学校读书的同学。李志杰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在他看来,这种事好像只在报纸上看过。
一次班里同学换改作文的时候,他正好分到黄英的那本。李志杰恍然大悟,原来这名同学就是黄英。黄英几乎忘记了那篇作文,但她记得,写那篇作文时正是她心情苦闷的时候,她用第三人称,写了一个外出打工的女孩,在回校读书后遇到困难的压力,写对家人尤其是父亲的感激。
李志杰扶着眼镜,回忆着他看到那篇作文的感受,经历单纯的他,被黄英“对爸爸真挚的感情深深感动了”。
自言人生已够曲折
刚下过雨,暮色在身后,黄英穿着一对浅蓝色的塑料拖鞋飞快地走着,从村口到她家有两三百米的泥路。她低着头一味地走着,泥巴粘着鞋底,身后跟着记者。一路上有三三两两村民抱着手看,黄英眼皮都不抬,一直到她家门口,她才轻舒一口气,不好意思地笑笑:“好多人看我们呢。”
家中,63岁的父亲,头发全白。
坐在桌前捏着自卷的纸烟,烟已经几乎烧到指头,还不舍得扔掉。他赤着上身,古铜的肤色像上了一层釉。黄英亲昵地轻拍着父亲的肩膀:“以前这里有很厚一层茧,我总说阿爸有个‘铁膊头’。”
老黄掰着手指头算,1995年以前,他挑了8年的矿石,靠一天十几元的工钱,供孩子们读书。1988年,大女儿读完小学就外出打工,供弟弟妹妹们上学。家里孩子里,独她没受过高等教育。靠老黄打散工、大哥的微薄薪水也挤一些,二哥终于读完大学。黄英主动打工四年,又帮三哥得以顺利大学毕业。现在,到黄英了,哥哥们都会尽力。这个农民家庭,四个大学生的诞生过程,基本是在接力中完成。
这几天村民都听说老黄家的小女儿黄英也考上了大学,几天来陆续有镇领导上黄家慰问,还有记者来采访,别说村里人谈论,连20公里外的县城里头,都有好多人在说这件事,在县委工作的小植说,有的同事还把登这则新闻的报纸剪下来拿回家,激励自家不爱读书的小孩子。
可是哥哥们不希望黄英接受太多的采访,也不愿对过去说什么。
7月11日,大哥回家帮新房挑砖,他敏感地对摄影记者的镜头摆手说不。他仅肯说句给小妹黄英的祝愿:“将来能找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
老黄说,儿子们不想太出名,只想平平静静地生活。
而黄英对出名已经不像高中时那么介意了。记者问:“不怕以后大学同学议论你的经历吗?”
黄英仰起脸笑了:“不怕!生活是自己的,别人又影响不了。我的人生已经有这么多曲曲折折了,以后再怎么难,也会有办法解决。”(记者石磊特约记者谭扬汉)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