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僧人,名叫“智通”,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能理解“三身四智”,于是请教于六祖慧能。
六祖说:「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
所以“三身四智”的“三身”,其实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这里就不展开讲了,可以去看前面的文章。
六祖接着说:「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
所以三身佛人人本具,如果离开了自性而谈三身,就是有身无智,这个有身的身就是凡夫的身体。
如果悟道三身都是出自自性,这就是「四智菩提」,其实就是般若智慧。
“智通”还是无法理解,于是继续问六祖:「四智之义,可得闻乎?」也就是问什么是四智?
刘祖说:「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
其实意思就是说:有了三身,其实就是明心见性,悟道成佛了,自然就有了「四智」,所以说「既会三身,便明四智」。
如果没有三身,也就是没有悟道,就无法具备「四智」,此刻只要一谈「四智」就是妄念,因为是再用分别识思考,就是着了「四智」的相。
是在用“世智辩聪”去思虑开悟后才有的「四智」,这怎么可能得到「四智」呢?
即使明白「四智」,也无法真正具备「四智」,只能明白「四智」的大概,遇事时还无法真具备「四智」。所以才说「即此有智,还成无智」。
佛家常说“由识转智”,凡夫有八识,悟道后会转为“四智”。
所以六祖说:「如上转识为智也。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通顿悟性智。」
所以「四智」就是:“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八识”则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前“六识”对应的,其实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即“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它们的关系在《心经》里有讲过了,这里不展开了。
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应缘接物时,如果第六识的意识开始分别、判断、思虑,那么就会变为妄念。
而之所以意识会出现分别,是因为第七识“末那识”,“末那识”也叫“意根”,也就是“我执”。
因为有“我执”,所以才会出现分别,分别出美丑、善恶,然后美的我就喜欢,丑的我就讨厌。
也正因为有个“我执”在,于是遇事时,只偏爱自己喜欢的,其实这个自己是假我。
而真我则是第八识“阿赖耶识”,也就是如来藏。《楞伽经》云:如来藏,为无始虚伪习气所熏,名为藏识。
因为没有习气熏染,清净无染,所以第八识“阿赖耶识”又叫“无垢识”,其实就是悟道的状态。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