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将乐县白莲镇大里村,永兴农业专业合作社社员正操作无人机进行田间作业。
日前,在将乐县万安镇万安村,村民利用农机抢抓农时,进行插秧作业。
东南网4月7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罗昱伦 通讯员 董观生 黄言亮 文/图)
核心提示
清明时节雨纷纷,春耕备耕正当时。连日来,在将乐县白莲镇永兴农业专业合作社,打土机、水稻育苗播种机已开足马力运转,理事长杨勇正和社员一起为今年的春耕备耕工作忙碌着。“春耕开始之前,我们就已经收到了不少服务订单。多亏了这些农机,让备耕的准备效率提升了许多。”杨勇满脸笑意。
地处闽西北的将乐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17.9万亩的耕地中,山垄田和梯田占比高达60%以上。耕地条件差、农业劳动力不足的现实情况,使得部分乡镇存在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现象。“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农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带来山区农业发展新动力。针对丘陵地区水稻生产发展短板,近年来,将乐县凝聚多方合力,深化机艺融合,推动形成水稻生产机械化、推广方式创新化、服务方式市场化的发展格局,让山垄黄土地再次焕发绿色生机。
2024年3月,将乐县凭借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亮眼成绩入选农业农村部第一批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名单(主要农作物类)。
敢于吃螃蟹的人
“张主任,今年的现场会啥时候开?新技术记得先给我们用用。”一大早,农户魏成杰便兴冲冲地敲开了将乐县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主任张玲的大门。
作为将乐县成杰种养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魏成杰喜欢新鲜事物,对钻研尝试新技术很有热情。敢于尝试的他尽管不被理解,甚至被贴上“不踏实、不靠谱”的标签,仍初心不改,终因一次“出乎意料的收成”令人刮目相看。“2021年春耕时,因为托管别人的田,没时间管自己的田,只抽空用直播机播种,用无人机施肥、除草,收成竟比那些种粮‘老把式’还要好,他们非常吃惊,都缠着我分享经验,这可都是新农机的功劳。”魏成杰饶有兴致地分享着,眉眼间尽显得意。
如果说大胆尝试新技术的魏成杰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敢者,将乐县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主任张玲无疑是为勇敢者“第一个捉螃蟹”的人。
自2006年来到中心工作以来,她便开始了水稻生产机械化、现代化的探索。2011年将乐县引进机插秧技术,虽令效率有所提升,但山垄田复杂的地形条件让技术推广受到限制。“应该为农户提供更多模式选择。”
2018年,罗锡文院士团队在江西开发出水稻直播机的消息激起了张玲的兴趣。她联合农技部门,迅速集结一支由农机、农技专家及合作社负责人组成的团队前往考察。水稻直播机的使用可以省去育秧、插秧等麻烦步骤,比起机插秧的效率又提升不少,这一考察结果令众人十分满意。可也有人表示担忧:“东西好是好,但是咱们那里的山地用得了吗?”
“能不能用,也得先试试再说。”2019年5月,将乐县引进示范推广水稻直播机,在白莲镇开展试验示范种植20亩。农机、农技专家技术指导组一边为农户提供全程跟踪技术指导,一边依据实际情况总结规范技术路线。10月验收时,示范片平均亩产609.7公斤,比该田块往年平均亩产增加干谷45公斤。试验获得成功,将乐县成为福建省率先引进水稻直播机的县区。
“当初直播机推广资料上所列出的适用地区并不包含福建省,我们示范成功后,院士团队也感到十分惊讶。”张玲说。
水稻直播技术的应用,成为将乐县山区水稻机械化种植难题的破局开端。在农机、农技部门人员的技术攻关下,根据县域内不同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逐步形成机插秧、机械穴直播、无人机飞播三种机械化栽培模式,针对早稻等不同稻作类型制定了不同的机械化技术路线,机械化种植从机插秧“单选项”转变为技术模式“多选项”。
直播间里看“直播”
想要耕好农户的田,先得赢得农户的心。新技术如何获得大家的认可,成为机械化推进的关键所在。“我们依据时节,在耕作开始前举办现场会,为农户介绍新农机与新技术。”对这个问题,张玲给出相应解法。
突如其来的疫情,却打乱了原有计划。2020年初,各地发布了禁止人员聚集的通知,准备多时的现场会面临停摆危机。可农时不等人,错过耕种时节的推介将失去意义。技术推广似乎走进了死胡同。
一筹莫展之际,张玲找到将乐县融媒体中心寻求帮助,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能否运用技术手段,把摄像机搬进田间地头,用一场“云上水稻直播推介会”为新技术“带带货”?在对相关细节方案进行商讨后,双方都认为值得一试。
田地里直播农事,在全省范围内都是头一回。福建省农业机械推广总站也对这个新路子很感兴趣,帮助将直播间的二维码链接推广给各地农业相关部门,一场“直播间里学技术”的别样现场会拉开帷幕。
