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作家、评论家,这完全可能是在同一个人身上体现的。比如说董时进,他是农业经济学家,同时也是评论家和作家。我欣赏他坐得住书斋,下得了田野。在我对他的作品进行研究时,他的慈悲、独立、远见与赤子之心都深深打动了我。胡适我也很喜欢,以前谈得比较多。至于国外,我想特别提一下阿尔伯特·加缪。我喜欢加缪,有很多原因,比如他的天才式小说《局外人》,这是他26岁时的作品。我喜欢加缪对人生与世界的态度。人是悲情的存在,就像王尔德说的人生因为有美所以注定是悲剧。而在加缪那里,人却是一种可以对抗悲剧的存在,他正视人世无穷的荒诞与苦难,但并不忽略阳光可以温暖我们的身骨。他看到死去上帝之后的人类更自由,更看到了人类的责任因此更重。同样让我欣赏的是,加缪试图在人类西西弗斯般周而复始中的徒劳中寻获意义。《慈悲与玫瑰》里有一些内容与西西弗斯有关。我甚至还画了一幅与慈悲有关的西西弗斯图,并把它用在了封面上,这本身也是对加缪的一种致敬。

9/你在南开大学任教,先后在巴黎留学、到东京和牛津做访问学者,你认为国外高校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之处?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吧。这方面我只想说,中国教育的问题在教育之外。国外的如果有可以借鉴的,那就是让教育回到教育本身。

10/在江西永修农村的童年生活中有哪些对你影响深远的经历?

首先我不歌颂贫穷,如梵高所说,贫穷妨碍成长。如果小时候我有很好的教育条件,至少我对音乐会多一些了解。我在过去的文章中偶尔也会提到自己在音乐方面的遗憾。艺术是人最接近神性的地方,就成长而言,我至今无法深入体会音乐之美或许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

11/你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受什么影响最大?

主要是以下几方面吧,一是农村的生活经历,它给我的更多是经验思维。因为接近底层生活,对时代的虚饰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也因此更接近生活的本质。二是来自书本等媒介的古今中外的知识。它们不仅开拓了我的视界同时也增进了我理性的成长。三是我个人的游历,无论是从乡村到城市,还是从中国到国外,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是阅读。不过,总的来说这些因素对我的影响并非决定性的,最终的关键还是我如何思考和面对我所获得的这些价值观或者人生的境遇与素材。

12/最欣赏自己的什么品质?

罗素曾经说过他一生受到了三种激情的左右: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我身上的品质和这三种激情都相关吧。不过我觉得自己做得并不好,虽然每天都很忙,但我活得并不全心全意。人到中年,我希望自己身体下坡的时候,灵魂能够继续上坡。我所有的努力,无外乎让自己看得起自己,让我觉得这一生是值得过的。

13/喜欢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

很难说我刻意交过什么朋友,这是一件很随缘的事情。更别说朋友有很多种,就像中国人常说的“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堵墙”,这或多或少是个被功利化的称谓。与此相比,最难寻觅的是灵魂上的知己。我的微信朋友圈早就满了5000人,但真有什么事想说的时候,常常又是一种举目无亲的感觉。和很多人一样,我想我的骨子里是孤独的。好在我并不是一个爱倾诉的人,所以他人通常只会看到我的热情却看不到我的痛苦。如果实在有必要我会把内心的感受写成文章或书。虽然有的书有很多读者,但我也时常觉得自己是在自言自语。

14/你怎么看精英与大众的关系?

精英与大众只是一组被定义的概念而已,严格说它们之间的界线并不那么清晰。一个人完全有可能在不同层面既属于大众,又属于精英。至于什么是精英,我与很多人想的不一样。在我看来,凡是愿意拿自己的一生去担负某种理想的人,他就是其所在时代或者阶层中的精英。而我并不想将自己归类于大众或者精英,也是基于我对自己的责任意识。这些概念对我没有意义,我只属于我自己。

15/你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是更倾向乐观还是悲观?

