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鳥”部的四个汉字:“[母鳥]、鷮、[唯鳥](鷕)、[上畾下鳥](鸓)”。这四个汉字,在现代汉语均已不常用,但我们仍沿《说文解字》字序往下讲。本课需要注意的是“鸓”字,因为许慎《说文解字》对这个字讲解得非常详细。四个字的详情如下:
1、[母鳥]。读wǔ。《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母鳥],鹦[母鳥]也。从鸟,母声。”形声字。本义是鹦鹉。
关于鹦鹉这种鸟,上一课,我们已经详细说过,它俗称鹦哥,头圆,嘴钩状,舌大而软,能模仿人说话,羽毛美丽,有白、黄、赤、绿等色。生活在热带丛林中,吃果实。
(鹦鹉)
《广韵·麌韵》:“鹉,鹦鹉,鸟名,能言。[母鳥],同鹉。”《山海经·西山经》:“(黄山)有鸟焉,其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母鳥]。”
[母鳥]的小篆写法如图:
([母鳥]的小篆写法)
2、鷮。读jiāo。《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鷮,走鸣长尾雉也。乘舆以为防釳,著马头上,从鸟,喬声。”形声字。本义是鷮雉。
(鷮雉)
关于鷮雉,现在已不知确为何雉,只知它是雉的一种。它存在于《说文解字》《山海经》《诗经》等典籍之中。依其状况,似应是长尾锦鸡。
所谓的“鷮雉”,鸡的一种,尾长,走且鸣,性勇健,肉鲜美,羽可为饰。《尔雅·释鸟》:“鷮雉。”郭璞注:“即鷮雞也,长尾,走且鸣。”《广韵·宵韵》:“鷮,似雉而小,走鸣,长尾。”
(长尾锦鸡)
这里的“防釳”,即方釳,马头上的金属饰物,一说为避免马之间相互冲突,一说用为马割除网罗。该物上有方孔,用以插戴鷮鸡之类的长尾毛。
《诗·小雅·车舝》:“依彼平林,有集维鷮。”孔颖达注引陆玑疏:“鷮微小于翟也,走而且鸣曰鷮鷮,其尾长,肉甚美。”丛林茂密满平野,长尾锦鸡栖息在树上。
张衡《西京赋》:“若夫游鷮高鞏,绝阬踰斥。”李善注引薛综曰:“雉之健者为鷮,尾长六尺。”晏殊《中园赋》:“鷮介立以擅泽,乌群嗷而反哺。”
鷮的小篆写法如图:
(鷮的小篆写法)
3、[唯鳥](鷕)。读音有两个:
(一)yǎo。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鷕,雌雉声也。从鸟唯声。《诗》曰‘有鷕雉鸣。’”形声字。本义是野鸡叫声。
这里的“《诗》”,即《诗·邶风·匏有苦叶》:“有瀰济盈,有鷕雉鸣”。马瑞辰《通释》:“传:‘鷕,雌雉声也。’瑞辰按:《说文》:‘鷕,雌雉声也。’义本毛传。其实毛传恃望文生义,因诗下言求牡,遂以鷕为雌雉声耳,不知鷕本雉声,不必定为雌雉声。”
所以,这里的“雌雉鸣”,是不确定的,其实就是野鸡的叫声都可称为“鷕”。
又进一步,鷕可指所有的禽鸟叫声。《六书故·动物三》:“鷕,鸟鸣声。”《通志·昆虫草木略序》:“鸡雉之类,其喙锐者则其声鷕鷕。”
(二)xiào。这个读音出自《集韵》。野鸡。《集韵·筱韵》:“鷕,雉也。”《太玄·逃》:“次五,见鷕踤于林,獭入于渊,征。测曰:见鷕及獭深居,逃凶也。”
鷕的小篆写法如图:
(鷕的小篆写法)
4、[上畾下鳥](鸓)。读lěi。《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鸓,鼠形,飞走且乳之鸟也。从鸟,畾声。”形声字。本义是鸓鼠。
所谓的“鸓鼠”,即现在所说的蜜袋鼯,它与鼯鼠略有区别。但《玉篇·鸟部》称:“鸓,鼯鼠,又名飞生。”现在我们已经可以肯定,鼯鼠不是蜜袋鼯,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动物。
(被当作宠物的蜜袋鼯)
关于“飞走且乳”四字,是“一边飞,一边哺乳”,这跟它的古名“飞生”意思相近,因为“乳”有“生殖”之义。
桂馥《说文义证》引《南越志》:“高要县有飞鸓,肉翼,如蝙蝠,狸头鼠目,一曰鼯鼠,且飞且产,子便随其母而飞,其鸣如人叫,尝食火烟,至聚落则为灾也。”桂馥说“鸓”边飞边产子,是不准确的,因为蜜袋鼯是有袋类动物,小蜜袋鼯是在母亲的“口袋”中成长的,所以,它不是边飞边产子,因为蜜袋鼯小鼠可能在母鼠飞翔时掉落,古人观察它,就认为它“边飞边产子”了,其实这不是产子,而是育子在袋。
如果我们认真一点,《说文》这里的“乳”当作“哺乳”更合理些,也说明许慎的《说文》也是非常严谨的,因为他不说鸓“边飞边产子”,只说它“飞走且乳”。
鸓鼠前、后肢之间有宽大而多毛的飞膜,尾长,能在树间滑翔,生活在高山树林中,常在夜间活动。《本草纲目·禽部·鸓鼠》:“时珍曰:此物肉翅连尾,飞不能上,易至礧坠,故谓之鸓。”李时珍说得清楚,“飞不能上”,其实就是滑翔;“易至礧坠”指的是像投木、投石一样的坠落,“礧”,大石。这也说明了“鸓”得名的原因。
鸓还是传说中的动物名,形状像鹊的怪鸟。出自《山海经·西山经》:“翠山,其鸟多鸓,其状如鹊,赤黑而两首四足,可以御火。”郭璞注:“鸓,音壘。”
鸓的小篆写法如图:
(鸓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760,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