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广东出发#位于珠江南岸的南华西,据说是如今海珠区的发源地。
老一辈的广州街坊,习惯将珠江以南的海珠区称为「河南」,最初它被视作是执地佬(拾荒者)才住的地方。
直到清代年间,广州成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河南逐渐兴旺起来,其中占尽地段优势的南华西更是如此。
后来,十三行的富商们相中了这里的临江景致、地价低廉,便纷纷买地建起豪宅洋房,这一带也就变成了隐藏在市井中的富豪区。
这些富商的住宅有很多都被保留了下来。直至现在,走在南华西上看到的传统建筑,完全不比西关东山少。
而且大部分都未经修缮和改造,还是当年的模样。所以也有人说,南华西是一个50年没变过的地方,仍保留着平淡日常的旧时光。
《城市一天》第八期,我们漫步在南华西的旮旯小巷,重温了河南地的过往故事,一览广州城50年前的风采。
对南华西的第一印象,是很多巷名都自带「龙气」。
龙骧大街、龙凤街、龙庆里、龙华里、龙阳里……大大小小五十余条「龙」姓巷子,可不就是广州最聚龙气之地。
在水乡人家眼中,「龙」也是「船」的意思。
作为珠江支流的漱珠涌,是南华西的灵魂所在,一泓活水涌贯穿整条街,几乎所有原住民的收入都与这条河涌相关。
*如今漱珠涌被埋在地底,如同早年的荔枝湾,成为了暗渠
在众多龙姓巷子中,「龙导尾市场」最为出名。
市场前半段卖着生活杂物、五金电器、内衣裤衩,各类百货应有尽有。
后半段有海鲜海产、瓜果蔬菜等食材。凡是生活必需品,都能在这短短几百米淘到。
过去有一种夸张说法,原住民一年到头都不用外出,因为一个龙导尾市场就能够满足日常生活的一切所需。
市场比马路面要低半层,入口是一条半层楼梯。每次下楼梯都觉得是一种仪式,一种瞬移至70年代广州的仪式。
*以自家窗户为门面的鱼档
龙导尾市场多年来一直没变,菜肉价格也比外面要便宜得多。
很多已经搬了出去的阿叔阿姨,会专程回来买菜。时常能撞见从前的相熟街坊,停在路中间高兴地聊上半天。
一路向南深入市场,有种身处旧广州的穿越感,岁月的痕迹都刻在了墙壁和招牌上。
两旁建筑墙面斑驳,砌墙的红砖外露,或横或竖,或整或缺,补丁痕迹清晰可见,没有丝毫的修饰。
路边的矮围墙布满斑点,墙上的宣传漫画还是多年前的画风。
在这里几乎看不到高楼大厦,三四层高的平房之上,便是一尘不染的蓝天。
置身其中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我们真的在广州吗?
离开龙导尾市场,通过蜿蜒曲折的小路拐入栖柵南街内巷,里面的路像九曲十八弯的迷宫。
我们在里面绕来绕去又回到原点,三分钟的路程走了十几分钟。
而在巷口打过照面的混色猫咪,比我们更早到达目的地「潘家祠」,并且已做完一套拉伸,懒懒地晒着太阳。
「潘家祠」的巷名听起来很像私人地方。但在过去,这一带确实是十三行富商潘氏的家宅范围。
传闻中的潘家富到漏油,连镬都镶金,全副身家比当时西欧国王都要多。
*如今潘家大院的地皮被拆分为学校、工厂、民居
潘家在此买地建宅后,「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间屋」的说法被打破。十三行的其他大小富商见状,也跟风在这里扎堆建房。
甚至连南洋海归、外省逃婚而来的富家子弟,都选择在南华西避世安家。
独幢洋房、趟栊大屋相间纵横在巷陌之间,还保留着当初的建筑形态。
虽然房子年久失修,断壁残垣的情况不胜少数,但从精致的老式窗花、纹路复杂的围栏、木门把手的雕刻中,能依稀感受到那段繁盛的曾经。
如今仍在老宅居住的大多是老人家。在稍显陈旧的屋檐下,弥漫着最平淡宁静的生活气息——
自制腊味和衣衫裤袜被统统挂到街边晒晾,没有固定位置,常常是先到先得,并随着阳光的方向移动。
几乎每家人的门前、阳台都种了满园花草,翠绿新叶为满落尘埃的外墙点缀了一份鲜活生机。
虽然南华西不复昔日繁盛,但作为富庶之地的建筑风貌和生活气息全被保留了下来。
从迷宫巷绕回路面,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骑楼街。这里是旧河南最繁盛的商业街,从同福路一直延伸到洪德路。
