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起死回生后,出榜招僧,想要修建“水陆大会”,超度冥府里的孤魂野鬼。
魏征、萧瑀和张道源奉唐太宗的命令,从全国各处官员推选出来的有道高僧中,一个一个检查选拔,最终选出了一名最有德行的高僧。
他就是玄奘法师。虽然他是唐朝总管殷开山的外孙,状元陈光蕊的儿子。但是,从出生以后,他就成为一名僧人,持家受戒。
魏征、萧瑀和张道源把检查、选拔的结果反馈给唐太宗:玄奘根源又好,德行又高;千经万典,无所不通;佛号仙音,无所不会。用今天的话来说,玄奘就是又红又专的人材。
唐太宗对检查、选拔结果赞赏有加,就赐予玄奘左僧纲,右僧刚,天下大阐都僧纲的职位;赐予玄奘一件五彩织金袈裟、一顶毗卢帽;后来,又赐予玄奘一件锦襕异宝袈裟、一条九环锡杖。
可以说,玄奘成为高僧之首,主要不是因为外公和父亲的势力,而是自己的才能和品德。
今天,我们就结合吴承恩的《西游记》第12回,探究玄奘的优秀品质。
01 不以貌取人,不自高自大
观音菩萨和惠岸来到长安,化身为两个疥癞和尚,身上穿着破旧的僧衣,赤着头,光着脚,手里捧着艳艳生光的袈裟。
这时,有个没有被选中的愚蠢僧人,身上带了一些钱,向他们询问袈裟的价钱。
听说袈裟价值5000两,锡杖价值2000两,这位僧人就嘲笑两个疥癞和尚是疯子,是傻子,认为袈裟和锡杖只是两件粗物,根本不值这么多的价钱。
这就是凡夫俗子的目光,以貌取人。
同样是疥癞和尚的模样,在玄奘眼里,却不是这样。
当玄奘法师正在台上念经时,装扮成疥癞和尚的菩萨走近前来,拍打宝台,厉声高叫道:“那和尚,你只会谈小乘教法,可会谈大乘么?”
玄奘听到这话,丝毫没有嫌弃对方的模样,反而大喜过望,立刻翻身跳下宝台,向疥癞和尚行礼,说:“老师父,弟子失瞻,多罪。见前的盖众僧人,都讲的是小乘教法,却不知大乘教法如何。”
这就是高僧的眼光和胸怀!观察别人,不是注重外表,而是深入实质;好学上进,而不固步自封。
02不违背誓约,不畏惧艰险
唐太宗看到了观音菩萨在祥云之上的原身,见到了观音菩萨赐予的简帖,就在寺里问道:“谁肯领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
玄奘马上向唐太宗请命:“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僧,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唐太宗赞扬玄奘的“忠贤”,情愿与玄奘结拜为兄弟,从此称呼玄奘为“御弟圣僧”。
玄奘非常感谢唐太宗的“贤德”,发誓说:“陛下,贫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眷顾如此?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
玄奘回到洪福寺,寺里的很多僧人和他的几个徒弟,问玄奘是否真的愿意上西天拜佛求经。
玄奘点头,说是确实如此。
玄奘的徒弟说:“师父呵,尝闻人言,西天路远,更多虎豹妖魔。只怕有去无回,难保身命。”
玄奘再次强调自己已经发了弘誓大愿,表示一定要取得真经,报答君王知遇之恩。
后来,在西天取经的路上,确实充满艰难险阻,但是肉身凡胎的玄奘却从来没有退缩,他的坚守盟约,不惧艰险,就是他取经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03 不贪恋荣华,不舍弃家邦
即将与御弟分别之时,唐太宗做了一个非同寻常的举动:他给玄奘一杯素酒,又在酒里弹入一撮尘土。
玄奘不明白唐太宗的意思。
唐太宗笑着问:“御弟呵,这一去,到西天,几时可回?”
玄奘答道:“只在三年,径回上国。”
唐太宗意味深长地说:“日久年深,山遥路远,御弟可进此酒:宁念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玄奘才明白唐太宗捻土入酒的用意,他感谢皇恩,饮尽杯中的素酒,告别唐太宗,骑上马,带着两个跟从的人,向西天出发。
后来,在女儿国僧,国王想把自己的国家和自己都交付给玄奘。虽然玄奘也爱恋国王,但是,玄奘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他牢记自己的使命,最终取经归来。
这就是玄奘的本色:面对金钱美女,毫不动心;面对荣华富贵,坚守初心;面对异域风情,常怀爱国之心。
04 结语
玄奘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呢?
不以貌取人,不自高自大,让他在知识和眼界方面不断精进;
不违背誓约,不畏惧艰险,让他在做人和做事方面底气倍增;
不贪恋荣华,不舍弃家邦,让他在诱惑和迷雾面前心明眼亮。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