新尝试收获满堂彩。直播间内对于各种新农机的讨论不断刷屏,在线累计观看人数近13万人,打破了传统机具推广的“天花板”。“一场线下现场会最多能来100人,原本预计能有500人观看直播就算完成目标。”张玲兴奋地说,在直播结束后,陆续有来自北京、内蒙古的农机部门打来电话,询问相关新经验,将乐县一时间成为农机推广备受瞩目的地方。
直播推介大获成功,还受益于各业务部门协调合作的新方法。以往,与农耕相关的农机、农技、植保、种子、土肥分属五个业务部门,各自承担技术示范和推广任务。可对单一作物种类而言,单项技术的应用成效远不如多项新技术叠加应用显著。近年来,将乐县改变过去单项技术推广做法,积极开展农机“1+N”融合示范推广,在深化机艺融合的基础上,注重示范田的品种选择和田间水肥管理,“1+1>2”的效果反映在增产的水稻上,赢得了农户们的交口称赞。
如今,每次现场会俨然成为农户们翘首以盼的“嘉年华”:2023年在万安镇举办了全市首届机收减损大比武和全县首届机插秧技能大赛,稻田化身赛场,既为机手们提供展示技能的舞台,又让农户们能更直观感受不同品牌、型号机械的作业效果。今年,一场人与农机间的“插秧比赛”正在酝酿之中。
“每年的推广方式都经过精心策划,为的是能不断给农户新鲜感,吸引他们持续关注。”张玲说,“推广的核心,是改变农户的固有观念,让他们能够信任农机,使用新技术。”
做给农民看,帮着农民干
机械化生产方式凭实力赢得农户认可,杨勇正是其中一员。
2019年现场会,作为收割机机手的他约上三五好友前往参加,现场的各类农机让他大开眼界。受到触动的他随后和朋友成立了合作社——将乐县白莲镇永兴农业专业合作社,并主动与张玲联系,希望承包20年农机中心的示范田种植工作。
“农机的使用可以大大提升作业效率,做给农民看,帮着农民干,发挥我们的力量,让山区田地重新‘绿’起来。”杨勇说。
这正是近年将乐县农业发展的缩影。针对“谁来种地,怎么种地”这一现代农业发展难题,将乐县创新打造以农机合作社为主题的“农耕保姆站”,为小农户提供水稻“耕、种、收、防、烘”全程机械化服务,令农耕出现全新改变。
农机耕种,让土地“活”起来。山垄田以前主要靠人工耕作,如今镇上多是留守老人,“不好耕、没人耕”是田地撂荒的一大原因。“大型机器不好进入的地块可以用无人机飞播,机插秧能提升30%产量。智能化设备为活用土地带来新对策。”杨勇说。
据了解,2023年,将乐县农机合作社复垦撂荒地及零星土地6000余亩,受益农户1260余户。
规模经营,让收成“涨”起来。以往,农户的田地面积小且分散,生产效率低。交由合作社进行社会化管理,可对种植作物、耕作时间与耕作模式进行统一规划,便于合作社农机前往进行统一服务,形成规模化效应,令农耕生产更加集约化。
据测算,同一耕地上,同一时间种植同一水稻品种,连片托管面积达30亩以上,机械作业成本降低10%,全程托管服务亩均节本增效在150元以上。
“培养一支懂农机、会栽培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农机化可持续全面发展提供保障,是我们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我们将围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抓重点、补短板,推动农业机械化全面、高效发展,为保障粮食安全贡献‘将乐力量’。”将乐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余芳顺说。
记者手记
转变观念 因地制宜
福建日报记者 罗昱伦
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破局的关键何在?面对这个问题,将乐县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主任张玲给出的答案并不复杂:转变观念,因地制宜。
引进技术,不能只是“拿来主义”。任何一项新技术、一台新农机,都有它相对的适用范围。如果不加甄别改造,只管“拿来”,结果通常会事倍功半。立足地域实际情况,在进行研究调试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让新事物“服水土”,才可发挥最大效果。根据不同大小的山垄田,推广团队将原本固定耕作十行的直播机进行加宽或缩减,使其更好适应县域内不同地块,推动水稻直播技术在县域内的广泛应用。原本一台播种机只能用于一个作物播种,完成全季多种作物的播种作业需要购买多台播种机,易造成资源的浪费与闲置。团队通过与农机生产商积极协商、合作,最终改进出通过切换模具实现“一机多播”的新型播种机,成功实现降本增效。
推广技术,切忌只顾“一推了之”。农业机械化能否推广的重中之重,不在于是否有先进的技术,而在于能否改变农户传统的思维模式。只有获得农户的接受与认可,新技术、新机器方有用武之地。为此,将乐县一方面不断突破千篇一律的推介方式,采用线上直播、线下推介、农机操作比赛等创新形式,持续给予农户新鲜感,吸引他们主动了解新农技。另一方面,通过邀请农户观摩示范田种植全过程,并通过购机补贴等相关政策扶持,让农户亲眼见证新技术带来的产量提升,亲身感受降本增效带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效益,促使他们从“劝着用”到“主动用”,激发出农业生产新活力。让“沉睡地”变身“致富田”,保障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