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外宣微记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全文请申请授权
英国《经济学人》3月31日的一篇文章说,外国品牌遭遇中国舆论场抵制后,补救之道其实有既定套路可循:先道歉,然后保持沉默,再对中国文化表达一下尊重,静待怒气平息。
按照这个“套路”,H&M31日发布的最新声明显然有些“不按套路出牌”。H&M在声明中重申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并希望重获中国消费者的信任,但只字未提新疆。
此地无声胜有声。
H&M不按“套路”恐怕也是一种态度,一种试图在中西政治文化鸿沟之间走钢丝的态度。
2021年1月,特朗普政府最先抛出“棉花禁令”,而拜登上台后依然“萧规曹随”。《经济学人》一句话道出了原因:
Joe Biden China- more about human .
熟悉冷战历史的读者由“China-”一词或许会想到“red-”,“red”代指“”,“”意思是“对共产党员或者亲共者进行迫害”。
参见英文释义: or () on .
《经济学人》把“red”替换成“China”,容易唤起读者的冷战记忆,用词可谓“稳准狠”。这个词的意思近似于“逢中必反”。
这几年,“China-”的代表人物非蓬佩奥莫属。以蓬佩奥为参照系,拜登少一点“China-”,但谈到对华关系时,多次强调“美式价值观()”,总好说一句“That’s who we are”。“美式人权”便是“美式价值观”的重要一环。
但是,中美在“人权理念”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加之“美式人权”自身也不乏缺陷,美国以“价值观”驱动的对外政策便往往显示出“双标性”,甚至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因此,在某些问题上,中西方总是尿不到一个壶里去,且各自立场坚定。
不管从“价值观”还是从“现实利益”角度去看,棉花以及背后涉及的问题有着高度的敏感性、复杂性与长期性,而H&M的不按“套路”在今天的舆论场也就显得格外刺眼了。
《经济学人》这句话也再次表明,拜登治下的美国对华关系与特朗普时代有所区别,但或许更加复杂。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近日在讲话中剖析了当前中美关系的三个方面,可归纳为三个单词:(对抗),(竞争),(合作)。
按照布林肯的话说,中美关系中“对抗性”的一面会越来越突出。
未来,在中美价值观激烈碰撞的地方以及关乎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对抗性”将进一步凸显。H&M卷在中美“对抗”的风暴中如何自处,中外舆论会如何反应,值得进一步关注。
注:《经济学人》3月31日文章链接: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