若时光倒退几十年,江南西还只是一片菜田,河南最时髦的百货大厦、唯一的电影院,都坐落于此。
*如今河南百货大厦已拆除,河南电影院变成了木偶剧院
一幢幢「长出脚」的房子骑在街道半空,商铺在檐下一字排开,路人沿着长廊一路扫货。
楼下作铺,而楼上则用来住人。下午时分,一束阳光打在阳台外墙上,透着一份舒惬和安稳。
广州素来冬短夏长,夏天炎热,雨水又多。而骑楼街正好能遮阳避雨,无论天气如何,都一样旺场。
听附近街坊讲,当时的商业氛围从骑楼街一路蔓延到洪德社区。
付不起铺租的小贩,便摆地摊售卖各种日用品,附近住户也打开自家大门做起生意。
商品以内衣裤袜发卡首饰居多,自发成一条女人街。档主拥有超前的「猜你喜欢」触觉,妙龄少女少妇总能在这里淘到心仪的小玩意。
时过境迁,风靡一时的女人街拆迁,只剩下几个用铁棚架起的档口。档主阿姨都坐出门口吹水闲聊,门庭若市的情景不复存在。
不仅老建筑保留了当年的模样,老字号也还是熟悉的味道。经营没超过20年的店,都得不到土著的老字号认证。
学生仔挚爱炸物,就算冒着被阿妈「藤条焖猪肉」的风险,都要吃上这口干香酥脆。
从97年就开始摆档的「炸姨」,是附近南武和33中学学生的小聚地标。每到放学时间,学生把档口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围住,是这条路上多年不变的风景。
调皮学生还偷偷在炸姨招牌中写个「加」字,变成了粤语意为装蒜的「炸加姨」。
藏匿在巷子里的「金月美食」也是炸物天堂。
猪扒包至今只卖八块五,薄薄的现炸猪排仍是学生时期偷吃的味道。
几块钱的炸物滋味虽好,但毕业后,学生们也很少再特地回去帮衬,甚至在吃过更贵价的天妇罗后,将它们抛诸脑后。
直到仔女上了同一家中学,发现他们偷偷在外「加餐」,才想起自己那段吃完被揍,但下次还敢的青春记忆。
除了挨揍的回忆外,南华西还有不少合家欢选择——
拥有食疗功效的「芬芳甜品」和「安乐炖品」,同样是看着小熟客长到为人父母。
得了小病小痛的街坊,从来不考虑去医院或吃药,而是统统到「林氏」执翻剂「私人定制」凉茶。
客人把舌头一伸,档主望上两眼,是彼此多年来心照不宣的默契。
有很多人看了社交平台上过度美化的文字和照片后特意来寻,体验后却留下环境差、东西一般、没有服务的评价。
但有一条获得了很多人点赞的评论,相信是说出了很多土著的心声——「普通嘢,唔好嚟,我唔想落街食碗面都排队。」
都知道南华西以老店居多,新店寥寥无几。但是特意去找,仍能觅得一二。
「和平行旅」在一排老店中显得十分出众,它集青旅、展览、咖啡于一体。冒犯而有趣的脱口秀开放麦,好像看得懂又没完全懂的展览,都是年轻人喜欢的元素。
它披着潮流文化的外衣,但体内依旧带着老店的基因。
住在青旅的人来自天南地北,大多喜欢热闹。初相识就能聊到火热,这种纯粹的面对面交流,似乎只广泛适用于互联网还没普及的年代。
而藏身在巷子内的「西册咖啡」正好相反,喝到的是时下大热的浅烘手冲,但店里的装潢布置,看上去无异于相邻的老宅。
从主理人口中得知,他们租下这里已经两三年了,起初把这里当作旧家具的陈列室,咖啡只是副业。
铺地的花砖,有年代感的摆件,满屋都是主理人淘回来的旧家具。在古屋里静坐一个下午,也算是体验了一回原住民的生活。
时光在南华西变得特别缓慢,我们走在路上,幻想着住下来的惬意和自在。但老住户却笑言:「看着是挺好,给你住怕不敢来。」
这里的建筑都保留着最原始风貌,换句话说,就是年久失修。水管老化、墙体脱落的问题影响着居民正常生活。
老鼠更是常客,每个新鲜水果上都可能会被留下「到此一游」的牙印。
所有触动游客按下快门的古老痕迹,在原住民看来却是苦恼,「外面的人总希望可以保持市井风情,但里面的人却盼着能早日拆迁换新居」。
这两年不时有南华西要复修的消息传出,漱珠涌也有望重见天日。
正在围蔽施工的路段,停靠在桥头的三轮车,以及等着来活的搬运工人,都预示着这里即将换上新装。
那么趁着南华西仍然是「古」而非「复古」之时,花一天时间,再去和50年前的广州见一面吧。
下一期城市一天想看广州什么街区?
快来留言区告诉我们!!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