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王朝:19位皇帝中,其中10位竟然都先后放弃帝位,选择出家为僧!
它,就是中国历史上西南地区建立的多民族政权–大理国。共传22代皇帝,历317年,跨越宋、元朝。
他们为何甘愿放弃人间至尊的帝位,选择出家为僧呢?
是这个坐拥江山美人、人间梦寐以求的地位不诱人吗?
是这些皇帝想自甘平凡、放荡不羁过一生吗?
是吃斋打坐、念经颂佛的福利待遇,比当皇帝还好吗?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奇葩现象呢。
大理国政权的特殊性以及政局复杂性
公元937年,南诏国大将、后晋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当地贵族高方、董伽罗,消灭大义宁国,定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国号”大理”。
段思平称帝,高方受封为岳侯,分治大理国一部分地区;董伽罗担任国相,也即宰相,掌握国家的行政管理权。
大理国参照南诏国、中原政权的特点,结合云南地区的民族传统,对众多开国功臣按功行赏,分封诸侯。诸侯世袭领有封地,在领地内是最高统治者。
在大理国前期,这种“分封制”稳固了统治基础。
但是时间一久,这种体制就暴露出了弊端:权臣、诸侯自成体系,形成势力集团,各霸一方,皇帝也就成了象征性的国家元首。
中国历史上的周朝实行分封制,导致出现了一百多个诸侯国、春秋战国长达五百年的分裂割据纷争局面。
之后的秦始皇吸取此教训,实行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并被后世沿袭实行至清末。
首先,是皇室同姓兄弟发难。
开国皇帝段思平的儿子段思英,是内定的皇位继承人。
《滇史》记载,段思英性情残暴,荒淫无度。段思平对他很失望,在临终前就将国家命运托付给了弟弟段思良。
兄长认为不肖儿子难以继承大统,临终前就将国运托付给权臣兄弟。
这种桥段,在历史上屡有出现。但是很多时候的结果并不理想,引发皇室血腥斗争甚至篡权。
关系再亲密,哪怕是亲兄弟,玩得好就是上海滩,玩不好就是水浒传。
段思英继位才不到两年,段思良就联合国相董迦罗发动政变。
长辈、顾命大臣、联合创始人、原始股东一起发难,结果皇帝宝座刚暖热的段思英让位。
大理国刚传到第二代皇帝,就出现了麻烦。段思英退位后,保住了小命,选择了出家为僧。开辟了大理国皇帝出家之创举。
从而,大理皇位的继承,由段思平血脉,转到了段思良血脉。
段思良逼侄逊位后,自己称帝,成为大理第三代皇帝。
这个操作,与北宋初期、明朝初期何其相似,都是叔逼侄逊位、自己当皇帝!不知开国皇帝大哥在九泉之下得知,作何感慨。
所以说,即使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但历史往往会重演。因为,古今中外,人性亘古不变。
当然,这也是“家天下”王朝的内部事务,也是托孤之人的无奈之举。皇室内部再怎么争斗,毕竟都还是一个窝里的,总比外姓人夺了江山社稷好。
段思良的儿子段思聪继位。
此处解释一下,与中原姓氏不同,段氏子孙几代的名字中都共同有”思”字。这是受到云南当地父子联名的影响。
段思聪时期,大理国联合创始人之一董氏的势力衰退。
此起彼伏,另一联合创始人高氏势力迅速膨胀。
三角制衡关系,演变成了跷跷板关系。
第五代皇帝段素隆、第六代皇帝段素真最后禅位为僧,与高氏势力膨胀就有很大关系。
第七代皇帝段素兴时,喜欢游玩,荒淫。
高氏集团的代言人、国相高智升看不过眼,就发动政变,废掉段素兴,让开国皇帝段思平的玄孙段思廉继位。
于是,大理国的皇位经历九代之后,重新回到段思平的血脉。
权臣废掉皇帝,并使皇位脉系重新洗牌,说明皇室势力的退化、孱弱。
同时也说明高氏集团的政治野心和铁血手腕。而这往往是权臣玩弄皇帝于股掌,甚至篡权窃国的前兆。例如汉朝时的霍光、王莽、梁冀家族。
段思廉即位后,高智升以拥戴之功而大权在握。
段思廉为了感激他,甚至将王室直辖的白崖、茹甸两个领地分封给他。分地意味着分国土、分兵、分实力,此消彼长。
