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7月14日讯(刘杨)“生、旦、净、末、丑,样样来一回。”什么样的教研形式像“川剧变脸”一样精彩不断?班级不变,教室不换,教师“走课”为学校注入了怎样的活力?四川省成都市金沙小学校长钟樱带领学校不断探求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在历经了老带新的“师徒制”、小组合作的“导师制”后,学校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方式,用“走课制”唤醒教师的职业自觉,为教师队伍建设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教师“走课”形式“走”出了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也“走”出了组织文化的变革。

blob.png

教师怎样上课的背后,是学生应该怎样学习

金沙小学是一所普通小区配套小学,以“建设一所有文化的新学校”为追求,快速发展成当地的优质名校。随着学校规模的数倍扩大,成熟型教师的数量却成了发展瓶颈,近300位教师,平均年龄32岁,入职不足3年的教师100余人,占到36%,占少数的成熟型教师还要被分派到三个校区,从此“咫尺天涯”,如何尽快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2014年,金沙小学开设了上百门“梦想教室”选修课(校本课程),各校区通过学生选课走班的方式参与其中,问题接踵而至,走班中有不少孩子因为年龄太小会不小心“走错”,个别孩子还会找不到自己该去的教室,也有部分孩子因为没报上“抢手”的优质课会故意走错班或在别的班逗留,课堂教学效果得不到全面保障。

blob.png

基于教师不够成熟的困惑和学生走班学习的问题,钟樱带领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尝试着组成案例研究小组,用自己的特级教师工作室经费组建了“太阳鸟”文学社,征集五六年级热爱读书的学生加入每周半天的“梦想教室”课程之中,通过读书、管理书、推荐书来进行阅读教学的研究。读书内容既包括语文学科阅读、习作,也包括各学科共读一本书和双学科教师整合教学;管理书即是让孩子参与管理学校的开放式走廊,学着进行简单的图书分类,淘汰品质差、有争议的书籍;在推荐书环节中,钟樱除了负责荐书栏目的推文撰写,还带领六年级的15个学生,3人一组在一二年级走课,推广绘本阅读,孩子们通过写读后感、推荐语、演课本剧、制作PPT等有了很多收获,这种学习方式让他们终身受益。

在阅读研究教学过程中,钟樱发现每一个“走课”的教师和学生都会竭尽全力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每到一个班级,孩子们都会充满期待,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在实践中体会到,教不等于学,所有有深度的教学都必须建立在促进学生有深度的学习基础上;教师要科学认知教与学的过程,明确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这为后来教师全员‘走课’探好了路。”钟樱说道。

blob.png

2016年,金沙小学第一轮“走课”实验在全校启动。走课计划包括课程内容分配、教师分工、课时安排等方面,从而形成人员、内容、时间、空间的有机整合;走课时首先集体研究“走课”主题,再根据自身优势选择“走课”内容,并在开学之初向孩子们预告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习做好准备。

“没有人不想证明自己的价值,孩子们之间在比哪个班级课堂表现更好,教师们更是不愿意被自己的学生和同事否定。”钟樱表示,为了吸引学生,“一本经念到底”的做法已经行不通,要使课堂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教师得使出十八般武艺。带头开展全员全程“走课”的实验组教师们说:“一学期的课程就像川剧‘变脸’一样——生、旦、净、末、丑,样样来一回。在‘变’之中,打破了我们对原有班级、原有学生的刻板印象,发现了学生身上不曾被关注的‘闪光点’,对教师自身的成长也是一种促进。”“过去我们是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上课,现在我们是因喜欢上课而喜欢学习。”参与第一轮“走课”实验的孩子们表示,他们会期待着不同的教师走进自己的教室,为学习做好积极的准备,还会对“走课”教师给出不同的评判和比较。