乐观与悲观,如花开花落,是生命中的常态。我所理解的悲观,并不只是消极主义,更包括佛经里说的“以慈悲观世”。

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恍惚感。几天前的一个晚上,坐在牛津的公交车上,我便问自己,“为什么此刻坐在车上的不是年少的我,也不是年老的我,而是现在的我?而且,刚刚提出这个问题的我也在瞬间消失了。”这种恍惚感伴随了我很多年。人们常说“人死如灯灭”,可我总觉得当我离开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像灯一样熄灭。简单说,我与这个世界一样,都不那么真实。

很难说人生有什么意义,但这恰是我们可以寻获意义的关键。正如我在《慈悲与玫瑰》一书中所写,正是因为人生没有意义,人的主体性甚至神性才得以发挥。人生最大的希望就在于人有审美的能力与审美的激情。而美的存在,也恰恰是我们一切悲观的起点。

16/比较难忘的梦境?

我经常做飞翔的梦。比如有一次梦见自己飞上了天上,用手摸到了碧蓝的天空。后来又慢慢地落下,落在秋日森林橙黄的树冠上。我曾经把类似的梦境告诉一个朋友,他和我说培云你这辈子不用吸毒了,瘾君子的幻境不过如此吧。我听完大笑。

17/你怎样看待负能量?

负能量本身也是一种能量,必要的时候,它是对正能量的一种中和。比如一辆车吧,刹车对于油门来说就是负能量。但是没有刹车的汽车是非常可怕的。所以我们说一个社会要有多种声音,而不只是一种声音。同样,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相较于自由,责任可能就是一种负能量,但是没有责任的自由完全可能让一个人彻底失去自由。

18/触动你心灵的电影作品?

好作品太多了。如《肖申克的救赎》、《美丽人生》、《放牛班的春天》、《天使爱美丽》,都是些自救与救他的电影。人生而自由,却无所不在枷锁当中,拯救算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吧。

19/如果可以携带三本书去荒岛,你希望是?

《约翰·克利斯朵夫》、《小王子》和《局外人》。二十多岁的时候,《约翰·克利斯朵夫》拯救了我。我曾说这部长篇是我的心灵圣经。而《局外人》在我面对荒谬的世界时,的确给我了许多安慰。我虽然日日辛劳,骨子里却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至于《小王子》,则为我呈现了一个超拔于现实之上的想象的世界。很巧合,这些都是法国作家的作品。这并不意味着我偏爱法国文学,但我的人生机缘的确在很大程度上与此相关。

20/描述一个生活中你最享受的时刻/场景?

我太注重精神生活了。我所谓的享受通常也与此有关。比如在图书馆里读了一天书,晚上十点多最后一个从图书馆里出来。馆外是一片浓稠的夜色,此刻若有一阵阵凉风吹来,那种感觉美极了。

21/有哪些一直想做但还没有做的事?

写小说算是一件。年少时有这样一个梦想,至今仍被搁置,这让我非常不安。我无法改造现实世界,便想另起炉灶,叙述另一个世界。当然,这不是唯一的原因。同样重要的是,我相信我的创造性需要在一个更广阔的文体中方能得以呈现。我必须承认一点,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对意义的追求远甚于追求真理。

22/现在每天通常的生活/工作状态是怎样的(时间安排)?最近在忙些什么?

因为在牛津访学,我现在的活动半径基本都在牛津这座小城里。牛津大学的确是个了不起的学校。这里最让我迷恋的是平日里每天都有几十场讲座。当然,这也让我时常犯难,所以要花不少时间来挑选自己究竟去听哪一场。

23/未来三至五年的创作规划?

2017年是我最忙碌的一年。我试图把手上积压的文稿写完,不过显然没有成功,所以后面我会继续清理。未来三五年,我不能再搁置那些让我寝食难安的事情了。我决定再多给自己一些时间,做好一直想做而未能做的事情。作为思考者,我必须远离自己所处的时代,以求重生。我要关注一些更为广阔与根本的物事,这也算是近年来的一点感悟吧。

本版文/刘雅麒

” style=”:none”>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声明: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