高氏凌驾于诸姓之上,一家独大,权倾朝野。
最后,当了三十年皇帝的段思廉不想继续仰人鼻息,就禅位给儿子段廉义,选择出家。
段廉义在位期间,高智升更是有恃无恐。
后来,贵族杨义贞突然冒出,发动政变,杀了段廉义而自立,自号”广安皇帝”。
高智升命儿子高升泰率兵平息了杨义贞叛乱。同时,立段寿辉为皇帝。
于是,高智升被封为布燮(国相),加太保,封德侯;儿子高升泰封为鄯阐(今昆明)侯,世袭。
高氏精心经营鄯阐,其规模建制仅次于皇都大理,号称“东都”,成为“国中之国”。
1094年,高升泰悍然发力,废段正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大中国”,自号“大中国正德皇帝”。
段氏大理国政权在157之后被篡位,国亡。
也许是老天眷顾段氏。高升泰仅仅当了两年皇帝,就病逝。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鉴于大理国很多部落的反对声,高升泰临终前嘱咐还政于段氏。
段正淳继位,段氏大理得以复国。史称”后理国”,之前的称为”前理国”。
这类似于中原王朝的西周、东周以及北宋、南宋等。
但是国柄继续牢牢掌握在高氏手中,世称“高国主”。
到段正严为帝时,也就是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段誉的原型。
他勤政爱民。特别重视外交关系,被宋徽宗册封为云南节度使、大理国王,西南地区小国、部落纷纷宾服。
大理国逐渐恢复元气,蒸蒸日上。
按理说段正严可以悠然自在地做个土皇帝,但是势力强大的高氏依然强大掣肘。
即使高氏当面辱骂他,派人刺杀他,段正严也只能强装宽宏大量,赦免、嘉奖他们。
段正严晚年时,几个儿子为争继承人发生内讧,骨肉相残,背后由高氏控制、引导。段正严心有余而力不足。
段正严当了39年皇帝,是大理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但是也没能改变高氏专权的局面,更没能改变大理的国运。
于是,他心灰意冷,最终也选择了出家为僧。
所以,自大理国创始,政权的特殊性就埋下了政治隐患。
皇室、联合创始人、权臣、贵族、领地部落等多方力量,轮番上场僧,争权夺利,错综交织,使得政治生态复杂,政局不稳,皇位动荡,国势衰退。
那么,皇位的安全系数和含金量自然严重下降。在位者的眷恋度低,不乐为帝,主动禅位成为政治常态。
同时,觊觎皇位者也不多,期望值也不高。即使如杨义贞、高升泰先后夺位称帝,也只是短暂执政。因而段氏皇权得以维系22代、317年。
佛教在大理国的地位崇高僧,影响到国家意识形态。
段氏先祖是北方的武威郡人,属于名门望族,深受汉族文化熏陶。
武威是古代佛教圣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鸠摩罗什曾在武威译经十七年。
大理临近佛教发源地天竺(即印度)。唐初,印度佛教传入大理。
中原汉族信仰的显教诸宗,也陆续传入大理。
这些,与大理地区世居白族人的”本主”信仰、当地文化,混合交融,形成一种颇具地方特色的佛教信仰,不断发扬光大。
在南诏、大理国时期,佛教成为国教,全民信佛,也是大理佛教的鼎盛时期。
佛经、佛寺、佛雕相当发达。
寺院林立,有“妙香国”之称。著名佛寺有崇圣寺三塔(又作三塔寺)、宏圣寺、感通寺等。此外,在洱海东岸的鸡足山上有寺刹五十余座,印度、缅甸僧人常至此礼佛。
“‘叶榆三百六十寺,寺寺半夜皆鸣钟。”、”伽蓝殿阁三千堂,般若宫室八百处”,就是当地佛教兴盛的写照。
元朝郭松年《大理行记》记载,大理无论贫富人家,皆有佛堂,老少手里把玩佛珠,一年之间的斋戒时间将近一半时间。
儒家文化思想与佛教道义融合,成为大理统治阶级的执政思想。
大理建国后,军事实力不弱,但统治阶级不喜战争,与各方交好,克制用兵;对内,则体恤百姓,轻徭薄赋。
段正严退位后,度过了39年的寺僧余生,享年94岁,也是大理国高寿的皇帝。这是个典型样板,具有很大的示范效应。
据传段氏原本出身武林世家,家传武功不曾荒废。皇帝出家为僧后,则研究更高深的武功。
段氏的一阳指、六脉神剑,在江湖上赫赫有名。
与其当个仰人鼻息的傀儡皇帝,还不如出家为僧,逍遥自在,云游四方,练武健体,乐享人生高寿。