用机制促进教师反思与共享,让“课”在“走”中深下去

“走课制”是学校为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而形成的新制度,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走课制”的建立就是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让每一个人成为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角,建立反思与分享的机制,找到他们的需求和动力。

blob.png

“走课”不是简单地调换上课教师,而是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科、年级、教学任务,自由选择组成3-5人的“走课组”,集体研究,分工合作。组内教师集体选择单元学习主题,确定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单元学习活动,并开展持续性评价;根据自己的教学优势选择承担单元学习中的“走课”任务,做好“走课”准备;每一次走课时,当班教师和当班学生4-6人做学情观察员,填写学情记载表,“走课”教师课后收集观察表进行统计;“走课组”全体成员进行集体教研,对当堂“走课”进行总结性评价,共同分析教材和学生,每走一次改进一次。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既能保证小学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又能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到不同教师精心准备的优质教学,还能促进教师间形成互帮互学、共研共成长的学习共同体。”钟樱表示,教师不断研究学生、完善内容、优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认知特点规律、研究学科特点与本质、正确把握教学规律的过程,教师的深度学习引领学生走向了深度学习。

2019年初,第一轮走课结束,实验组教师王雪成长为市级优秀教师、学校的语文大组长、学科课程中心主任,其他教师分别成长为区级、校级骨干教师。他们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年级成为新的“走课”组长,仅语文大组就形成了30多个“走课”小组。

“走课”激发教师潜能,引发组织文化变革

“走课”的制度设计要求每一个人每学期至少要走一课,因此教师们起初对“走课”这样的要求还有些抵触,认为增加了工作任务,每走一次都相当于传统的“公开课”,新教师不敢上,老教师不愿上。针对这一现象,学校规定在“走课”过程中,仅限于小组内部研究,只有教师主动申请开放,学校行政导师和其他教师才能进入教室听课,这一举措让教师们的教学任务轻松了不少,行政导师也不用经常去听整堂课,可以用更多的精力巡查全校区的教学秩序。

blob.png

随着走课的“开展”,教师们惊喜地发现,人人都在上“公开课”,每一个人都有拿得出手的经过反复锤炼的经典课例,都期待在不同的班级找到成功的喜悦,全校越来越多的老师参与进来,打破了过去只有少部分教师上“公开课”的局面。“教师能够根据自身的性格特征、兴趣特长,自主选择擅长的教学内容‘走课’,教师的职业自觉被唤醒,教师的个性被解放。可以说,做到了‘人尽其才’‘充分发展’”。钟樱表示,这种为了孩子而开始的“走课”,既给了孩子更多的优质课堂,又给了教师更充分的选择权,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学校“导师室”是为全面监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所设的部门,功能主要是指导、检查和督促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考核教师工作情况,并依据教师实际工作情况评优、晋级。过去,教师们常常因为未完成教学交流、课堂展示或成果发表等工作无法评优和晋级。小组内“走课”后,每一位教师每学期需要上交“走课”过程中的所有资料,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包、学生作业设计、学情观察表,通过导师室审核存档并将一部分经典课例在学校课程资源中心共享,教师们随时可以选择使用,还可以在同学科、同年级小组间交叉“走课”。大家互相分享各自成果,“他山之石”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从而减轻了工作负担。现在,“导师室”的重要工作已经演变为指导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帮助各“走课”组确定研究方向,定向追踪实施情况,收集整理“走课”方案,建立教师课程资源库等。

“走课制”让教师成为舞台上的主角,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展现自我,各级公开课比赛和展示活动报名的人多了起来;教师上传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反思变得有特色、有内容了;教师之间的工作分配协调起来更容易了;教师的职业倦怠几乎消失了,越来越多的教师主动向“导师室”申请晋级。

“‘走课制’带来的组织文化变革,促进了教师教研方式的转型,变学校行政管理为行政引领;实现了校内教育的高位均衡,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建立起教师学习共同体,最大限度地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钟樱表示,学校的制度演变产生了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与“选课走班”中的“走班”不同,金沙小学的教师“走课”模式是学生的班级不变、教室不换,由不同的教师轮流走进各班教室开展教学活动。钟樱认为,“走课”的“新”不在形式,而在于学校对每一位教师的角色要求,让组织中每一个成员都变得非常重要,缺一不可;在于把每一位教师走课的过程作为教师“磨课”的过程,变成全体教师和学生成长的过程;在于将一学期只有一两次的深度教研变成了每一位教师工作的常态。

blob.png

“教师工作在课堂、成长在课堂,帮助教师上好课、帮助教师通过上课而成长,体验到作为教师的价值和尊严,始终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钟樱介绍道,“走课”将全体教师裹挟进自觉教研之中,激发了教师发展的内驱力和潜能。目前,学校已形成各学科近70个“走课”小组。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声明: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