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报讯(记者傅翔龙报道)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白鸟湖片区管委会金桥社区居民张永清家里,有几部不同时代印记的收音机。
1963年从甘肃省武威市来到乌鲁木齐市,张永清在原王家沟六队务农。家里6口人,只有他和母亲两个劳力,一年下来,几千个工分也换不来多少收入。
上世纪70年代,张永清家里有了第一部收音机,从新中国成立到这个时期,收音机是百姓家中的“大件儿”,人们几乎从这里获取所有信息。“上世纪60年代生产的收音机,‘红灯’牌的,大红色塑料机身上有‘抓革命促生产’口号,很漂亮。”张永清说。
张永清说,那个时候,人们的文化生活非常单调,除了一年看上几场样板戏电影外,几乎没有文化生活,因此听收音机就是最大的享受,从收音机里听到了外面世界的变化,它陪伴我们度过了许多时光,甚至到地里干活也带上收音机。
改革开放后,张永清从收音机里也“听”出了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样的名词,就是从收音机里听到的,那段时间,我们农民最关心的就是这样的消息了。”
除了政策的变化,张永清一家人还听到了更多的变化:广播里有个节目叫“电影录音剪辑”,《叶塞尼亚》《佐罗》《茜茜公主》《罗马假日》《魂断蓝桥》等外国经典电影,我们都是百听不厌,孩子们也喜欢听“小喇叭”里孙敬修讲的《西游记》故事。
1983年,那部“坏了修,修了坏,坏了再修”的“红灯”牌收音机,终于修不好了,张永清家里又添了一部新的收录两用机。这次的品牌叫做“金义”,是广东东莞一家电器厂生产的,不仅能收听更多的节目,还可以播放和录制磁带。
2002年,“金义”牌收录两用机也因为反复修理实在是用不了了,张永清的女儿给他买了一部屏幕尺寸超大的带视频的收音机。
带视频的收音机满足了张永清边听边看的愿望,但毕竟有点大,携带不方便。为此,张永清又买了部随身携带的“金正”牌小型收音机,早晚锻炼的时候,揣在兜里或挂在脖子上,边听广播边锻炼。
前些年,爱跳广场舞的老伴李月琴又给家里添置了一部手提式收音机,不但可以收听几十个频率的节目,还具备智能蓝牙、免提通话、一键录音、来电报号等功能,并配备了重低音音箱,广场舞舞曲一播放,就引来了小区里众多爱锻炼的老人们。
“改革开放带来这么大的变化,这样的日子,过起来真是攒劲!”张永清说。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