段素英在位时,笃信佛教,刺文著述《传灯录》,举行开科取士,以僧人读儒书者应考,这些人称”释儒”。
而且,官吏多从”释儒”中选任。学而优则仕,僧人也难以免俗。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葩现象。
他在位24年,佛教在大理得以迅速传播、发展。
段智廉在位时,派人到宋朝求得《大藏经》1465部,放置在大理都城内五华楼。
按照佛教说法,修造寺庙、浮屠(即佛塔)是行善积德之举。因而,大理国皇帝在位期间往往大建佛教建筑。
段智兴在位时,极其崇佛,很多大臣也信佛,于是君臣在朝中终日念经礼佛,不理国事。
他还大兴土木,兴建了60座寺院。结果使得大理这样的小国国库大空,国力衰退。
段思廉退位出家后,在浪穹观音山建大兰若寺,以禅修身,收弟子百人。又建禅台于恭罗崖、建水目山八寺等,号本源大法师。他81岁时无疾而终,建舍利塔于玉案山。
即使皇帝退位出家,不但可以保住性命,还能在大理保持体面人望。
他们虽然不再是国君,但待遇却远超一般僧人。
野史记载大理国民谣曰:“帝王出家,随臣一邦,嫔妃一串,素裹红妆。出家犹在家,举国敬菩萨,早晚拜大士,禅室如世家。”
段思廉退位出家后,经常返回朝廷,为诸臣讲经,被国人称为“老活佛”。
在这样佛教思想浓郁的国度,人们都不喜战争、杀戮,因而大理国政权斗争血腥味甚少,废掉皇帝的方式就是逼其退位,而不取性命,更不会杀全家、灭族。
皇位几乎都是和平转移、交接。
皇帝也是佛系思想,在位期间好静自守。
若皇权受到挑战、生命受到威胁时,也不会龙颜大怒、调兵罚罪,而是顺从地退位甚至不想当皇帝,第二职业就是去寺庙为僧,静心吃斋念佛。
什么家仇国恨、蓄势复国等,都是云烟。
佛系的国度,佛系的国民,造就了佛系的政治,佛系的皇帝。
不当皇帝,就出家为僧!
人们迷信“天命”,影响到统治意志。
在古代,受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对很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就理解为神或上天的意志。
无论是中原地区还是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甚至全世界在古代都有类似的“天命”思想意识。
尤其是地震、彗星等不常见的天象,古人认为是因为人间做错事而使上天发怒的表现。
国家的灾祥祸福与当朝帝王有关,一国之君须承受其咎,往往要祭天、斋戒、自责甚至退位,以求得上天原谅,保江山社稷长存。
在大理国,只有帝王出家为僧、抄经颂佛,才能消灾免难。
大理国王出家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主要原因是为了遵从“天命”而出家避祸。
段寿辉在位时,”日月交晦,星辰昼见”,于是在位仅一年,就只得退位。
段正严在位时,地震、彗星、火灾等天灾多次发生,象征国运不祥,这也是促使他后来退位为僧的原因之一。
在我国几千年历史中,帝王出家为僧,还有南北朝时的梁武帝和清朝的顺治皇帝。
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四次皈依佛门,都因群臣的苦谏而归座龙椅。
顺治皇帝因心爱的皇妃去世,悲痛不已,看破红尘而出家。
但是,象大理国帝王前仆后继地出家为僧,极其罕见。
虽然政治局势是很大原因,但是信仰才是根源。
何况,政治局势是人为造成的。
在政治危机面前,他们没主动出击反抗,更没有动以刀兵,而是安静地选择了出家为僧,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
只有信仰,国家信仰和个人信仰,才能使人在如此关键时刻,听从内心的召唤,从容、平静地做出如此重要的抉择,而且无怨无悔。
可见,信仰的力量。
“驻马寻幽入梵官,空阶铃铎响天风。波风远映三干顷,雪里高悬十九峰。”
这是形容大理国王们出家为高僧后祀典盛况的诗句。
其意境之高远、内涵之深邃,凡夫俗子们难以体味到的。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